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语文教材将《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损”解为黄花枯萎、凋零殆尽有待商榷。从事理来讲,菊花一般枯死枝头,不会凋零落地,尽管春日残菊会枯朽零落,但词中所写季节应为秋天,且作者南渡后多用憔悴来形容人;就情理而言,词人憔悴瘦损的形象更利于表达对亡夫的怀念和表现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所以应为词人“憔悴损”。
关键词:声声慢;注释;憔悴损;商榷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4第41页注释11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损”一句的注解为:“枯萎,凋零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据此理解,“憔悴损”的主体当为黄花,意即菊花枯萎,凋零殆尽。此注释无论从“事理”还是从“情理”来讲皆有待商榷。
先说不合“事理”的理由。
“凋零”的意思是凋谢零落,然而菊花一般只会枯死枝头,不会零落满地。宋末诗人郑思肖《寒菊》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虽然《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证明黄州的菊花是会落英缤纷的,但反过来也证明,那时的杭州菊花是不会花瓣零落的。苏轼在被贬黄州前曾在杭州做过四年(公元1071-1074年)通判,风流潇洒的他不可能不注意到杭州菊花的开败情况,正因为菊花,包括杭州之菊,枯而不落的印象,才使得苏轼后来敢于在王宰相的诗稿上挥毫:“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恰好是在临安所写,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所以,用“凋零”来形容词中的菊花是不妥当的。此为理由一。
有人说,《声声慢·寻寻觅觅》所状写的是春景,春天的时候,枯死枝头的菊花也该因为枯枝朽断而零落满地了,其依据是诗中“乍暖还寒”一句。《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之景到底是春景还是秋景?因作品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详,我们只好从诗的意境来判断。首先,“乍暖还寒”不一定是初春特有的气候特征,秋天也有忽暖忽冷的现象,吴小如的解读可作参考:“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侯。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1]其次,词中有两个意象能说明是秋景,一是“雁过也”中的大雁,大雁南飞的时间是秋天,至于其北还时间,则要等到次年的春末天气转暖之时,且词中有“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说明大雁应该是北来之雁;二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应是叶未落尽的梧桐,因为既然是细雨,就不会下得点点滴滴,只有在梧桐叶上不断汇集,才会有“点点滴滴”的景致,若说是来年春天新发之叶,则与全词“冷冷清清”的环境明显不合了。所以,《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之景应该是秋景,黄花应该是秋日里的黄花,是不会零落的。此为理由二。
理由三,教材注解认为“憔悴损”是写黄花的看法不太符合李清照的写作习惯。其实,“憔悴”“憔悴损”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尤其是在其南渡后的词作中,并不少见。比如,《永遇乐·元宵》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夜间出去”,李清照变成了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对外面中州盛日的热闹繁华没有兴趣,懒得夜间出去;《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中也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的词句。两个例子中的“憔悴”都是写词人自己面色黄瘦、精神萎顿。且这三首词的写作时间均为南渡后,李清照的写作心境大同小异,如果唯独《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指的是黄花,未免牵强。
至于“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这个解释,则明显没有考虑学情。多数学生在不借助工具书的情况下是难以理解“憔悴煞”的意思的。若将“损”解释作“词人瘦损”,学生就会好理解得多。
因此,从“事理”角度讲,“憔悴损”应该是形容李清照。当然,确定这个结论需要说明一下语法问题。前句的主语是“满地黄花”,按照承前省略的语法规则,“憔悴损”的主语似乎应为“满地黄花”。但这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古诗词的鉴赏不应硬套现代汉语的语法,而应该以诗词的情意表达需要为准。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词人憔悴瘦损的形象有助于情意的表达,更合“情理”。查阅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可知,南渡后的李清照在亡国之愁、沦落之苦和丧夫之痛的打击下,的确已是令人心痛的憔悴瘦损形象。
先说亡国之愁。李清照的亡国之愁比当时许多士大夫来得更深沉,更厚重。一方面对南宋朝廷屈辱投降、苟且偷安的时局表现出愤激谴责之情,在其《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借项羽来讽刺宋高宗的不以失地丧国为耻,更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2]直接谴责宋高宗背亲忘祖的软弱无能和屈辱卑怯。李清照也深切关心在失地的百姓的生活斗争,在《尚书韩吴二公诗》中写道:“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虽然自己饱受生活磨难,但始终无法忘怀故乡。然而,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无法改变现状,只有和着血泪和苦酒在凄苦中独饮亡国之愁,直到风鬟霜鬓,老死他乡。
再看沦落之苦。先是青州陷落后,李清照挚爱的十几间房子的书册化为灰烬,李清照和丈夫带着十五车书,经过千难万险,辗转运到建康,后金兵再度南侵,李清照又逃难到金华,一年后才得以回到临安。其实,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两首词的意象对比中,我们也可看到李清照的潦倒,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李清照的生活是富裕的,瑞脑香,金兽铜香炉,玉枕纱橱,东篱把酒,暗香盈袖,所叙之愁不过是贵妇人的闲愁而已,但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却只剩下杯盏、窗儿,以及窗外梧桐了。据程千帆、徐有富所著《李清照》中记叙,晚年的李清照生病时都只能靠弟弟照料。一位大家闺秀沦落凄惨至此,词人怎能不发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叹。
最令李清照“憔悴损”的是亡夫之痛。她与赵明诚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白日相携淘买书画金石,夜晚读书猜谜、饮酒作诗,虽然因赵明诚公务繁忙不得不短暂相别,但是彼此的相思挂念反而使得生活平添乐趣,《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的愁,表面观之是李清照备受相思之苦,仔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人比黄花瘦”的愁背后,是妻子对丈夫的娇嗔。然而,赵明诚不幸病亡,李清照痛不欲生,大病一场。后来因身体多病需人照顾,与贪图她钱财的张汝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这段婚姻使李清照遭受了九天的牢狱之苦。这使得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更加的怀念。这种怀念,贯穿了她晚年绝大多数作品。这种情思使得李清照愈加憔悴瘦损,“试灯没意思,踏雪没心情”,似乎已了无生趣了。品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我们会发现,词中连发四问,语气中,仿佛是李清照对亡夫的絮叨。
综上所述,无论从“事理”还是从“情理”分析,“憔悴损”的都该是词人李清照。
参考文献:
[1]周汝昌. 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915.
[2]王洲明. 历代文豪传[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470.
关键词:声声慢;注释;憔悴损;商榷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4第41页注释11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损”一句的注解为:“枯萎,凋零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据此理解,“憔悴损”的主体当为黄花,意即菊花枯萎,凋零殆尽。此注释无论从“事理”还是从“情理”来讲皆有待商榷。
先说不合“事理”的理由。
“凋零”的意思是凋谢零落,然而菊花一般只会枯死枝头,不会零落满地。宋末诗人郑思肖《寒菊》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虽然《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证明黄州的菊花是会落英缤纷的,但反过来也证明,那时的杭州菊花是不会花瓣零落的。苏轼在被贬黄州前曾在杭州做过四年(公元1071-1074年)通判,风流潇洒的他不可能不注意到杭州菊花的开败情况,正因为菊花,包括杭州之菊,枯而不落的印象,才使得苏轼后来敢于在王宰相的诗稿上挥毫:“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恰好是在临安所写,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所以,用“凋零”来形容词中的菊花是不妥当的。此为理由一。
有人说,《声声慢·寻寻觅觅》所状写的是春景,春天的时候,枯死枝头的菊花也该因为枯枝朽断而零落满地了,其依据是诗中“乍暖还寒”一句。《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之景到底是春景还是秋景?因作品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详,我们只好从诗的意境来判断。首先,“乍暖还寒”不一定是初春特有的气候特征,秋天也有忽暖忽冷的现象,吴小如的解读可作参考:“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侯。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1]其次,词中有两个意象能说明是秋景,一是“雁过也”中的大雁,大雁南飞的时间是秋天,至于其北还时间,则要等到次年的春末天气转暖之时,且词中有“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说明大雁应该是北来之雁;二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应是叶未落尽的梧桐,因为既然是细雨,就不会下得点点滴滴,只有在梧桐叶上不断汇集,才会有“点点滴滴”的景致,若说是来年春天新发之叶,则与全词“冷冷清清”的环境明显不合了。所以,《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之景应该是秋景,黄花应该是秋日里的黄花,是不会零落的。此为理由二。
理由三,教材注解认为“憔悴损”是写黄花的看法不太符合李清照的写作习惯。其实,“憔悴”“憔悴损”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尤其是在其南渡后的词作中,并不少见。比如,《永遇乐·元宵》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夜间出去”,李清照变成了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对外面中州盛日的热闹繁华没有兴趣,懒得夜间出去;《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中也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的词句。两个例子中的“憔悴”都是写词人自己面色黄瘦、精神萎顿。且这三首词的写作时间均为南渡后,李清照的写作心境大同小异,如果唯独《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指的是黄花,未免牵强。
至于“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这个解释,则明显没有考虑学情。多数学生在不借助工具书的情况下是难以理解“憔悴煞”的意思的。若将“损”解释作“词人瘦损”,学生就会好理解得多。
因此,从“事理”角度讲,“憔悴损”应该是形容李清照。当然,确定这个结论需要说明一下语法问题。前句的主语是“满地黄花”,按照承前省略的语法规则,“憔悴损”的主语似乎应为“满地黄花”。但这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古诗词的鉴赏不应硬套现代汉语的语法,而应该以诗词的情意表达需要为准。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词人憔悴瘦损的形象有助于情意的表达,更合“情理”。查阅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可知,南渡后的李清照在亡国之愁、沦落之苦和丧夫之痛的打击下,的确已是令人心痛的憔悴瘦损形象。
先说亡国之愁。李清照的亡国之愁比当时许多士大夫来得更深沉,更厚重。一方面对南宋朝廷屈辱投降、苟且偷安的时局表现出愤激谴责之情,在其《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借项羽来讽刺宋高宗的不以失地丧国为耻,更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2]直接谴责宋高宗背亲忘祖的软弱无能和屈辱卑怯。李清照也深切关心在失地的百姓的生活斗争,在《尚书韩吴二公诗》中写道:“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虽然自己饱受生活磨难,但始终无法忘怀故乡。然而,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无法改变现状,只有和着血泪和苦酒在凄苦中独饮亡国之愁,直到风鬟霜鬓,老死他乡。
再看沦落之苦。先是青州陷落后,李清照挚爱的十几间房子的书册化为灰烬,李清照和丈夫带着十五车书,经过千难万险,辗转运到建康,后金兵再度南侵,李清照又逃难到金华,一年后才得以回到临安。其实,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两首词的意象对比中,我们也可看到李清照的潦倒,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李清照的生活是富裕的,瑞脑香,金兽铜香炉,玉枕纱橱,东篱把酒,暗香盈袖,所叙之愁不过是贵妇人的闲愁而已,但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却只剩下杯盏、窗儿,以及窗外梧桐了。据程千帆、徐有富所著《李清照》中记叙,晚年的李清照生病时都只能靠弟弟照料。一位大家闺秀沦落凄惨至此,词人怎能不发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叹。
最令李清照“憔悴损”的是亡夫之痛。她与赵明诚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白日相携淘买书画金石,夜晚读书猜谜、饮酒作诗,虽然因赵明诚公务繁忙不得不短暂相别,但是彼此的相思挂念反而使得生活平添乐趣,《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的愁,表面观之是李清照备受相思之苦,仔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人比黄花瘦”的愁背后,是妻子对丈夫的娇嗔。然而,赵明诚不幸病亡,李清照痛不欲生,大病一场。后来因身体多病需人照顾,与贪图她钱财的张汝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这段婚姻使李清照遭受了九天的牢狱之苦。这使得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更加的怀念。这种怀念,贯穿了她晚年绝大多数作品。这种情思使得李清照愈加憔悴瘦损,“试灯没意思,踏雪没心情”,似乎已了无生趣了。品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我们会发现,词中连发四问,语气中,仿佛是李清照对亡夫的絮叨。
综上所述,无论从“事理”还是从“情理”分析,“憔悴损”的都该是词人李清照。
参考文献:
[1]周汝昌. 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915.
[2]王洲明. 历代文豪传[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