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牛顿第一定律》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在前面学生已学过力、弹力、重力、摩擦力、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等力学知识,对力的知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这一节重点是要解决在不受外力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安排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完善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大脑中已建有不成系统的运动和力的粗略关系,但这种关系大多倾向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稍有不当就会让学生强化错误的概念或建立起错误的概念.初二的学生虽说经过前面的学习,理性思维已有所加强,但形象思维还是占主导,因此在这里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他们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
  3教学目标分析
  3.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不受外力后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5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利用多媒体展示
  (1)手推静止的购物车,购物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的购物车不继续推就停下来
  (2)风吹树摇,风停树静
  2.问题:这些静止的物体为什么会运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呢?
  3.演示实验:手推动一下静止的小车,小车运动;运动的小车碰到障碍物又停止.
  4.问题
  (1)静止的物体为什么会运动呢?
  (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静止呢?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提醒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有沒有要更正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利用学生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视频与演示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建立牛顿第一定律概念】
  环节一:
  师生活动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学习数据的处理方法.
  选几个小组的数据进行实物投影.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结论的自然生成培养学生的兴趣及体会科学概念建立的严密性.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此实验过程的印象及能更直观、水到渠成的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理想化实验这个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问题
  (1)如果对静止的小车不施加外力,它的运动状态将会是怎样的?
  (2)如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不受阻力的作用,那么它又将会是怎样的运动状态?
  4.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
  【巩固概念】
  1.问题:
  (1)静止在桌面的粉笔盒当外力都消失后,粉笔盒的运动状态将会是怎样的?
  (2)投出去的篮球,当外力都消失了,篮球将会如何运动?
  2.多媒体展示:①投出去的篮球,外力消失后的情景;②汽车拐弯时,外力消失后的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尝试概念的运用,加深理解.
  【总结】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1.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疑惑?
  2.在物理方法的学习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6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要想真正理解到位比较困难.不过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只要处理得当,学生还是容易掌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直观到抽象.
  在学生实验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并不积极参与探究,而是观看别人做实验,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及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及时加以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否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较好的总结、讨论、交流,老师的正确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丰富的视频,可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学生更乐于接受,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比较好.
其他文献
《中学物理》2012年第3期第73页刊载了《例谈“利用图象巧解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现对原文关于“例1、例2”的解法提出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1原文对“例1、例2”的解  例1如图1所示,小滑块m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由A滑到C,经历的时间为t1,如果改由光滑曲面滑到C,则经历的时间为t2,关于t1和t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t1>t2B.t1=t2  C.t1t2,选项A正确.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新版初中物理教材更加注重反映时代性,注重渗透科学的教育功能.现代教学越来越呼唤学科间的渗透,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跨时代的物理教师,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让学生从物理课堂中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1文理搭配,生动有趣  现代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14章《压强和浮力》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下是最近五年广东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以平衡位置为中心做往返的运动,当物体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时,位移的大小相等,回复力大小相等,加速度大小相等,速度的大小相等.并且回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反.另外,对称性还表现在过程量上,例如,从某点向平衡位置运动到达平衡位置所用的时间和由平衡位置运动该点(或该点的对称点)所用的时间相等.我们则利用这些巧妙解决振动的问题.  1运用对称求解运动学量  例1一个质点在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课堂中几乎每一节都有物理实验,因此,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己学校的资源自行设计创新一些实验,这样不仅能将枯燥的物理概念课变得有趣,而且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优化课堂教学,创新物理课堂.  1精心实验设计,创新引入新课  新课引入,是物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对整个物理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期刊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体系中重难点之一,处理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以下“一二三”.“一”就是明确一个限制条件.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如:最近/远、时间最长、使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