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即艺术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0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的目标是增强人们的存在意识”—约翰·凯奇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艺术家们开始探讨新的艺术形式,以吸引为电影、电视、舞会、摇滚音乐会等被动接受体验所麻痹的公众。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是艺术新的领域。由于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等相去甚远,常常无法获得公众的理解。如去年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装置艺术展《受难的圣人》,其效果惊人,甚至会引起公众的反感和恐惧。国内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从过往的一些国内的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展出效果来看,这些艺术形式还未得到国内公众的理解和接受。
  但今年下半年在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亚洲艺术家的装置艺术展《感官360》和《完全媒介》却能轻松地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而让观众走近装置艺术。“装置可以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剧场体验,只不过演员已离场,只剩下了表演场地。”而在《感官360》中,参展的你我即成了表演场地中的演员,场地与演员互动,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这也许就是这个展览并不禁止拍照的原因—每一个人的感受和领悟、每一张照片都是不相同的,而所有的不相同赋予了作品无穷的变化和内涵。展览的主题为关注你我自身的体现和分享你我作为人类,对身边万事万物的感受。
  在展览一楼的右侧,一进门是一个如同游戏一般的作品。(图1 The Overview Installation, Eugene Soh)这是一套明快得如儿童游戏室般的装置,观众需要戴上特制的眼镜,根据眼镜中关于自身的视频,调整自己的行为走出迷宫。看似简单的任务,当真的参与进去后,才发现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这是让观众通过他人的视线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要顺利走出迷宫,还真得花一番功夫。作品让我们思考,身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的我们是如何地身不由已,是如何地不自觉的为他人的视线所左右,才使个体面对着种种困惑和迷茫,以至于寸步难行。不参与作品的互动,就没有机会去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参与者既是视频中的演员,又是视频的观众,已经不能单纯的满足于观众的角色。
  我们熟知五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但我们常忽略了身体察觉运动的能力(运动知觉)、察觉位置的能力(本体感觉),察觉疼痛的能力(伤害感受),察觉平衡的能力(平衡感)以及察觉时间流逝的能力(时觉)。这些能力,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体会或不体会在这个世界中的快乐和痛苦,必不可少。艺术家们试图通过组合不同的媒介形式,唤醒我们对这些能力的体会,并将这些体会,融汇成自身独特的体验。
  在一楼的后方的作品,(图2 noon-noum, Pinaree Sanpitak)让观者近距离接触蕴含了养育、欲望、和神圣等意义的最为人熟知的形象:女性的乳房。这由许多软软的、圆圆的“雕塑”组成的作品,邀请参观者脱掉鞋子,去体会人与作品间的互动、以及所有参与体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单纯天真的孩子们也为这个作品所吸引,给她们带来了喜悦和快乐。通过这个作品,作者质疑目前普遍盛行的对女性乳房的态度,试图重新恢复女性乳房作为代表着舒适和安慰的天然象征,同时也表达了女性身体所具有的美感。观者在参与中,认识触摸和感受在重新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重要性。
  另一个作品是在墙壁上挂着耳机和一组组的香料瓶,观者可以摘下耳机,倾听乐曲,同时闻着旁边的香料味。相邻的房间中,陈列着玻璃瓶,玻璃瓶中的液体在灯光下,呈现出迷人的光泽。在入口处,观者可以自取试纸,从玻璃瓶中吸取一些精油滴放在试纸上。这就是Goldie Poblador的作品《May Puno sa Dibdib ng Kamatayan(There is a tree in the heart of death)》。像做实验一样的步骤是有趣的。
  人类在理解世界的时候,往往是多种感官同时工作的。在某些情景下,不同的感觉甚至会互相转化。艺术家试图通过两种感觉:嗅觉和听觉,来表达音乐和香味都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的记忆。在试纸上滴香水的过程,就像一个作曲的过程,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香水和不同的顺序,也就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这个台子和这根木棍是另一件作品(图3 Ale Lino, Melati Suryodarmo),但并非这件作品的全部。台子对面的墙上,播放着作者与作品互动的视频。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除了种种美好,也不可忽视痛苦的存在。痛苦,是身体提醒我们它的存在的一种不那么愉快的方式。但我们“痛并存在着”。痛苦,也提醒我们所居住的躯壳有着自然的极限。视频中,作者用木棍顶着自己的腹部上方,在古老的武术中被认为是致命的部位。作者通过冥想等方法面对痛苦。作者的行为,让我们思考,如何平静地面对生命中的种种痛苦。
  二楼的《完全媒介》,试图通过多种不同的介质作为艺术表达的手段。如由绘画和雕塑两种艺术表达形式组合而成的作品《Untitled》,像一首彩色的歌,在昏暗的灯光下突然强烈地跳跃到眼前。这是迷宫吗?还是抽象画呢?作者把作品部分的决定权交到了“使用者”手中:这些绘制了彩色的抽象图案的帆布,可以挂墙,也可以吊挂,也可以像照片中这样摆放着,具体使用哪一种形式,是可以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一顶巨大的假发,缀满了发卷,这是由艺术家Mella Jaarsma所创作的名为《shaggy》的作品。“shaggy”是爪哇某一时段非常流行的发型名称。在那个时段内,所有年轻的女孩子都跑到发廊去,指名要求做这个发型。作品带我们思考:所谓“时尚潮流”,是否会带来人的个性缺失?“符合潮流”的相同性是否减弱了人性?现代社会中,女性对于自身“美丽”所特有的焦虑,是否把“女性魅力”的重要性夸大到了一个畸形的程度?
  亚洲艺术家秉承了亚洲文化所特有的温和及含蓄,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将观众和艺术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可以亲近艺术、参与艺术,从而才有可能去理解艺术,这才是艺术的本意吧。
  艺术本来就应该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人却常常感叹自己不懂艺术,从而对艺术敬而远之,这样就失去了艺术家创作的本意。在这样的装置艺术前,卸下顾虑,摒弃日常的戒律,打开心灵,像孩子一样去参与、去感受,就能发现艺术离我们并不远,你我本就是艺术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日渐突现。而社会的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街道成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对于老年人口众多,而公共资源又极度匮乏的老年型社区,
背景:艾滋病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对世界不同国家的经济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艾滋病的感染逐渐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疫情正由
事件概要  1,表演艺术进胡同:9月初,第二届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从首届的美术馆中走出来,在包括方家胡同46号院、国子监40号院、五道营胡同、箭厂胡同等东城区14条街巷内举行,除使用胡同内的公共空间外,周边特色的商户(如设计品店、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些隐藏在胡同深处的独立艺术机构也参与合作,将创意、表演、艺术带给市民,主办方组织到国内外40位艺术家携装置、新媒体、影像、动画等作品在半个月
事件概要  9月初,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系主任,教授王远发表了一篇名为《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的文章。在文章里他指出,在中国有太多的艺术家不喜欢阅读,而喜欢道听途说,最终获得的讯息也不知已经过期了多久,反而还在没搞清缘由的情况下,盲目自诩当代“观念”艺术家。不读书还想成为“观念”艺术家,这既成不了“观念”,也会丢了“艺术”。毕竟“观念艺术”需要通过读书、思考才能完成。  大家点评  “读书百
NO.5瓦西里·康定斯基rn1866.19.16-1944.19.13rn作品间外在特征相似度 ★★相关作品展示rn俄罗斯画家美术理论家.领衔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并称为抽象艺术先驱.现代
随着“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训模式的确立,急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本研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结合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医学
专利行政执法作为专利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主动查处和被动受理方式处理专利违法行为,能有效提高执法效率,维护专利主体和相关公众的利益。专利行政执法绩效是专利行政执
去西方取经,玄奘之后,再没有哪个朝代如现在这般的热衷。从二十世纪开始到现在,取经西方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就艺术市场而言,艺博会和拍卖会是国内从西方取回来最重要的两本经,这两本经在内地以各种原形、或变形的方式存在着,但其核心仍然是“以西方为轴心”。如果光看那些一场场的艺博会都在以国际化或是追求国际化标榜自身不够的话,还可以去看一下那些有国际团队参与的艺博会上的参展人数和成交状况,或者,再去看看西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学生的另一个“家”.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锻炼能力、获取知识,而作为这个家的组织者、管理者,无疑要精心设计好教案,耕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