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术界对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夏娃偷吃禁果的行为褒贬不一,本文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下的三界论来分析夏娃的形象,阐明了夏娃的自我身份构建在镜像、亚当和撒旦的多重影响下经历的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 ,认为夏娃偷吃禁果是其身份建构过程中追求独立平等和真理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夏娃;拉康;三界论;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袁晓琳(1994.3-),女,河北衡水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引言:
拉康的三界论是拉康镜像理论的具体内容,包括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想象界发生在前语言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将自己与母亲甚至其他人视作一个整体,产生控制环境的错觉,从而产生自恋。象征界伴随着语言的习得,意味着儿童与他人分离,为儿童提供了限制和规则。实在界是由于语言的功能限制而无法解释和感知的存在维度,实在界可以被看作想象界与象征界冲突的结果。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并非按儿童成长的时间顺序相继发生的,他们可能相互交叠、共同存在。
在《失乐园》中,夏娃的自我主要受镜像、亚当、上帝和撒旦等“他者”的影响。镜像使她对自己产生自恋、亚当和上帝使她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与其他人的不同,她开始屈服于他们,撒旦激发了她的自由意志,使她背叛了亚当和上帝。这些“他者”的影响使夏娃在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的交替混合体验中逐渐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
一、想象界——自恋与顺从
夏娃在刚看到自己水中的影像时并不能辨认出这就是她自己,此阶段为拉康所说的“前镜像阶段”,“我一惊退,它也惊退”体现了镜像给人控制周围事物的错觉,夏娃的自恋心理在这一阶段初步显现,即使不知道镜像就是自己,她也能感受到镜像眉眼之间的“同情和爱恋”。此后,一个神秘的声音告诉夏娃镜像是其自己,使其进入镜像阶段的想象界,夏娃对镜像和自己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其自恋也升级,她认为自己的影子要比亚当“美丽、妩媚和温存”。
在想象界,夏娃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几乎為零,亚当的召唤对夏娃来说如同拉康理论中母亲对婴儿的影响,婴儿从母亲那儿获取所有信息并将母亲与自己看作一个整体,作为夏娃对于自我身份认知的唯一消息源,亚当告诉夏娃她是他身上的肋骨,因此夏娃将亚当和自己视为一个整体,她顺从亚当的意志,随他共同工作祈祷,在想象界,镜像使她自恋,他者令她屈服,而这些虚荣、轻信的性格为她日后被撒旦阿谀诱惑进而堕落埋下伏笔。
二、象征界——分离与独立
水中的镜像被夏娃认为“理想的自我”,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她不再痴迷于“理想的自我”,而是意图与外部世界结合,由此进入象征界,在这一阶段,夏娃意识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规则,即禁止吃禁果,她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能吃,这是夏娃自我意识觉醒和求知的开始,是她建构自我身份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一禁令令她意识到即使她的领导者亚当也被规则所限制,亚当的权威性在她心中减弱,如象征界中的婴儿与母亲分离一样,夏娃开始寻求与亚当分离。
夏娃提出“让我们分开劳动吧”,将注意力投向两人小世界之外的世界,渴望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追寻自我身份和独立意志。亚当的保护姿态激发了夏娃的反抗情绪,她首次在言语上对亚当提出挑战和质疑,她责备亚当低估她的信念和力量,怀疑她的“忠诚和爱会轻易因敌人的诡计而动摇”。在受到撒旦诱惑后,夏娃认为她可以通过吃禁果来弥补女人身上的弱点,从而与亚当处于平等地位。夏娃的象征界是她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阶段,撒旦作为“大他者”对其施加影响,她开始与亚当分离,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三、实在界——矛盾与平衡
夏娃在想象界的 顺从与象征界的反抗之间的冲突明显,她一方面沉迷于想象界阶段亚当的狭隘却保护性的爱中,另一方面却在象征界渴望自由与独立。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同时存在却二元对立的现象将夏娃引向了难以理解和感知的实在界,她为此感到不安和矛盾。如同拉康理论中婴儿与母亲分离后,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多次尝试重建这种联系,实在界中的夏娃重回恐惧与依赖的阶段,认为没有亚当就“没有生活”,企图重建与亚当的联系,实在界的夏娃充满矛盾,其自我身份产生混乱。
为了寻求平衡,夏娃引诱亚当随她一起堕落,从而实现了身份的颠覆,由原来的从属者转变为引导者,此时的她虽重新回到依赖亚当的状态,但也具有了指导能力,平衡了夏娃渴望独立平等又害怕孤独惩罚的矛盾心理。夏娃和亚当的“堕落”,使他们由原来的纯洁忠诚顺从的上帝的仆人变为具有欲望和理性的完整个体,面临堕落的惩罚,两者相互依赖“同命运、同欢乐”,这是女性为提升自己身份地位迈出的第一步,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夏娃从被创造到最终堕落的过程实际是其身份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自恋和顺从的想象界、独立和分离的象征界以及矛盾和平衡的实在界,夏娃“堕落”后,虽“失”掉原有纯真的快“乐”,却“寻”到了知识的真“理”,这对女性追求独立意志乃至人类获取理性具有开创性意义。通过对夏娃的刻画,弥尔顿揭示了女性从属地位的源头以及女性为追寻独立和平等的最初努力,夏娃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女性主义运动的缩影——虽未完全取得成功,但也一直不断进步,从而启示人类为女性的独立和平等不断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Evans, Dylan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Lacanian Psychoanalysis[J]. London and New York, 1996.
[2]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刘捷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周文莲.对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性解读[J].学术论坛, 2013(07).
关键词:夏娃;拉康;三界论;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袁晓琳(1994.3-),女,河北衡水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引言:
拉康的三界论是拉康镜像理论的具体内容,包括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想象界发生在前语言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将自己与母亲甚至其他人视作一个整体,产生控制环境的错觉,从而产生自恋。象征界伴随着语言的习得,意味着儿童与他人分离,为儿童提供了限制和规则。实在界是由于语言的功能限制而无法解释和感知的存在维度,实在界可以被看作想象界与象征界冲突的结果。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并非按儿童成长的时间顺序相继发生的,他们可能相互交叠、共同存在。
在《失乐园》中,夏娃的自我主要受镜像、亚当、上帝和撒旦等“他者”的影响。镜像使她对自己产生自恋、亚当和上帝使她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与其他人的不同,她开始屈服于他们,撒旦激发了她的自由意志,使她背叛了亚当和上帝。这些“他者”的影响使夏娃在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的交替混合体验中逐渐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
一、想象界——自恋与顺从
夏娃在刚看到自己水中的影像时并不能辨认出这就是她自己,此阶段为拉康所说的“前镜像阶段”,“我一惊退,它也惊退”体现了镜像给人控制周围事物的错觉,夏娃的自恋心理在这一阶段初步显现,即使不知道镜像就是自己,她也能感受到镜像眉眼之间的“同情和爱恋”。此后,一个神秘的声音告诉夏娃镜像是其自己,使其进入镜像阶段的想象界,夏娃对镜像和自己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其自恋也升级,她认为自己的影子要比亚当“美丽、妩媚和温存”。
在想象界,夏娃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几乎為零,亚当的召唤对夏娃来说如同拉康理论中母亲对婴儿的影响,婴儿从母亲那儿获取所有信息并将母亲与自己看作一个整体,作为夏娃对于自我身份认知的唯一消息源,亚当告诉夏娃她是他身上的肋骨,因此夏娃将亚当和自己视为一个整体,她顺从亚当的意志,随他共同工作祈祷,在想象界,镜像使她自恋,他者令她屈服,而这些虚荣、轻信的性格为她日后被撒旦阿谀诱惑进而堕落埋下伏笔。
二、象征界——分离与独立
水中的镜像被夏娃认为“理想的自我”,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她不再痴迷于“理想的自我”,而是意图与外部世界结合,由此进入象征界,在这一阶段,夏娃意识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规则,即禁止吃禁果,她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能吃,这是夏娃自我意识觉醒和求知的开始,是她建构自我身份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一禁令令她意识到即使她的领导者亚当也被规则所限制,亚当的权威性在她心中减弱,如象征界中的婴儿与母亲分离一样,夏娃开始寻求与亚当分离。
夏娃提出“让我们分开劳动吧”,将注意力投向两人小世界之外的世界,渴望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追寻自我身份和独立意志。亚当的保护姿态激发了夏娃的反抗情绪,她首次在言语上对亚当提出挑战和质疑,她责备亚当低估她的信念和力量,怀疑她的“忠诚和爱会轻易因敌人的诡计而动摇”。在受到撒旦诱惑后,夏娃认为她可以通过吃禁果来弥补女人身上的弱点,从而与亚当处于平等地位。夏娃的象征界是她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阶段,撒旦作为“大他者”对其施加影响,她开始与亚当分离,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三、实在界——矛盾与平衡
夏娃在想象界的 顺从与象征界的反抗之间的冲突明显,她一方面沉迷于想象界阶段亚当的狭隘却保护性的爱中,另一方面却在象征界渴望自由与独立。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同时存在却二元对立的现象将夏娃引向了难以理解和感知的实在界,她为此感到不安和矛盾。如同拉康理论中婴儿与母亲分离后,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多次尝试重建这种联系,实在界中的夏娃重回恐惧与依赖的阶段,认为没有亚当就“没有生活”,企图重建与亚当的联系,实在界的夏娃充满矛盾,其自我身份产生混乱。
为了寻求平衡,夏娃引诱亚当随她一起堕落,从而实现了身份的颠覆,由原来的从属者转变为引导者,此时的她虽重新回到依赖亚当的状态,但也具有了指导能力,平衡了夏娃渴望独立平等又害怕孤独惩罚的矛盾心理。夏娃和亚当的“堕落”,使他们由原来的纯洁忠诚顺从的上帝的仆人变为具有欲望和理性的完整个体,面临堕落的惩罚,两者相互依赖“同命运、同欢乐”,这是女性为提升自己身份地位迈出的第一步,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夏娃从被创造到最终堕落的过程实际是其身份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自恋和顺从的想象界、独立和分离的象征界以及矛盾和平衡的实在界,夏娃“堕落”后,虽“失”掉原有纯真的快“乐”,却“寻”到了知识的真“理”,这对女性追求独立意志乃至人类获取理性具有开创性意义。通过对夏娃的刻画,弥尔顿揭示了女性从属地位的源头以及女性为追寻独立和平等的最初努力,夏娃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女性主义运动的缩影——虽未完全取得成功,但也一直不断进步,从而启示人类为女性的独立和平等不断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Evans, Dylan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Lacanian Psychoanalysis[J]. London and New York, 1996.
[2]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刘捷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周文莲.对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性解读[J].学术论坛,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