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课题研究20年了,现在能够研究20年的课题有,但不是很多,而且这项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取得进展,很多学校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取得育人的实效,确实很难得。听了实验学校的教师们介绍经验,我感觉他们真是在讲教育,因为他们没有简单地说我们学校中考如何,高考如何,而是更多地讲对人的一生会起作用的东西。我想,只有对人的一生能起作用的东西,才是教育。
“尊重”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
“尊重”教育课题研究的意义不应只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简单的浅层次的关系上,而是要把它放到我们国家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来认识。国家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教育服务于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主要动力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服从于国家重建秩序、重建道德、重建生态的需求,使教育与时代的发展一致起来。在这个背景下,无论重建法制、秩序,还是重建道德、生态,都有一个核心的理念,那就是“尊重”。因此,“尊重”教育课题进行制度化建设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越活跃,旗帜要越鲜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多元文化的进入。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多样化的理念,开阔了我们的思路,给我们提供了比较、鉴别的机会,也使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但在开放的过程中,观念的多元化容易给人们造成一些认识上的混乱。现在,教育的任务一方面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思想活跃起来,但在价值观问题上不能停止在多元,而要在多角度思考之后有引导,这是教育改革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鉴别,最后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是教师的教学职责所在,艺术所在。
我认为,越是在思想活跃的情况之下,在价值观问题上越应该旗帜鲜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我们重建道德、重建秩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尊重”教育制度化建设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不仅要把理念告诉我们的学生,而且要把它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里面形成学校文化。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我们国家的德育队伍人数比哪国也不少,德育投入比哪国也不少,德育花费的时间比哪国也不少,但我们德育的实效性比较差。实效性差在什么地方?就是既没有真正内化于心,也没有真正外化于形。只有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形,才真正有实效。我们往往是嘴上说的比较多,而且说得越来越系统,提法也越来越多,但是最根本的或者最朴素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实效的东西。“尊重”教育的经验都没有什么太深奥的东西,但它落在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中,最终能够落在学生的身上,并且变成学校的文化。“尊重”教育从来不周旋于那些大道理,而总是实实在在地探索如何改变学校,如何促进学校发展。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历史上的所谓教育大师如陶行知等,他们更多的也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之后再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他们固然有一些名言,但关键是这些名言在他们自己身上体现出来了。“尊重”教育一直倡导“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主张在反思中创新,如果不反思很难创新。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教育活动、教育行为多做一点反思,当我们要求学生如何做的时候,也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做得究竟怎么样。我曾经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个语文老师看完学生作文后写了四个字评语:“字迹潦草!”学生看后就拿着作文本来找老师:“老师,您看您写的这四个字我不认识,这四个字是什么啊?”原来老师写得比学生还要潦草……现在我们讲学生教育的时候,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我们的官德如何、我们的商德如何、我们的师德如何。如果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官德很好、商德很好、师德很好的环境里面,学生的道德自然也会很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勇于担当的精神,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