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田播下诗意的种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1987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最为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作为语言的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在笔者个人情感当中,始终怀着一种对诗的亲近,也不间断地带着学生读诗。然而不可否认,小学的诗歌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盲区”。一是由于我们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诗歌所占的比重很小;二是因为诗歌教学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但笔者认为诗歌是儿童成长时期最有营养价值的“母乳”。“不学诗,无以言。”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用诗歌来“喂养”儿童,从小便在他们的心里播下诗意的种子。那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理想的童诗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诗歌的“内在机理”进行教学。
  一、会心诵读,感受诗歌的趣味与韵律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音乐性,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生命的存在。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深挖的微言大义,反而会破坏诗歌的美好意境,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对于一些浅显活泼的儿童诗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儿童清亮的嗓音去朗诵,让儿童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趣味和韵律。
  春天的早晨(金子美铃)
  雀儿喳喳叫,天气这么好,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一觉。
  上眼皮想要睁开,下眼皮却不愿醒来,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一觉。
  类似这样的诗,简单、清浅又不失童真、童趣。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会与诗人产生共鸣,仿佛觉得就是在写自己,于是会心一笑,读诗的愉悦感油然而生。教学中就不需要再深入细致地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用天真的嗓音去唤醒它,就是最好的解读方式。
  打翻了(张晓风)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遍了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
  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
  风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读着这样的诗,就像品尝了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但它的美味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任何解释分析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画蛇添足。如果儿童能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的语言环境中,用动情的朗读表现出这首诗特有的韵味和美感,从而体会到诗歌言语的魅力,那对于这首诗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诵读,可以还母语教学以简单朴实,还童年以轻松快乐。在我的班上,每天清晨学生都会读上几首儿童诗,遇到特别喜欢的就背一背。此时的诵读重自我感悟与意会,而轻教师分析与讲解。陶渊明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对诵读、感悟情形的极好描写。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与静气。
  二、生命对接,释放诗歌的效能和力量
  “如果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堆与他完全无关的词语堆砌,那么,它们就是沉睡着的,或者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使一首诗对学生当下的生命直接起作用,让学生的生命因此而变得激昂、充实、沉静或者丰富。”这一点,爱读诗的人都深有体会,合适的诗歌总能在关键时候给予你莫大的鼓舞和力量。心灰意冷之时,总会想起普希金的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于是,眼前的困境也就变得不那么令人煎熬了,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而当学生遭受挫折时,我也会将这首牧也的《跌倒》写在卡片上送给他们。
  跌倒(牧也)
  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读着这样的诗,诗歌所独具的力量就会融进学生的生命,他们的心灵在受到鼓舞的同时,也会爱上诗歌,与之结下终身的情谊。诗歌的力量,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诗的滋养中得到慰藉,得到排解,得到共鸣。如有诗情伴随,人的心便不会感到孤独。
  三、精读深思,领悟诗歌的技巧与神韵
  一首诗,尤其是耐人寻味的好诗,必须要读得认真、仔细。教师应该给学生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依托具体的诗歌,让诗歌本身来说话。比如:金波的《春天》
  晨光叫醒了风,
  风叫醒了树,
  树叫醒了鸟,
  鸟叫醒了云。
  云变成了雨滴,
  滴落在大海;
  海水变蓝了,
  洗亮了升起的太阳。
  太阳睁着亮眼睛,
  望着树,望着花,望着鸟,
  到处花花绿绿,
  到处热热闹闹。
  金波老师的诗常常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孩子般的节奏。他曾说过:“我总是把诗意看作是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理想状态。他们对于生活的好奇、美的感受,他们奇幻的想象以及对语言音乐性的敏锐感觉,常常使我认为儿童与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学这首诗时,我会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后自己去寻找这首诗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从而发现每句诗的首尾都有相同的意象,这就是诗歌语言艺术中的顶真。《春天》把春天的风、树、云、雨、海、太阳一个个串在一起,仿佛是一次精彩的亮相。最后落笔到太阳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欣欣向荣,满眼春光。诗歌一般都有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万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且存在着因果联系。太阳将光辉洒向大地,大地又将无限春光回赠给太阳。我们带着学生欣赏诗歌时,就要引导学生超越语词的表层意义,而走向艺术或者美学与哲学的意义层面。
  四、仿写创作,体悟诗人的奇思与妙想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给学生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是不可能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来培养,这就离不开多读多写。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形式,教师应常挖掘优秀的诗歌范例,引导学生仿写,进而走向创作。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5》中,有这样一首小诗:
  秋(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这是一首通过一片红叶表现秋的神韵的小诗。虽然短小,却耐人寻味。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后品味:这首诗最有味道的是哪一句?说说这句诗妙在何处?从而深入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用语的妙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仿写前,我先出示一首仿写的《春》,“湖波上,荡着绿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春天”,请学生评一评写得如何。学生很快发现,这首诗虽然和沙白的《秋》形式一样,但内容不够贴切,我们在仿写时,还要注意抓住能反映季节特征的事物。这样教学既有形式的示范扶持,又有内容的引领提示,学生可以登着梯子采摘诗歌这朵似乎遥不可及的花,体验成为小诗人的乐趣。以下是学生的仿写:
  春
  原野上
  冒出绿芽一抹,
  如一封邮件
  里面装着春天。
  夏
  碧波上
  浮着莲叶一片,
  如一柄绿伞
  下面藏着夏天。
  云
  蓝天上
  飘着白云一朵,
  如一片绒毯
  上面躺着暖暖的太阳。
  实践证明,儿童的确是天生的诗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诗歌创作之路上的引导者。
  五、挖掘教材,品味诗性的语言和情怀
  虽然我们的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教材作为课堂的主阵地,我们不能忽视了这块沃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虽不具备诗歌的形式,却含有丰富的诗性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教材中诗性的语言,所得功效和诗歌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姥姥的剪纸》一课中,村里人夸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说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生动有趣的小诗,学生读得兴致盎然。于是我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果姥姥剪的是植物,村里人又会怎么夸呢?以下是学生的创作: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棵大树能乘凉,
  剪株牡丹万里香。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朵玫瑰待盛放,
  剪枝腊梅能傲霜。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反对被动接受,主张积极参与的自觉教育。因此,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开展教学,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是不可低估的,当他们也经历了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后,创作出如此富有情趣的精美语言文字时,那种成就感和心理愉悦是对他们的心灵实实在在的润泽。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语言文字的美更能唤起人深层的共鸣和满足。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望和热爱,远比教他们怎样去读重要得多。身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双诗意的慧眼,挖掘出教材中诗性的语言,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语言的营养。
  读诗是愉快的,教学诗歌亦然。我感到庆幸,因为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丘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段话:“教育者应该利用年幼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这一‘诗的阶段’。不要忘记,在这个阶段,诗歌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情感,成为强有力的一种教育的手段。不用赘言,诗歌能帮助孩子感知周围的世界,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的形成。”让我们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播撒下诗意的种子,在开满诗歌鲜花的道路上,携起孩子们的手一起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这一段时间,我重温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心中的熊熊大火再次被点燃。由于在讲台上奋斗了这么多年,所以我不自觉地由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教师,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我希望我们所有的理想都能在课堂里变为现实。那么,我理想中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心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浸润其中的。课堂上,孩子们精神抖擞,全身心地参与,对新的知识充满了渴盼,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每一
一、“多感官”与“全脑教育”  1.“感官”概念  所谓感官,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受客观事物刺激的器官,如眼、耳、口、鼻。通过这些器官,我们可以得到各种感觉,还可以去认识外部世界。可以说,感官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如果说其他感官是“兵卒”的话,那么,大脑则是统领这些兵卒、发号施令的“司令”。  2.多感官教学  多感官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不同,传统
行事有制度,教学有范式,这是我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始终不渝的追求。范式是框架,是样式,是约定,从大处来说,也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制度。语文教学范式“测、导、研、写”四个环节直击目标,顺势而来,相互关联,以帮助师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老师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努力寻求适宜的教学策略。  一、板块分解法  “测”,检测预习效果或第一教时的学习成果;“导”是重头,在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组
当我打开电脑,敲击键盘,追忆贾志敏老师对我人生引领、教育导航的时候,他老人家却与世长辞,到天堂去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泰斗贾志敏老师于2019年2月5日13时53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痴迷的小语教坛……从此,小语界失去了一位令人敬仰的好师长,我亦失去了一位顶礼膜拜的“教神”,失去了一位默默指引我前行的恩师。虽然我与贾老师只有几面之缘,但他的精
为什么要写作文?问题很简单,却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因为学校有这门课”,这可能是背着书包上学不久的孩子们的想法。“因为有些场合要考作文”,这可能是上学已久将要离开学校的大孩子们的想法。“因为有些意思,不只要说,还要写下来,甚至不必说而必须写下来”,这可能是近于三十而立直到老成持重的许多人的想法。  所谓“必须写下来”,情况各式各样。想要告诉的人不在跟前,说话听不見,只好写。有时候,虽然人在跟前,但为
【设计初想】  《彩虹》是一篇情趣盎然的散文。文章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写了“我”看到雨停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把它想象成一座桥,然后思维一路发散,联想到自己走到彩虹桥上提着爸爸的水壶浇水,拿着妈妈的圆镜子为妈妈照着月亮梳头,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荡来荡去。课文呈现了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全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之间结构类似却想象奇特,富有童趣。  在进行教材的深入解读时,
人生就像是一场奇遇,无与伦比,在最美的年华遇见睿智风趣的恩师,学会了不退缩、不放弃,毅然决然坚持与梦想携手漫舞青春,不负时光老人也留不住的刹那芳华……  初次见面 一心向贤  依然记得与徐特初见的那幕,他坐在办公椅上,不苟言笑的模样,目光似是严厉。新调入师父学校的我有点忐忑。师父看出我的拘谨,询问我之前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他风趣的谈吐扫去了我的不安,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当时我心里暗想,在他领导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校在单元整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本校实际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地对话,积极地探究,主动地思考,热切地互评,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源自学生自己的、自然而然的学习气氛,同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个新偏旁。音:重点读好轻声词;形:借助图片记住象形字“朵”,理解“满”的字义,记住字形;义:借助部件区别“颗”和“棵” 的字义。  3. 初读课文,了解诗歌自然段划分。抓住关键词句“满地”“满天”“这里”“那里”“真比……还多”,在朗读过程中体会鲜花、星星的数量多、品种多、色彩多,并
代璐老师执教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一课,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想象思维是有路径的,想象指导也该是有策略的,找到精准的知识才能让想象从“无意识”到有“法”可循,这样的习作课让我受益匪浅。一、抓特点,想得奇妙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作文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想象作文,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想象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