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命题分析
(2017年I卷36题)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米—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據。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该组命题在对比、冲突中,考查学生特殊的思维品质、思辨能力和学科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1.情景新,创新多,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该组题通过新情景材料让学生学习新规律,结合图文信息来阐释或解决该区域的问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格局敏锐观察力、区域综合分析比较等地理思维品质。
2. 时空尺度对比综合,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
试题注重地理学科思想“对比和综合”,让学生在对比中,综合体会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第(1)问:通过时间尺度对比,人类干扰前后的区域特征(生物多样性)的不同,来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并得出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第(2)(3)问,突出空间尺度的变化,特别是该区域阴、阳坡两侧的植物多样性的不同和两侧地理要素特点的差异。
第(4)问,突出垂直空间的变化。突出与2300米,2600米周长较小,导致坡面面积较小,适合生物生长的区域面积较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3.微区域,小主题,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在某山峰的苔原带内,强调的是同一区域内的地理特征(如气候、水等)及变化规律的相似性;但区域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阴、阳坡,垂直差异)。在区域尺度变化中去认识区域,了解区域差异。
(2)综合思维:该试题从时空角度、尺度变化、区域要素等多视角去分析比较复杂的地理现象——山地苔原带生物多样性。
(3)人地关系:山地苔原带下部的阳坡距离人类聚落较近,受人类活动干扰大,而海拔越高的区域,与人类聚落相距较远,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
(4)地理实践力:该题以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创设真实情景,让考生模拟野外考察,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解决该区域实际问题。
二、教学启示
该组试题的分析对今后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第一,认识区域特征,要注重时空尺度变化。地理学家指出:从时间、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基本视角。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用时空的观点思考所学的地理知识,养成将地理事象置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习惯。如在学习气旋时,要把它放在具体区域和时间范围中去,深入分析它所影响的空间尺度大小和运动过程中对区域天气的影响。
第二, 多培养学生对比综合思辨能力。对比综合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通过对比综合,可以区别两个区域间的特点和性质,找出区域间的显著差异。如认识中国冻土,可从年均温相似而海拔不同的高纬度(东北)冻土和高海拔(青藏高原)对比;同一地区,冻土内部靠近地表层和深层地下层的冻土特征对比等。
第三, 关注“一般法则”和“特殊描述”的辩证统一关系。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哪些是“一般法则”,还应把它应用到“特殊描述”中去。如在学习气压带、风带时,以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例,不仅要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其移动规律,也要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点(形态、位置、分布、范围)、变化(典型地区、过渡地区)、形成(不同于热力作用)及其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系等,也就是说,在运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规律时,就要考虑它的时空、尺度的分布特点和下垫面的复杂性、特殊性。
(2017年I卷36题)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米—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據。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该组命题在对比、冲突中,考查学生特殊的思维品质、思辨能力和学科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1.情景新,创新多,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该组题通过新情景材料让学生学习新规律,结合图文信息来阐释或解决该区域的问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格局敏锐观察力、区域综合分析比较等地理思维品质。
2. 时空尺度对比综合,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
试题注重地理学科思想“对比和综合”,让学生在对比中,综合体会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第(1)问:通过时间尺度对比,人类干扰前后的区域特征(生物多样性)的不同,来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并得出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第(2)(3)问,突出空间尺度的变化,特别是该区域阴、阳坡两侧的植物多样性的不同和两侧地理要素特点的差异。
第(4)问,突出垂直空间的变化。突出与2300米,2600米周长较小,导致坡面面积较小,适合生物生长的区域面积较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3.微区域,小主题,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在某山峰的苔原带内,强调的是同一区域内的地理特征(如气候、水等)及变化规律的相似性;但区域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阴、阳坡,垂直差异)。在区域尺度变化中去认识区域,了解区域差异。
(2)综合思维:该试题从时空角度、尺度变化、区域要素等多视角去分析比较复杂的地理现象——山地苔原带生物多样性。
(3)人地关系:山地苔原带下部的阳坡距离人类聚落较近,受人类活动干扰大,而海拔越高的区域,与人类聚落相距较远,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
(4)地理实践力:该题以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创设真实情景,让考生模拟野外考察,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解决该区域实际问题。
二、教学启示
该组试题的分析对今后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第一,认识区域特征,要注重时空尺度变化。地理学家指出:从时间、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基本视角。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用时空的观点思考所学的地理知识,养成将地理事象置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习惯。如在学习气旋时,要把它放在具体区域和时间范围中去,深入分析它所影响的空间尺度大小和运动过程中对区域天气的影响。
第二, 多培养学生对比综合思辨能力。对比综合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通过对比综合,可以区别两个区域间的特点和性质,找出区域间的显著差异。如认识中国冻土,可从年均温相似而海拔不同的高纬度(东北)冻土和高海拔(青藏高原)对比;同一地区,冻土内部靠近地表层和深层地下层的冻土特征对比等。
第三, 关注“一般法则”和“特殊描述”的辩证统一关系。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哪些是“一般法则”,还应把它应用到“特殊描述”中去。如在学习气压带、风带时,以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例,不仅要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其移动规律,也要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点(形态、位置、分布、范围)、变化(典型地区、过渡地区)、形成(不同于热力作用)及其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系等,也就是说,在运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规律时,就要考虑它的时空、尺度的分布特点和下垫面的复杂性、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