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典型的“你说我听”的“填鸭式”课堂,学生的能动性更多地体现在做题和练习上。很多教师对小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探究能力存在误解,认为小学生不具备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只要掌握基本公式、定理就可以了。实际上,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已经初步具备理性思维能力。而且,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具有深度学习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肩负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探究精神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深度学习应运而生。“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全身心地积极探究,在体验中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意义的新型学习方式[1]。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一、深度剖析——强调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吸收
整体而言,无论智力还是接受、理解能力,现在的小学生都较幼儿时期有所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有较强的教学学习能力。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不能潜心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答题过程中不能把握核心考点,题目稍有变化就会“措手不及”,产生很多错误。因此,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势在必行。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特别是要注意构建课程体系,把整个学期、整个教学计划,甚至是每一节课都落实在小学整个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架构起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脉络。首先,教师要通读教材,了解小学基础数学知识,在分清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学进行到某一个分支时,强化学生的整体感知,深化学生对某章节内容的理解[2]。其次,教师要细读教材,分类整理知识。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明确同一个知识点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学习要求,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遗忘或学得不透彻。最后,教师要精读教材,深度钻研当前的教学内容,将教材抓通、读透,在讲解概念和公式的过程中,厘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揣摩不同考题的条件与问题,理顺概念引入、知识运用、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小学乘法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记忆、背诵乘法口诀表,使其在回答题目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拿分,更应该讲清楚它的来源,如3×8=24,它实际上是3个8相加,在乘法的表述中就是单位量和数量相乘。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不仅对乘法概念和计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以后应用题的审题和计算也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二、深度理解——學习的范围不局限于教材
教师应更加积极地开发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对定理进行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深化认知[3]。深度理解是深度思考的产物,离不开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的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要用标准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要给予学生丰富而充实的资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论证的机会。深度理解的重要原则是保持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困惑,强调有意义的问题,考虑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拒绝思维定式。
例如,在分析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相关知识时可发现,其有很多灵活和综合性的变式考法。例题:“一个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水,当把一个不规则铁块放在水中时,水面高度由原来的10厘米上升到12厘米。这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能够根据底面周长算出底面的半径,进而计算出圆锥的体积。但是,这道题涉及水位变化和不规则铁块,所以,学生容易“发懵”,不知道如何进行等量代换。如果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就能够在水位的变化和不规则铁块二者的体积之间建立联系。在考查体积的问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规则铁块或倒水等情况,这就要学生借助水面高度的变化进行解题,但很多学生对这样的变式考法有畏惧心理,不知道怎么解题。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实操演练,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地看到水位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深化对不规则铁块体积计算的理解,再见到类似的题目就能应对自如。
三、深度参与——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深度内化的过程[4]。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见证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学会将其应用到解答相应问题中。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度参与是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实现和数学知识“亲密接触”的过程。深度参与中最常用的两个教学方法是自主研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鉴于小学生自主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更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形式,有诸多优势。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聚群效应,有时对于一件事、一道题,学生可能不愿意独立完成,但是如果教师让几名学生一起完成,他们就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同学的优点,进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运算时,一旦遇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计算问题,学生就觉得很困难,也十分容易出错。对此,以计算“7.08 10.3 9.72=?”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题目:“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明、小红和小丽分别向贫困地区捐献自己的零花钱,小明捐了7.08元,小红捐了10.30元,小丽捐了9.72元,问他们三个一共捐了多少钱?”然后教师针对该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深化对小数的位数和进位的理解,也能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深度学习应运而生。“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全身心地积极探究,在体验中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意义的新型学习方式[1]。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一、深度剖析——强调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吸收
整体而言,无论智力还是接受、理解能力,现在的小学生都较幼儿时期有所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有较强的教学学习能力。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不能潜心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答题过程中不能把握核心考点,题目稍有变化就会“措手不及”,产生很多错误。因此,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势在必行。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特别是要注意构建课程体系,把整个学期、整个教学计划,甚至是每一节课都落实在小学整个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架构起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脉络。首先,教师要通读教材,了解小学基础数学知识,在分清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学进行到某一个分支时,强化学生的整体感知,深化学生对某章节内容的理解[2]。其次,教师要细读教材,分类整理知识。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明确同一个知识点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学习要求,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遗忘或学得不透彻。最后,教师要精读教材,深度钻研当前的教学内容,将教材抓通、读透,在讲解概念和公式的过程中,厘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揣摩不同考题的条件与问题,理顺概念引入、知识运用、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小学乘法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记忆、背诵乘法口诀表,使其在回答题目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拿分,更应该讲清楚它的来源,如3×8=24,它实际上是3个8相加,在乘法的表述中就是单位量和数量相乘。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不仅对乘法概念和计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以后应用题的审题和计算也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二、深度理解——學习的范围不局限于教材
教师应更加积极地开发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对定理进行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深化认知[3]。深度理解是深度思考的产物,离不开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的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要用标准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要给予学生丰富而充实的资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论证的机会。深度理解的重要原则是保持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困惑,强调有意义的问题,考虑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拒绝思维定式。
例如,在分析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相关知识时可发现,其有很多灵活和综合性的变式考法。例题:“一个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水,当把一个不规则铁块放在水中时,水面高度由原来的10厘米上升到12厘米。这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能够根据底面周长算出底面的半径,进而计算出圆锥的体积。但是,这道题涉及水位变化和不规则铁块,所以,学生容易“发懵”,不知道如何进行等量代换。如果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就能够在水位的变化和不规则铁块二者的体积之间建立联系。在考查体积的问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规则铁块或倒水等情况,这就要学生借助水面高度的变化进行解题,但很多学生对这样的变式考法有畏惧心理,不知道怎么解题。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实操演练,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地看到水位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深化对不规则铁块体积计算的理解,再见到类似的题目就能应对自如。
三、深度参与——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深度内化的过程[4]。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见证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学会将其应用到解答相应问题中。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度参与是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实现和数学知识“亲密接触”的过程。深度参与中最常用的两个教学方法是自主研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鉴于小学生自主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更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形式,有诸多优势。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聚群效应,有时对于一件事、一道题,学生可能不愿意独立完成,但是如果教师让几名学生一起完成,他们就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同学的优点,进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运算时,一旦遇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计算问题,学生就觉得很困难,也十分容易出错。对此,以计算“7.08 10.3 9.72=?”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题目:“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明、小红和小丽分别向贫困地区捐献自己的零花钱,小明捐了7.08元,小红捐了10.30元,小丽捐了9.72元,问他们三个一共捐了多少钱?”然后教师针对该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深化对小数的位数和进位的理解,也能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