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白族扎染 蓝了300年,难道就这样失传?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周城村的白族扎染,是一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神奇技艺,它采用天然植物板蓝根作为染制原料,染出洱海一般的蓝色布料。但由于受到成本低廉、使用便捷的化学染料的冲击,这项传统技艺如今濒临失传,整个周城村会用板蓝进行传统扎染、技术全面的艺人,就只剩张仕绅了……
  位于大理蝴蝶泉边的周城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全村15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的白族妇女都擅长扎染和刺绣,因此有着“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说法,是名副其实的“扎染之乡”。
  作为古老的技艺,板蓝根扎染在周城已有300多年历史。但由于现代化学染料的冲击和传统板蓝根原料的缺失,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放弃了扎染,致使这项技艺濒临失传。作为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的张仕绅,如今已经70多岁,却依旧在为这项技艺的传承而奔走……
  天然板蓝根的杰作
  在周城一家扎染厂的大院落里,好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在做活,几位男工人在染布,用木棒搅动染缸,3口染缸里分别翻滚着黄色、绿色、红色的水,散发出刺鼻的气味。院子的墙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扎染布料,而在另一边,染好的布泡在漂洗池里,水面还点缀着从树上落下来的米白色缅桂花瓣,一条条染好、漂洗过的裙子挂在旁边的晒架上晾着,五颜六色。
  和张仕绅的见面就是在这种环境里,他端来一个白瓷杯,杯中浮着一小片绿叶子,叶状如茶,可茶水竟然是罕见的浅蓝色。喝一口,没什么特别的味道,张仕绅告诉我,这是板蓝根泡的水,是清热消炎的良药,而扎染的秘密也藏在这种植物之中。
  扎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在大理的白族聚居区流行,从古籍《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都可以发现当时的扎染服饰,但将板蓝根用到扎染中,还是近几百年的事。明末清初,云南大理的白族意外地发现了板蓝根这种植物竟然可以作为染料,把生白布染蓝,于是他们学着扎上布,简单染出一些花样,然后制成衣服、头巾、窗帘、门帘等日常生活用品,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了下来,也就成了周城用板蓝根做染料的特色扎染。
  以前,用来扎染的板蓝根都是周围山上野生的,后来用量大了,野生板蓝根不够割,不得不采用人工种植。张仕绅介绍,板蓝根有两种,大叶种和小叶种,一般都能长到1米多高,每年3月种下,9~11月收割,割下来的板蓝根先泡水,然后再注入木制的大染缸里,再掺入一点石灰或者工业碱,就能用来染布了。
  周城扎染的色彩一般由蓝白两色构成,实际上凝固的是当地的自然颜色——墨色的苍山和蓝色的洱海,以及上空的月色交织在一起,独具民族地域的魅力。传统的扎染手工技艺产生的大量图形变幻莫测,极具韵味,非笔墨所能描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扎染形成的花纹别具一格,具有个性化、偶然性、随意性,晕色变化,这是其他印花方法难以达到的。
  有了好花型,还需要高超的手艺,周城人祖祖辈辈都会扎花,祖上传下来的三五种花型,比如蝴蝶、梅花、毛虫等,女孩子从小就能在布上缝出来。她们手艺高超,即使带有主题的山水图案,单扎制需要一个月,针法也很复杂,但难不倒她们。这种扎花手艺,方圆百里,单单只有周城人出类拔萃。“周城人的手工好到什么程度?”张仕绅说,如果拿扎染好的成品来对比,他总是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周城人的手艺。
  保护扎染躲过灭绝之灾
  周城村的扎染始于明末清初,是从四川传来的,历经了300多年的发展。这里的村民都以此为生,而张家更是村里的扎染世家,世代都从事扎染,是周城村最好的手工艺人,因此,张仕绅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做扎染,可谓家族传承。
  1941年,张仕绅呱呱坠地,打从他能说会写开始,就对白族民间艺术很感兴趣。15岁那年,他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祖传的扎染技艺,由于用功,他很快就掌握了制作诀窍。张仕绅回忆,在他的孩提时代,周城村水源充足,村里有300多户人家做扎染,苍山上的溪水流下来,染坊人家便在门前支起木制大染缸,用活水漂洗经板蓝根染过的布匹。很多年后,那些大染缸,依然是他少年时最难忘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周城村几乎没有人种植板蓝根来染布了,直到1961年,政策才有了松动,村大队才又恢复了板蓝根种植、土靛生产和扎染。那时,张仕绅已经是19岁的“高小”毕业生,被分配到了大队当会计。
  “当时周城村分4个大队,别的大队做土靛都做垮了,只有我们大队有个懂技术的老倌做得好,我们卖板蓝根染料,100斤能卖50元。”随后,“四清”运动开始,上面派人来周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工作队给土靛泼上大粪,要集中销毁,张仕绅就和队长、技术员趁着夜色扒开大粪,偷出了100多斤板蓝根土靛,悄悄保留下来。一两年后,工作队走了,张仕绅所属的大队又开始悄悄种板蓝根,不过由于害怕被告发,不敢大规模种植,也就十来亩,但做土靛和扎染的技艺,总算是保留了下来。如果不是他们当年保护了周城村的土靛,恐怕扎染早就惨遭灭绝之灾。说起往事,张仕绅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
  如今,张仕绅的扎染之路已经走过了四五十个年头,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创新,依靠祖传的工艺和发酵液“母滴”,他创新发展了白族传统的扎法、针法、花型、花色品种,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是白族扎染技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仕绅开始担任村办企业——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厂的厂长,把厂子经营得红红火火,产值最高的一年达800万元,同时还种植20多亩板蓝根。他说,当年扎染厂还举办过14期扎花培训班,培训了2000人次,对周城扎染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现在,家庭作坊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要发展、传承扎染技艺,不上一定的规模肯定不行。
  艺人流失,成本高昂
  1983年后,大理逐渐成为旅游胜地,扎染成为旅游和外贸商品,许多艺人在迎接发展机会的同时却急功近利,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传统的板蓝根染料,选择了现代化学染料——因为板蓝根染一周才能染成的东西,化学染料只要一两天即成,而且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在这种冲击下,周城民族扎染厂不得不黯然关门。   今天,即使在白族扎染的起源地周城村,要找到纯粹用板蓝根染制的扎染工艺品也很少了。张仕绅等老一辈艺人认为,扎染丧失了经济优势,无法留住技术人才,愈加倚重廉价的劳动力。扎花的快手、好手一天收入不过10元钱,而慢手只有两三元钱,而且扎花不仅是技术活,还是力气活,扎久了手指关节还会变形。所以,手艺好的艺人都愿意出去打工,就连老太太也宁愿去旅游点的餐馆洗碗,因为一天能挣30元钱。
  现在周城做扎花的都是被家务绊住而出不了远门的妇女,但她们也并不愿做扎染。如果年轻人不愿做扎染,这门技艺又能传承给谁呢?
  周城向来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张仕绅选择把自己的技艺传给大儿子和侄子。大儿子现年50多岁,自幼就跟父亲学扎染,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自然就掌握了板蓝根扎染技术。侄子现年40多岁,虽然略懂植物扎染技术,但他的作坊只做化学扎染。如今,他们的子女都还在读书,至于以后会不会传承扎染技艺并发扬光大,都还是未知数,张仕绅对此虽有遗憾,却力不从心,他也说不准究竟会不会失传。
  周城如今有20多户人家在做扎染,但使用板蓝根原料做扎染的,就只剩下张仕绅的大儿子了。他种植了0.2亩板蓝根,年产量达四五百斤,能制出约1000米的布,但用板蓝根制出的布价格是30元/米,而化学染料制出的则在10~20元/米之间。张仕绅说:“板蓝根成本太高,与普通成品相比并无太多优势,大儿子一般只有在顾客预订的情况下,才会做板蓝根扎染,平时也只做化学品扎染。”
  如今,张仕绅已经有10多年不碰染缸了,问他为什么不做扎染,他回答:“现在的扎染都用化学染料,不用植物染料,没意思了,我也老了。”民族扎染厂关门后,他回家养老,每天要么侍弄家里的园子,要么帮女儿照看商店,偶也会到大儿子或小侄子的作坊里指导工人进行扎染操作。显而易见,对于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扎染技艺,老人还怀着深深的感情。
  张仕绅曾带出不少徒弟,专门分管扎染过程中不同的步骤。但当国营扎染厂解散后,他们就各自开起染坊,成为周城村中率先富起来的人,但可惜其所学的技术都不算完整——像张仕绅这样技术全面的工艺师傅,周城村仅他一人。
  在植物杂染技术濒临失传的情况下,老人打算向大理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所提出申请,希望政府能给予相关补助和政策扶持,解决白族传统扎染技艺的传承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智能化教育已经成为各学科首选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学习效率低下,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我国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应朝着资源化、信息化发展。本文将简要分析当今我国各高校对英语写作资源的建设现状,并对词条类的建设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
乌苏里江是中国最东端的河流,也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国境分界河。独特的身份让它罕见地拥有两个源头——东源乌拉河和西源松阿察河。其中,位于中国境内的松阿察河,发源于兴凯湖东北面的出口,从地理学上看,它才是乌苏里江真正的源头。  兴凯湖庞大的水系,造就了乌苏里江上游冲积平原的地形,穆棱河、七虎力河、阿布沁河、松阿察河等河流在广阔的土地上蜿蜒流动,组成平原上纵横交错的水网。1975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影片
椋鸟是一种鸟类的总称,它们都非常善于捕食各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  椋鸟喜欢集体活动,甚至有上百万只椋鸟在空中飞舞的壮观景象;  意大利首都罗马,会在冬季迎来约500万只椋鸟,不过雨点般的鸟粪令居民“谈鸟色变”——鸟粪从天而降,无论是行人、雕像,还是地面上的车辆都无一幸免。  椋鸟是一种鸟类的总称,广义上的椋鸟包括椋鸟科的上百种鸟类,人们熟知的鹩哥、八哥也都在其中;狭义上的椋鸟仅仅是指椋鸟科里椋鸟
2000年后,整个怒江大峡谷流域被纳入国家级保护区,这就意味着猎人这一古老的职业逐渐从怒江消失,从中国消失。  优秀的猎人拥有充沛的体能、顽强的意志和绝对过硬的野外生存能力,凭借不到5公斤的装备,就可在丛林里生活半个月。  好的猎狗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土狗、胸大、腰细、身子短。这样的狗体力好,身体灵活,可以一口气跑几座山,猎物一旦被它们发现几乎难以逃脱。  单独狩猎时,毒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
南京绒花是一种唐朝时诞生的技艺,因为制作精美,又有象征“荣华”的吉祥喻意,遂成为皇室贡品。明清以后,绒花迅速成为普通百姓常用的装饰用花,得到“发髻上的南京”的称号。但由于绒花制作成本很高,制作过程繁复,作为南京绒花唯一传人的赵树宪如今没有收到一个弟子,这项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南京绒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时期。那时的仕女们都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作为装饰,尤其是牡丹花,很受贵妇们的欢迎。但是
【摘要】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并使其了解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既有利于积累和巩固词汇,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从选择阅读材料、指导阅读策略、培养阅读习惯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做法,通过诱读、导读,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一个体内带着3枚心脏支架的青年诗人,从黄河三角洲上的滨州出发,一路向西骑行,过郑州、洛阳、三门峡、六盘山、兰州,用时11天半,骑行2155公里,爬高11121米,最终抵达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一路上,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克服了逆风、高温、雨天、高海拔和冠心病人的种种病态,最终到达目的地。  2009年7月1日,在三O一医院,著名心血管专家陈韵岱、郭军在我的心脏血管里植入了3枚金属支架,从此,刚届不惑之
从湖北省高考卷再到全国高考卷,完型填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许多专家和教师都说“得阅读完型者得英语高考”。完型填空确实是使高中学生感到迷茫困惑的题型,也是特别容易拉开分数的题型。完形填空的文章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通常来说完形填空鲜有标题,首句是不会留空白的整句。首句往往揭示整篇文章主题,因此可以通过首句提供的信息大致推断出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文章选用的体裁。在阅读完形填空中时常会因一些词语被抽掉变成
光明女神蝶触角细而短,雌性翅膀略带紫色,雄性则为亮蓝色,翅膀的反面有成列的白色眼斑,色彩耀眼夺目。  在为数众多的蝴蝶中,大凡有着漂亮翅膀的蝴蝶都有美丽的名声,但要从中选出一种最漂亮的,那只能是光明女神蝶。  光明女神蝶又叫“海伦娜闪蝶”,主要生活在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的亚马孙河流域,是秘鲁的国蝶。当人们在秘鲁的大蝴蝶谷第一次发现这种蝴蝶时,立即被它珠宝一般璀璨的颜色和优美的身姿所吸引,
【摘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时代,学生思辨力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提升高校人才教育的深广度,这正是外语教学中主张培养思辨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学并未意识到培养学生思辨力的价值意义,未能将思辨力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故此,本文立足于高校外语教学,探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问题及实践对策,旨在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高校外语教学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