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德育的渗透,把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借助文本,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利用各种训练途径,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识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
1. 备课时,埋下德育之花的种子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的;有描写自然风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纸船与风筝》一文是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在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与文本对话,预设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寻找到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将课文中的故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自己感悟友情的可贵。
2. 导课间,让德育之花发芽
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众多因素中,课堂导入环节是关键之一。不同的课文,导入新课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除了考虑到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为课文学习服务。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教学某些课文时可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请学生读课题后说说自己觉得我们班里谁最弱小,为什么?有的认为是身体虚弱的同学,有的认为是个子矮小的同学,大多数学生都把“弱小”这个词加在了女孩子头上。然后再问:你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为什么?许多学生都不愿承认自己是弱者。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对“弱小”的理解偏差。“那你们会怎样对待比你弱小的生命呢?”孩子们的回答非常一致,都认为要保护他们。由此反应出了孩子们善良、美好的心灵,也为新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3. 课堂上,让德育之花绽放
文本如一座矿藏,只要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是可以挖到金子的。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可能像品德学科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甚至是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多方面用心去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语文学科中那些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字、词、句,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自然的真挚情感。如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结构简洁、文字优美,通过对西沙群岛海水、海底和海岛的描写,呈现出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海景图。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再谈感受。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同时又获得思想启迪,激发他们内心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渗透德育。
4. 课后,让德育之花得以滋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通过适量的课后活动来渗透。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阅读资料,可以是画画,还可以是观察、写日记等。比如,在教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后,我会给学生安排活动:课后去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雷锋”。等到作业交流时,他们会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发现了班里的“小雷锋”,他主动帮同学修好了椅子;有的说:我发现了公交车上的“雷锋”,她给老奶奶让座位;有的说: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雷锋”,下雨天,他撑伞带没雨具的小同学一起来学校……就这样,一项简单的课后活动,让德育的渗透轻松地完成了。
5. 生活中,让德育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身教与言传相结合。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态,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生活中,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身教言传,让学生的品德、行为潜移默化。
诚然,语文教材有着不可替代的德育优势,但我们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但它只能是一种渗透,最好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多讲究一些艺术性,注意操作方法,力争达到“文道结合”的效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让我们一起用心栽培,用爱浇灌,让德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悄然”绽放!
1. 备课时,埋下德育之花的种子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的;有描写自然风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纸船与风筝》一文是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在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与文本对话,预设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寻找到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将课文中的故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自己感悟友情的可贵。
2. 导课间,让德育之花发芽
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众多因素中,课堂导入环节是关键之一。不同的课文,导入新课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除了考虑到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为课文学习服务。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教学某些课文时可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请学生读课题后说说自己觉得我们班里谁最弱小,为什么?有的认为是身体虚弱的同学,有的认为是个子矮小的同学,大多数学生都把“弱小”这个词加在了女孩子头上。然后再问:你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为什么?许多学生都不愿承认自己是弱者。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对“弱小”的理解偏差。“那你们会怎样对待比你弱小的生命呢?”孩子们的回答非常一致,都认为要保护他们。由此反应出了孩子们善良、美好的心灵,也为新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3. 课堂上,让德育之花绽放
文本如一座矿藏,只要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是可以挖到金子的。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可能像品德学科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甚至是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多方面用心去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语文学科中那些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字、词、句,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自然的真挚情感。如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结构简洁、文字优美,通过对西沙群岛海水、海底和海岛的描写,呈现出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海景图。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再谈感受。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同时又获得思想启迪,激发他们内心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渗透德育。
4. 课后,让德育之花得以滋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通过适量的课后活动来渗透。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阅读资料,可以是画画,还可以是观察、写日记等。比如,在教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后,我会给学生安排活动:课后去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雷锋”。等到作业交流时,他们会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发现了班里的“小雷锋”,他主动帮同学修好了椅子;有的说:我发现了公交车上的“雷锋”,她给老奶奶让座位;有的说: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雷锋”,下雨天,他撑伞带没雨具的小同学一起来学校……就这样,一项简单的课后活动,让德育的渗透轻松地完成了。
5. 生活中,让德育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身教与言传相结合。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态,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生活中,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身教言传,让学生的品德、行为潜移默化。
诚然,语文教材有着不可替代的德育优势,但我们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但它只能是一种渗透,最好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多讲究一些艺术性,注意操作方法,力争达到“文道结合”的效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让我们一起用心栽培,用爱浇灌,让德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