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在赵寄石教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幼儿教育研究”工作期间,课题组吸收了农村县教研员、乡辅导员、园长及教师参加该课题的研究。我园作为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荣幸地参与了赵教授主持的这项研究。下面就赵教授“综合教育思想”对我们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建农村综合课程
20世纪80年代,农村幼儿园课程严重存在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二是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三是重视上课,忽视课程的整体效益;四是重视传统教材,忽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那时的农村幼儿园条件非常简陋,赵教授带领课题组深入到我们幼儿园。食宿在园:吃幼儿园食堂的大锅饭,盖幼儿园租来的被子,还跟着我们带孩子到村庄、到田头去开展活动。我们还清楚地记得,赵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去我们幼儿园时,对饲养角非常感兴趣。饲养角旁边恰好有一个池塘,鸡在岸上走,小鸭、小鹅在水里游,还时常有家禽到窝里下蛋。课题组老师曾经拍摄了一个鸡下蛋的镜头,当时赵教授高兴地说:“太有趣了,这种资源是农村幼儿园的好教材。”正是在赵教授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更新教育观念,利用自然资源、利用本土文化逐渐创建了农村综合教育课程。比如,围绕季节的更替和一些重大节日,我们设计了“金色的秋天”“可爱的家乡”“美丽的春天”等主题。记得在实施“可爱的家乡”主题时,课题组老师跟随我们带孩子参观了一个“铁匠店铺”,我们的老师让孩子随意看了一会儿就结束了活动。回园后,课题组教授就“如何引导孩子参观”给我园老师作了详细的指导,从此我园老师知道了应该怎样带领孩子参观,懂得了孩子在参观过程中看什么、谈什么。比如进入“美丽的春天…‘炎热的夏天”等主题时,老师们知道了怎样引导孩子观察小河沟里哗哗的流水和河边冒出嫩叶的柳树;知道了怎样观察麦子发芽、长叶、抽穗、成熟的特征。在收割麦子时,领着孩子们拾麦穗,念古诗《悯农》,孩子们在观察和参与力所能及劳动的过程中,了解了麦子生长的全过程,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爱惜粮食的情感。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孩子们发现了身边事物的美,感悟了自然界的美,也使我园在参与和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从观念到行动,具有幼教特点和农村特色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此诞生了。
二、挖掘农村资源,形成特色课程
在“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赵教授经常深入到班级中,深入到教师和儿童中。践行行动研究法。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基本结构、综合机制及实践策略。“综合教育思想”在我们农村幼儿园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我们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园又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系唐淑教授主持的“农村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研究”。从此,我园课程的重点从学前一年发展为三年。课程内容以苏北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背景,体现苏北农村的特点,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教育过程、阶段活动、一日活动、园内外教育得到了有效综合。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八五”至“十一五”我园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挖掘可利用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如我园在进行“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时,利用家乡鞋厂、玩具厂、服装厂的资源,在幼儿园走廊上创设“民间工艺”“服装制作”“玩具、鞋子制作”一条街特色区域活动。我们还专门在活动室里开辟了一个用麦秆做材料的巧手角;带领幼儿用稻草编辫子、搓绳子、做稻草人和学习用稻草来编围裙等游戏。幼儿在活动中模仿制作玩具、鞋子、服装,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得以逐渐养成,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深入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园的课程在综合的基础上,不断体现教育的开放性,即我们强调幼儿园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充分挖掘幼儿园人、物、时、空四位一体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做法是将活动延伸到家庭之中。在材料收集过程中,注重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让他们带着丰富的经验积极参与到活动区角的筹备中。比如,为了开设“石磨区”区域。我们利用“家教之窗”和召开家委会的方式,向家长们提出了我们的设想,结果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又如,在我们开展的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服装的“时装表演”活动时,幼儿穿着与家长一起设计制作的各式漂亮的“服装”显得格外神气。我们还注重活动组织空间的开放性,在户外开设运动区,在广阔的户外玩“老鹰捉小鸡”“放风筝”和“藏猫猫”游戏,去小溪边玩打水漂等游戏……多样化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也使幼儿园课程特色得到了彰显。
目前。我园的课程虽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始终没有偏离赵教授的“综合教育思想”。其特点:一是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出现,注意综合性,突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二是使课程更符合本园、本地的实际,发挥教师在课程园本化探索中的创造性,实现教师从关注文本教材向关注幼儿身边教育资源的转变。在实践中,我园根据本园实际,开发了《家乡建大楼》、《鸡的一家》、《豆宝宝》等若干个系列主题活动。教学活动设计《豆袋本领大》和《好玩的稻草》等获省、市教学活动设计评比一等奖。形式多样的“本土化”特色活动促进了我园特色课程的发展和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综合教育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我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997年,我镇创建成了苏中地区第一个省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我园多次为苏中地区的幼儿园同行提供观摩学习的现场。2000年,我园在邗江区率先创建成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由此。我们不仅对镇内村办幼儿园送教帮扶,还对区内幼儿园课程建设、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了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
我们坚信,在赵教授“综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有南京师大学前教育专家们的悉心指导,我们农村综合教育课程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农村幼教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美好。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建农村综合课程
20世纪80年代,农村幼儿园课程严重存在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二是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三是重视上课,忽视课程的整体效益;四是重视传统教材,忽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那时的农村幼儿园条件非常简陋,赵教授带领课题组深入到我们幼儿园。食宿在园:吃幼儿园食堂的大锅饭,盖幼儿园租来的被子,还跟着我们带孩子到村庄、到田头去开展活动。我们还清楚地记得,赵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去我们幼儿园时,对饲养角非常感兴趣。饲养角旁边恰好有一个池塘,鸡在岸上走,小鸭、小鹅在水里游,还时常有家禽到窝里下蛋。课题组老师曾经拍摄了一个鸡下蛋的镜头,当时赵教授高兴地说:“太有趣了,这种资源是农村幼儿园的好教材。”正是在赵教授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更新教育观念,利用自然资源、利用本土文化逐渐创建了农村综合教育课程。比如,围绕季节的更替和一些重大节日,我们设计了“金色的秋天”“可爱的家乡”“美丽的春天”等主题。记得在实施“可爱的家乡”主题时,课题组老师跟随我们带孩子参观了一个“铁匠店铺”,我们的老师让孩子随意看了一会儿就结束了活动。回园后,课题组教授就“如何引导孩子参观”给我园老师作了详细的指导,从此我园老师知道了应该怎样带领孩子参观,懂得了孩子在参观过程中看什么、谈什么。比如进入“美丽的春天…‘炎热的夏天”等主题时,老师们知道了怎样引导孩子观察小河沟里哗哗的流水和河边冒出嫩叶的柳树;知道了怎样观察麦子发芽、长叶、抽穗、成熟的特征。在收割麦子时,领着孩子们拾麦穗,念古诗《悯农》,孩子们在观察和参与力所能及劳动的过程中,了解了麦子生长的全过程,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爱惜粮食的情感。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孩子们发现了身边事物的美,感悟了自然界的美,也使我园在参与和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从观念到行动,具有幼教特点和农村特色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此诞生了。
二、挖掘农村资源,形成特色课程
在“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赵教授经常深入到班级中,深入到教师和儿童中。践行行动研究法。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基本结构、综合机制及实践策略。“综合教育思想”在我们农村幼儿园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我们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园又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系唐淑教授主持的“农村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研究”。从此,我园课程的重点从学前一年发展为三年。课程内容以苏北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背景,体现苏北农村的特点,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教育过程、阶段活动、一日活动、园内外教育得到了有效综合。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八五”至“十一五”我园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挖掘可利用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如我园在进行“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时,利用家乡鞋厂、玩具厂、服装厂的资源,在幼儿园走廊上创设“民间工艺”“服装制作”“玩具、鞋子制作”一条街特色区域活动。我们还专门在活动室里开辟了一个用麦秆做材料的巧手角;带领幼儿用稻草编辫子、搓绳子、做稻草人和学习用稻草来编围裙等游戏。幼儿在活动中模仿制作玩具、鞋子、服装,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得以逐渐养成,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深入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园的课程在综合的基础上,不断体现教育的开放性,即我们强调幼儿园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充分挖掘幼儿园人、物、时、空四位一体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做法是将活动延伸到家庭之中。在材料收集过程中,注重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让他们带着丰富的经验积极参与到活动区角的筹备中。比如,为了开设“石磨区”区域。我们利用“家教之窗”和召开家委会的方式,向家长们提出了我们的设想,结果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又如,在我们开展的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服装的“时装表演”活动时,幼儿穿着与家长一起设计制作的各式漂亮的“服装”显得格外神气。我们还注重活动组织空间的开放性,在户外开设运动区,在广阔的户外玩“老鹰捉小鸡”“放风筝”和“藏猫猫”游戏,去小溪边玩打水漂等游戏……多样化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也使幼儿园课程特色得到了彰显。
目前。我园的课程虽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始终没有偏离赵教授的“综合教育思想”。其特点:一是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出现,注意综合性,突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二是使课程更符合本园、本地的实际,发挥教师在课程园本化探索中的创造性,实现教师从关注文本教材向关注幼儿身边教育资源的转变。在实践中,我园根据本园实际,开发了《家乡建大楼》、《鸡的一家》、《豆宝宝》等若干个系列主题活动。教学活动设计《豆袋本领大》和《好玩的稻草》等获省、市教学活动设计评比一等奖。形式多样的“本土化”特色活动促进了我园特色课程的发展和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综合教育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我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997年,我镇创建成了苏中地区第一个省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我园多次为苏中地区的幼儿园同行提供观摩学习的现场。2000年,我园在邗江区率先创建成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由此。我们不仅对镇内村办幼儿园送教帮扶,还对区内幼儿园课程建设、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了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
我们坚信,在赵教授“综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有南京师大学前教育专家们的悉心指导,我们农村综合教育课程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农村幼教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