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交流,才能上出一堂生动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关键词: 中学音乐欣赏 音乐兴趣 音乐审美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广泛,而且可以通过获得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拓展相关社会、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学问,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它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其他学科可以替代的;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在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拓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大胆发现、主动探究、尝试创新。
一、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离开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让其亲身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便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激发。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敢于发现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以前上欣赏课,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在学生还没听到音乐时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放弃思考与联想。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探究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创造性的活动中,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一个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副为我独尊的模样,而要让学生觉得和教师是平等的。在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注意自己的语言,依靠自己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体会到的愉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四、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利用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在模仿中提升自我。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为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增强自信心,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以此满足学生的成就性需要。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他们探究创新的过程,把被动的实践创作变为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探究创新。
五、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总认为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热切地爱着学生,爱着生活,这样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音乐,生活处处皆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民族音乐,2006(04).
关键词: 中学音乐欣赏 音乐兴趣 音乐审美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广泛,而且可以通过获得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拓展相关社会、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学问,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它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其他学科可以替代的;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在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拓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大胆发现、主动探究、尝试创新。
一、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离开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让其亲身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便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激发。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敢于发现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以前上欣赏课,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在学生还没听到音乐时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放弃思考与联想。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探究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创造性的活动中,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一个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副为我独尊的模样,而要让学生觉得和教师是平等的。在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注意自己的语言,依靠自己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体会到的愉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四、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利用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在模仿中提升自我。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为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增强自信心,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以此满足学生的成就性需要。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他们探究创新的过程,把被动的实践创作变为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探究创新。
五、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总认为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热切地爱着学生,爱着生活,这样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音乐,生活处处皆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民族音乐,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