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江雪》
《纵一苇之所如》出版后,细心的朋友问我:“您在自序末尾签署‘寒江雪屋’,有何寓意?”我笑而答曰:“请您少安毋躁。待到《独钓寒江雪》出版后,您自然会涣然冰释的。”
现在,《独钓寒江雪》已经杀青,即将付梓。读者届时只要一瞥题记诗,想必定会豁然开朗、悠然心会。
五绝《江雪》,仅有短短的20字,静心读上三五遍,无论谁都能倒背如流。少时,涉世未深,只觉得这首诗的语句平白,意境美极,十分恬静、阒寂,静谧得似乎能听见“蓑笠翁”的呼吸和心跳。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它会与我的人生有牵连,尤其是在我的学术生涯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的学术生涯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 年代初起步的。谁都知道,从那时起直到现在的二三十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年代。一方面,革故鼎新的激流势不可挡,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封建畸胎和社会固有的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西方的精英思想和颓废文化鱼龙混杂、长驱直入。正反两方面的冲击,在中国学术界和学人心头,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既使中国的学术得以更新、拓展和深化,也造成90年代以来的学术失范、学风不正、学界浮躁、学人堕落的泛潮。
谢天谢地,由于种种缘由,我有幸躲过了这一劫难。其间,柳宗元的“江雪”,成为我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的心安神泰之本。在那漫长的岁月,诗中的“绝”、“灭”、“孤”、“独”四字,时时捶打和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那一点远离喧嚣、躲避浮躁、拒绝时尚、摆脱世俗、超越现实的傻气,多半盖源于此。
尽管我至今不敢以“翁”自诩,但是回想起来,我多年来不正是在人迹罕至的学术“寒江”上,一人独钓一江雪嘛?我研究的领域属于纯理论、纯学术之列,与当今的实用潮流背道而驰。我探索的问题大都远离庙堂和主流话语,跟眼下赶时髦、追热点、随大流的时尚大异其趣。我主攻的一些课题处在国内外学人的视野之外,根本不可能作为炒做作料、引起轰动效应——而这正是时下不少学人刻意追求的目标。在世纪末世风浇漓、人心不古之时,我潜心研究,默默笔耕,在不到10年共出版了10本专著,其中包括1994年至1998年间接连向台北三民书局提交的五部书稿。
据说,古代的达官雅士、骚人墨客,憧憬或追求“寒江独钓”式的隐逸,或为韬光养晦、东山再起,或为附庸风雅、炫示清高。他们即便耐得一时之寂寞,也难以数十年如一日,与“一蓑一笠一扁舟”为伍。他们根本体会不到“蓑笠翁”的艰辛和痛苦——正如清人赵翼所写:“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正因为他们“不解渔家苦”,所以“渔家”垂钓过程和垂钓结果的乐趣和幸福——记得德国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曾经发明了一个幸福公式G=k(A-W)(A W),在这里,G表示幸福,A表示在完成工作(做功)中花费的有用的精力(能量),W表示在克服障碍(阻力)中所耗费的精力(能量),k是能量过程转化为心理过程的因子——他们自然是无法分享的。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学人,我既体验到类似“蓑笠翁”或“渔家”的痛楚,也领悟了其中的愉悦。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不知柳宗元是否受到《庄子·大宗师》的影响,反正“江雪”的宁静意境与所谓的“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境界相通。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这样界说:“‘撄’者拂也。虽撄扰汨乱之中而其定者常在。‘宁’,定也。撄扰而后见其宁定,故曰撄宁。”释德清在《庄子内篇注》中,把“撄宁”诠释成向学之诚和为学之道:“撄者,尘劳杂乱,困横拂郁,扰动其心,曰‘撄’,言学道之人,全从逆顺境界中做出,只到一切境界不动其心,宁定湛然,故曰‘撄宁’。” “撄宁”与《庄子·秋水》中的“濠濮间想”也是相通的,后者有别有心会、自得其乐、恬淡寡欲、飘逸自由的境界和精神。由此可见,“撄宁”或“濠濮间想”,实乃学术之本,是学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素质和不二法门。
与《纵一苇之所如》的编目“思之乐”、“灵之舞”、“神之游”、“心之声”、“学之道”一样,本书按“空谷春兰”、“映日夏荷”、“东篱秋菊”、“傲雪冬梅”等分编,只不过是出于方便,用以把不同类型的文章归拢起来而已,别无其他深意。要非说有什么寓意不可,那就是:她们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四种花卉,很有卓尔不群、洁身自好、撄宁淡远、啸傲狷介的节操和风骨,是学人应有标格的象征,也是我之最敬与最爱。况且,风中闻兰、雨际听荷、霜中赏菊、雪后访梅,也是人生的一大妙趣和雅意。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像我爱她们一样,爱各编的作品。虽说我还没有失去自知之明——我的文章绝对没有她们那般美——但还是期待读者的厚爱,这种厚爱当然包括出于爱心的批评。
德国哲学家尼采有言:“没有诗,人就什么也不是;有了诗,人几乎就成了上帝。”好吧,那就让我赋诗一首作为结语,与读者同做一回“上帝”梦吧:
兰荷菊梅四季妆,风情宛然泛天光。
休叹红消有谁怜,隔年犹忆旧时香。
(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江雪》
《纵一苇之所如》出版后,细心的朋友问我:“您在自序末尾签署‘寒江雪屋’,有何寓意?”我笑而答曰:“请您少安毋躁。待到《独钓寒江雪》出版后,您自然会涣然冰释的。”
现在,《独钓寒江雪》已经杀青,即将付梓。读者届时只要一瞥题记诗,想必定会豁然开朗、悠然心会。
五绝《江雪》,仅有短短的20字,静心读上三五遍,无论谁都能倒背如流。少时,涉世未深,只觉得这首诗的语句平白,意境美极,十分恬静、阒寂,静谧得似乎能听见“蓑笠翁”的呼吸和心跳。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它会与我的人生有牵连,尤其是在我的学术生涯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的学术生涯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 年代初起步的。谁都知道,从那时起直到现在的二三十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年代。一方面,革故鼎新的激流势不可挡,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封建畸胎和社会固有的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西方的精英思想和颓废文化鱼龙混杂、长驱直入。正反两方面的冲击,在中国学术界和学人心头,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既使中国的学术得以更新、拓展和深化,也造成90年代以来的学术失范、学风不正、学界浮躁、学人堕落的泛潮。
谢天谢地,由于种种缘由,我有幸躲过了这一劫难。其间,柳宗元的“江雪”,成为我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的心安神泰之本。在那漫长的岁月,诗中的“绝”、“灭”、“孤”、“独”四字,时时捶打和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那一点远离喧嚣、躲避浮躁、拒绝时尚、摆脱世俗、超越现实的傻气,多半盖源于此。
尽管我至今不敢以“翁”自诩,但是回想起来,我多年来不正是在人迹罕至的学术“寒江”上,一人独钓一江雪嘛?我研究的领域属于纯理论、纯学术之列,与当今的实用潮流背道而驰。我探索的问题大都远离庙堂和主流话语,跟眼下赶时髦、追热点、随大流的时尚大异其趣。我主攻的一些课题处在国内外学人的视野之外,根本不可能作为炒做作料、引起轰动效应——而这正是时下不少学人刻意追求的目标。在世纪末世风浇漓、人心不古之时,我潜心研究,默默笔耕,在不到10年共出版了10本专著,其中包括1994年至1998年间接连向台北三民书局提交的五部书稿。
据说,古代的达官雅士、骚人墨客,憧憬或追求“寒江独钓”式的隐逸,或为韬光养晦、东山再起,或为附庸风雅、炫示清高。他们即便耐得一时之寂寞,也难以数十年如一日,与“一蓑一笠一扁舟”为伍。他们根本体会不到“蓑笠翁”的艰辛和痛苦——正如清人赵翼所写:“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正因为他们“不解渔家苦”,所以“渔家”垂钓过程和垂钓结果的乐趣和幸福——记得德国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曾经发明了一个幸福公式G=k(A-W)(A W),在这里,G表示幸福,A表示在完成工作(做功)中花费的有用的精力(能量),W表示在克服障碍(阻力)中所耗费的精力(能量),k是能量过程转化为心理过程的因子——他们自然是无法分享的。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学人,我既体验到类似“蓑笠翁”或“渔家”的痛楚,也领悟了其中的愉悦。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不知柳宗元是否受到《庄子·大宗师》的影响,反正“江雪”的宁静意境与所谓的“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境界相通。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这样界说:“‘撄’者拂也。虽撄扰汨乱之中而其定者常在。‘宁’,定也。撄扰而后见其宁定,故曰撄宁。”释德清在《庄子内篇注》中,把“撄宁”诠释成向学之诚和为学之道:“撄者,尘劳杂乱,困横拂郁,扰动其心,曰‘撄’,言学道之人,全从逆顺境界中做出,只到一切境界不动其心,宁定湛然,故曰‘撄宁’。” “撄宁”与《庄子·秋水》中的“濠濮间想”也是相通的,后者有别有心会、自得其乐、恬淡寡欲、飘逸自由的境界和精神。由此可见,“撄宁”或“濠濮间想”,实乃学术之本,是学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素质和不二法门。
与《纵一苇之所如》的编目“思之乐”、“灵之舞”、“神之游”、“心之声”、“学之道”一样,本书按“空谷春兰”、“映日夏荷”、“东篱秋菊”、“傲雪冬梅”等分编,只不过是出于方便,用以把不同类型的文章归拢起来而已,别无其他深意。要非说有什么寓意不可,那就是:她们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四种花卉,很有卓尔不群、洁身自好、撄宁淡远、啸傲狷介的节操和风骨,是学人应有标格的象征,也是我之最敬与最爱。况且,风中闻兰、雨际听荷、霜中赏菊、雪后访梅,也是人生的一大妙趣和雅意。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像我爱她们一样,爱各编的作品。虽说我还没有失去自知之明——我的文章绝对没有她们那般美——但还是期待读者的厚爱,这种厚爱当然包括出于爱心的批评。
德国哲学家尼采有言:“没有诗,人就什么也不是;有了诗,人几乎就成了上帝。”好吧,那就让我赋诗一首作为结语,与读者同做一回“上帝”梦吧:
兰荷菊梅四季妆,风情宛然泛天光。
休叹红消有谁怜,隔年犹忆旧时香。
(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