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开发STSE 跨学科校本课程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1A2B3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常思考:如何从贴近生活考虑把“历史”学“活”?时政大事就是由历史长河的“因”发展到今天的“果”,今天的时政也将成为未来的“因”。当今国际关系风云变幻是现实素材,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为师生搜集资料提供了方便之门——从时政入手,由“果”悟“因”,由“因”推“果”,促进学生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积累历史智慧,树立强国远志。我校省级教育科研项目子课题《基于信息环境的STSE 校本课程创新研究》的召唤,促使笔者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思考并落实了“中国崛起与国际关系”的创新课程首课。

一、STSE 教育理念


  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STSE教育通过有机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当前教育改革倡导学科核心素养有相通之处。STSE 理念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将STSE教育从科学教育领域推向更开放更综合的层面。高中历史教学要尽可能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交互功能,引导学生体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学习。基于上述STSE 理念与历史课标要求共融互通的理念,我们开启了高中历史STSE 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创新之路。

二、 《以历史的眼光洞察世界》教学实施


  高一学生已完成政治史和部分经济史的学习,参与本课程的文理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较浓,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关注国际关系,理解新时代中国梦的意义。
  (一)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生成问题
  [问题1]请同学们回忆历史必修一中“当今世界形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出处?
  [知识竞赛]同学们关注到近日时政(2018年3月-5月)有哪些事件见证了世界形势的“缓和”与“紧张”?
  设计意图: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利用重点知识搭建“脚手架”,以知识竞赛激趣,引出亚太地区相关的时政热点,过渡学习环节2。
  (二)环节2:自主协作,成果展示,多元互动,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总体活动设计(如下图)。

  第一部分:在以上总体活动设计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当前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如何体现缓和与紧张?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展示:第一,朝韩问题由来及展望;第二,核问题的警示;第三,六方会谈始末;第四,2018中美贸易战。在学生展示结束后,老师再提出辩题:2018中美贸易战开启,忘战必危,中美必有一战吗?该部分以成果展示、物理或生物老师点评为形式,让学生根据STSE 教育理论,拓展人类物理核能利用史上曾经的灾难,警醒科技是“双刃剑”。
  第二部分: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国际关系风云变幻,身处亚太地区的中国还存在哪些国内政治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展示:中国内政(略)。教师在学生展示结束后,再让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如何应对内政外交方面的这些问题?第二,妥善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该活动的难点是:老师示范分析,通过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思路引领搭建“脚手架”,以活动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
  第三部分:教师开始提出第三个问题:中东地区为何长期不稳定?然后让学生分组展示:叙利亚问题。该部分以学案导学、成果展示PPT、知识竞赛为形式,以学科知识整合,体现STSE 理念,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和理性精神,求真的态度,学会立德树人。
  第四部分:教师提出第四个问题:中国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让学生分组展示:近年中国科技成就。展示后教师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王力宏演唱“三字经”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分组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部分以学案导学、成果展示为形式,以让学生明白国际关系风云诡谲,更需要我们以唯物史观统领历史认知,理解国家反对霸权,维护和平,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大政方针。
  (三)环节3.总结升华
  老师点评,围绕活动目标对师生分组探究成果予以肯定和提出建议。校本课程的创新是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STSE 课程”的实践,具有整合学科、拓展知识,以史为鉴、探索未来,立德树人的积极意义,期待探索完善。

三、《以历史的眼光洞察世界》教学成效分析


  NBC,即nuclear,biological,and chemical weapons(“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也译作“核、生物和化学武器”)的英文缩写。美英法以“叙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袭击无辜平民”为由袭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是2018年关于化学武器问题的时事热点之一,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则是研究核辐射危害的热点专题。“STSE 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的一个方向。学生如果要正确、客观地评价未来我国的外交大事,必定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所了解。
  这次的创新课程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更从活动中学会了收集、整理信息和资料,进而从资料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初步达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效果,证明“STSE 创新课程”的尝试是成功的。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一)学生反馈(部分)
  (1)文科生和理科生一起来讲课……双方思维火花的碰撞更是在意料之外。随着一次次试课,能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进步;(2)个人来说比较喜欢辩论赛;(3)希望每个人把握好时间不要超时影响下一部分;(4)演讲时对不上稿、互相的衔接不夠自然、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当然还有初次演讲的紧张(试课中不断调整进步)……
  (二)总结反思
  第一,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STSE 教育”理念对历史物理生物化学等各科知识和相关时政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并整合运用,得到了参与者和观摩者的高度评价。第二,关注人类命运,理性看待科学发展的“双刃剑”作用,以合作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亲自见证历史,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中美贸易战,多角度综合分析利弊得失。第四,全程学生主持,展示成果、正反方辩论或圆桌会议形式多样,又增加央视《经典咏流传》视频“王力宏演唱三字经”以体现国学传承——课堂亮点纷呈,情感自然升华。第五,师生共进,不是教和学的关系而是互相推动,共同学习的关系。
  (三)改进建议
  第一,信息时代网络发达,信息来源复杂,应该加强引导学生时政材料获得途径——权威官网或专业评论时事网站,保证时政材料的真实可靠。第二,参与的各学科老师可注重结合本学科相关的核心素养要求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第三,课程知识框架结构可以进一步打磨修缮。
  教师个人知识与精力有限,学校却是人才济济的学术宝地——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STSE 创新课程正是通过整合文、理学科教师人力资源,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素养与能力。课程探索的路还长,但这种尝试已经在师生中有良好的回响。我们生活在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自强强国是新时代读书人的使命与担当。让我们一起,以历史的眼光洞察世界。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等量代换”是指用一个量取代与之相等的量。应用在数学中,其实质便是用已知的量代换未知的量,或按照已知的关系,代换推导出新的关系,使复杂题目简单化,抽象题目具体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个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到了中學,使用更为广泛、频繁,如解多元方程、几何推理、函数等。因此,在
从透射平板的复透过率函数表达式入手,得出薄平凸透镜的焦距,等效地可得到其他薄透镜的焦距,避免了几何光学中对薄透镜焦距的繁琐推导.
2019年8月,亚马逊热带雨林一场持续数星期的大火把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向人们敲响了警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日益困扰人们的、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在基础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课程作为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在生物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必要性。  一、更新理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利用一切资源条件创设真实或者类真实的情境或问题,搭建支架式学习,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进行体验和思考,进而建构新的知识或意义。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生发自己对事物的原初性的感受,表达身体对事物的体验,激发他的感性思维和内在探究事物的渴望和能力,而不能用概念来代替学生的直觉,不能用语言来代替事物本身”。情境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
采用柱对称性和叠加原理讨论了均匀载流圆环、圆筒、圆盘的矢势问题.
“我们使用Moodle已经好几年了,这一软件扩大了课堂,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们都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学生们很喜欢这一足不出校便能与邻校同学交流想法的过程,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众多学生中,没有缺点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所以批评在许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批评作为一门艺术,其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教师说什么(批评的内容),而是取决于教师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时机。  那么,怎样开展批评教育,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批评教育艺术让人深感钦佩,受益匪浅。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对待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