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八大首次提出从三个层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进展,充满了中国特色,旨在凝聚全国大众之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认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般认为,价值观反映着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由此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之大小的评价标准。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一经确定,便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体系
一些学者认为,十八大报告的“三个倡导”,是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跟国际语境的一种自觉对接。笔者觉得,如果把这种自觉对接理解为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借鉴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这样的理解当然无可厚非;而如果把这种自觉对接理解为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向西方的价值观看齐,那就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很容易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和前进方向的迷失。这种自觉反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去想问题、办事情的自觉。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理论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段论述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同时还鲜明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也就是说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体系,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此之前,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就是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是必经之路。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统一,时代精神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等等都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力概括。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际上就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第一重使命。也就是说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凝聚大众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大众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提升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依托和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不仅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也为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了方向。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播,必须提升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话语体系必须有更强的解释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该是简单文本式的“追逐简约”,而应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如何更好的普及大众化、实践大众化,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为,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进程,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当下的紧迫任务。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党的一贯政策与主张,只有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加简约朴实、通俗易懂,24字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24字倡导的提出是旨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目的是为了引导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在指导人民群众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从24字倡导出发,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构建强大的话语权应对各方的挑战,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精神和物质力量。
作者简介:史晓娅 女(1987-)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的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使命” 项目编号:gxun—chx201200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般认为,价值观反映着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由此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之大小的评价标准。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一经确定,便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体系
一些学者认为,十八大报告的“三个倡导”,是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跟国际语境的一种自觉对接。笔者觉得,如果把这种自觉对接理解为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借鉴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这样的理解当然无可厚非;而如果把这种自觉对接理解为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向西方的价值观看齐,那就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很容易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和前进方向的迷失。这种自觉反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去想问题、办事情的自觉。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理论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段论述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同时还鲜明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也就是说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体系,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此之前,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就是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是必经之路。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统一,时代精神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等等都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力概括。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际上就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第一重使命。也就是说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凝聚大众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大众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提升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依托和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不仅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也为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了方向。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播,必须提升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话语体系必须有更强的解释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该是简单文本式的“追逐简约”,而应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如何更好的普及大众化、实践大众化,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为,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进程,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当下的紧迫任务。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党的一贯政策与主张,只有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加简约朴实、通俗易懂,24字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24字倡导的提出是旨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目的是为了引导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在指导人民群众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从24字倡导出发,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构建强大的话语权应对各方的挑战,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精神和物质力量。
作者简介:史晓娅 女(1987-)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的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使命” 项目编号:gxun—chx2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