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本质上讲,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叙述有关“人”的事情。我们研究小说,就是要研究“小说说了些什么”,“小说是如何说的”以及“小说为何如此说,而不那样说”。
一、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另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真实亲切,便于抒情。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伙计;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祝福》中的“我”。
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和读者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顺序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顺叙,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如实交代。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设置悬念,增强兴趣,读来波澜起伏。
插叙,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斷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一般用“原来”一词,作为标志。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而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②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一
林中遇险记
[法国] 保尔·考里尔
(1)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推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卡拉勃利亚,突出环境的凶险。第一人称——“我”是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人。)
(2)同行的是个小伙子,自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山路崎岖,马行艰难,小伙子走在前面。在一个岔路口,他领着我转向一条小路,说那是一条捷径,路也好走些。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很快就迷了路,我真后悔让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头青带路。(第三人称——小伙子,故事的主要人物,领我走捷径,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情节。)
(3)我们在森林里左奔右突了一整天,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身在何方,就越搞不清楚何去何从。天色已晚,我们竟意外地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户人家。我们已别无选择,只能胆战心惊地向那幢房子走去。进了屋,只见一大家子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4)同行的小伙子欣然入座,坐下以后就没心没肺地大吃大喝起来。我坐立不安,神经紧张地观察着屋里的一张张面孔,心里猜度着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与寻常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屋里的陈设却露了馅:各种形状、各种类型的刀枪就挂在墙上,少说也有十二件,有些男人的皮带上还别着手枪和匕首!我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却还是露出了恐慌的神色。他们索性不理睬我,看来,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
(5)而我的那位年轻朋友却毫无知觉,他轻松自在地跟他们有说有笑。接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开始自报家门,还暴露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向。他解释说,我们在林子里迷了路,没人知道我们的下落。他还说,要是这家人明天把我们带出森林的话,他会很高兴用钱来酬谢他们的。
(6)亲爱的读者,请你想象一下!我们迷了路,又只有两个人,却坐在最可怕的敌人中间,而且世上还不会有人搭救我们!更可怕的是,我的朋友又说起他的手提箱里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才行!唉,年轻人哪!经他这么煞有介事地一渲染,这家人不认为里面有黄金才怪呢,其实里面装的无非是他女朋友的信而已。(第二人称——“你”,把读者纳入故事,便于和读者情感交流,渲染紧张氛围。)
(7)吃完了饭,主人把我们领到储藏室休息。储藏室在楼上,中央有张二层床,床离地有四米高,所以上床必须爬梯子。床的四周立着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的。我的朋友立刻上了床,把手提箱往头下一枕,蒙头便睡。我可不敢睡,我要熬上一夜,小心提防。
(8)谁料竟一夜无事。天将破晓时,我以为平安无事了,却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的男主人跟妻子的说话声,我迅速把耳朵贴在贯通楼上楼下的烟囱上,听清了他们的对话内容。
(9)丈夫说:“行,行,可是,两个都杀吗?”(“两个”不是“两只”,设置误会,为下文我的误解做铺垫。)
(10)妻子答:“对,都杀了。”
(11)接下来他们说的话,我就听不清楚了,不过这两句已经足够了。我怎么跟你描绘我当时的样子呢?我只记得四肢冰冷,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我们只有两个人,还手无寸铁,怎么能斗得过六个持刀带枪的呢?此外,我的朋友还在酣睡,叫醒他又怕弄出声响。越窗逃跑吗?跳是可以跳出去的,可窗下有两条大狗在虎视眈眈哩。
(12)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楼梯上已经有了动静。从门缝望去,只见男主人一手提灯,一手执长刀,他的妻子跟在后面。在门被推开之前,我闪到了门后。 (13)两人上了楼,男主人走到床前,把刀在两齿之间咬着,就开始爬梯子,爬上去以后,他低头看了看我那位正在酣睡的朋友,右手举起了刀,啊……左手从架子上取下一条猪腿,割了一大块,然后跟妻子下了楼。门又关上了,灯光也没有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还没有完全醒过味来。
(14)天亮以后,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一顿美味佳肴!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个盘子,盘子上盛着两只熟鸡:“刚刚煮好的,给你们,一只现在吃,一只带着路上吃。”(揭示谜底,意料之外,突显主题——人与人之间应少提防,多信任。)
(张白桦译,有删改)
12.简要概括主人公所遇到的“险”。(4分)
①经过传说中的凶险之地。②森林里迷路,投宿的人家挂满刀枪。③同伴暴露底细。④房东夫妻的对话和异常之举。
13.第六段刻画了“我”什么样的心理?有何作用?(6分)
(1)担心害怕,对朋友的嗔怪。(2)为下文“我”一夜不眠做铺垫,同时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14.小说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①呼应前文,揭示谜底,杀的是鸡。②使小说的情节出人意料,曲折生动。③表现了主人一家的热情慷慨、体贴周到,丰富了人物形象。④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15.请结合全文,探究年轻人这一角色的作用。(6分)
①年轻人为走捷径而迷路,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情节。②以年轻人的直率坦荡反衬我的多疑谨慎,暗示主人的善良友好。③年轻人的松弛和我的戒备相对照,相反相成,营造了越来越浓的紧张氛围。④有助于主旨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应少提防,多信任。
二
狩 猎
文/师陀
(1)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交代主人公孟安卿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下文与作为现实主义者姨表妹和朱太太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2)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用“哭”“病”,写姨表妹表面上爱孟安卿——是为自己的命不好而哭,而不是为孟安卿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哭。)
(3)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写朱太太表面上安慰女儿,实际上鄙视孟安卿——孟安卿追寻自己的理想有什么过错?根据下文可知,孟安卿追寻理想是为了不让她女儿与自己结婚后陷入庸俗!)
(4)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写孟安卿的心上人——现实主义者姨表妹不理解孟安卿,暗示了主人公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剧命运之原因。)
(5)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写孟安卿追求理想的原因——不让姨表妹将来陷入庸俗。)
(6)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7)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写孟安卿实现理想荣归故里。)
(8)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近乡情更怯”啊!)
(9)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用鸟的“惊骇”,侧面衬出孟安卿“人已非”。)
(10)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物是人非。)
(11)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12)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13)“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14)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15)“你不卖梨糕了?”
(16)“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17)“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18)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19)“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20)“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21)“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儿童相见不相识”啊!孟安卿的心里有多苦呀!)
(22)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孟安卿对故乡彻底失望。)
(23)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走过“奈何桥”只能再“狩猎”哦!“离乡→回乡→离乡”,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啊!)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2.孟安卿为什么要离开果园城?(4分)
①他满腔壮志,追求梦想,而果园城讲究实际,无法实现理想。②担心爱情的幻像破碎,姨表妹沦为世俗所认可的能干的老婆,他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
13.文章写孟安卿在旅馆中拔白头发的细节有什么作用?(6分)
①暗示时间流逝;暗示追求理想的辛劳。②希望自己以良好的形象呈现在故乡人面前。③希望能重新回到与姨表妹的爱情中。
14.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孟安卿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①激动。激动是朱太太和女儿还住在这儿,就要看见想念的人。②恐慌。恐慌是因为果园城的变化很大,担心相见的结果会令自己失望。
15.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①知道昔日恋情不可能挽回,不愿将心中的幻梦打碎。②没法割舍与果园城的感情。③离开果园城开始新的生活。
三
一个老兵的签名
文/樊碧贞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配到卡苏里哨所,他随着给养车上的哨所。(文题谈“老兵”,却从“新兵”说起,小说家之笔法:侧衬。)
已是6月,透过车窗他却看到了远处山顶上的积雪。他突然兴奋地哼起了歌儿。司机直摇头。(“积雪”,为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的严寒和恶劣。用新兵的兴奋与司机的摇头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生活条件的艰辛。)
车不能往前开了,他必须徒步上山去。凝神一望,他不禁吃了一惊。来时的路全悬在峭壁上。一只被惊起的鹰掠过他的头顶,顺着岩壁冲向峰顶。(一个“悬”字,突出环境的险峻,人生活在这里不容易。)
我也会上去的,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由新兵“他”到新兵“我”,叙述视角的转换突出了现场感、真实感。)
他浑身是劲。真得感谢新兵连那阵的队列、擒敌和体能训练。那时的训练很苦,有的兵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非得旁人架着胳膊才能站起。他很用功,各项考核都是优。(插叙“他”过去的经历,为下文他继承老兵遗志埋下伏笔。)
有备而来,自然不怕。终于,他看到了哨所前迎風飘扬的红旗。他想再往前几步,却挪不动脚。胸腔里的肺如同炸裂般难受,以至于他不得不弓着身子蹲下去。那一刻,他明白了司机为什么摇头。(照应第二段,通过写他的身体不适,突出这里生活环境的恶劣。)
有个人迎了上来,立正,军礼。没有过多的介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他背上的背包被取了过去。
别紧张,这是高原反应,过一阵子就没事了。他知道,说这话的是老兵。(点题:老兵终于出场。)
哨所只有他和老兵。听给养车的司机说,老兵已经在这里守了四年零六个月。按例,每两年这里就会送走一位老兵,也会迎来一位新兵。他很纳闷,老兵为什么不挪动地方。(设置悬念:生活这么艰苦,老兵为什么不换岗呢?)
哨所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天一亮,老兵就带着他去巡山。
老兵总走在前面,背挺得很直。他做不到。已经上来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巡山到这里,他还是感到呼吸困难,头痛。他很奇怪,黑瘦黑瘦的老兵,脚下怎么就那么有力。(新兵会成长为老兵:从不适到适应——环境会锻炼人。)
这里,是卡苏里哨所的最高处!
每次走到这里,老兵都会歇上十来分钟。老兵招呼他上去。他总是摇头。那顶上除了有雪,什么都没有。不过,老兵上去了,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用“笔直的树”象征老兵伟岸的人格。)
等老兵下来,他把自己的感觉说了,老兵只是憨憨地一笑:你上去就知道了。
那上面究竟有什么呢?非得要上去才知道。(设置悬念,小说家笔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老兵不愿说,他也不好强求。只想,等自己感觉好些,一定上去看看。
有一天,他忍着不适爬了上去。顶上什么也没有。他有些生气,责问老兵为何捉弄人。
老兵不生气。拉了他一把,站这看,往远处看。看到什么了?
只有连绵不断的山。
还有什么?
茫茫的雾。
还有什么?
没有了。
怎么会呢?应该看得见竹篱小院,屋旁有高高的草垛儿,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