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议论文贵在说理,说理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就例说理”和“就旨说理”。“就旨说理”即围绕议论文的主旨(即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分析,是议论文说理更基础更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旨说理”的思维重点是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深入思考是思维展开的基本方式;对自设问题的遴选是“就旨说理”的关键。
关键词 议论文;就旨说理;自问自答;遴选
议论文写作的核心阅读价值在于思想,因此议论文写作中,说理是硬道理,教会学生如何说理就成了高中议论文教学的重要板块。目前高中议论文说理教学主要侧重于“就例说理”的指导,即指导学生针对某一论点,就某一事例展开分析论证。并已总结出诸如“揭示实质法”“假设推理法”“追因推果法”“正反对比法”“解析引申法”等简单清晰的说理方法,学生容易领会并迁移,效果立竿见影。
的确,在事实的基础上辅以雄辩,能大大增强议论文观点的说服力,也充分彰显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良好的表达效果。但笔者结合多年高中议论文说理教学实践和对“就例说理”的教学内容的审慎思考,产生了如下三个问题。
1.“就例说理”总结出的方法可以看成学生分析事例的逻辑母板,具有普适性,即任何事例都可以套用此类母板加以分析,如此一来,学生就例说理的思维和语言会不会因高度雷同而缺乏个性?高考议论文评价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如何体现?
2.“就例说理”总结出的方法的确非常科学和全面,但学生针对某个事例进行说理分析时,是不是这些方法都要用到?如果“为合文体强说理”,会不会因为缺少信息的亮点而稀释了议论文理性分析的含金量?如果可以有所选择,那么选择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3.学生针对事例说理分析时,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所选的事例本身不够准确和恰当,头头是道的分析是否也就成了“歪理邪说”?也许有人会说,那是议论文选材的问题,和议论文的结构、语言一样,是有别于说理的其他能力要素。但学生选择事例不够恰当,归根结底还在于对中心论点中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没有辨清和理顺,因此选择事例论证观点时,才会模糊牵强,貌合神离。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就旨说理”的议论文说理教学内容,即围绕议论文的主旨(即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分析。这种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对中心论点关键词的理解和思考是“就旨说理”的基本前提。“就旨说理”的思维重点是关键词,围绕关键词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深入思考是思维展开的基本方式。
以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为例,题目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中心论点,论点中的两个关键词是“拒绝”和“平庸”,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可作如下设问。
论点中的关键词从词性来看,主要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就动词、形容词而言,设问的常见角度是:为什么(原因或价值)、什么(对象)、怎样(方法)、如果不(弊端)等;就名词而言,设问的常见角度是:什么是(内涵)、怎样的(特点)、哪些(类别)等。将上述问题的答案有机组合在一起,就是“就旨说理”的基本内容。
再以2021年全国卷作文话题“强弱转换”为例,围绕“强弱”,可作如下设问:何谓强?何谓弱?(生理层面、精神层面、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军事层面、文化层面……)强弱的表现是什么?(强壮、坚强、富裕、丰盈、衰弱、贫瘠……)围绕“转换”可作如下设问:为什么转换?(客观原因,主观能动性……)怎样转换?(外物、志向、毅力、合作……)
“就旨说理”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打开了學生思维的闸门,解决了学生说理时喜欢将观点“整体打包”的思维痼疾。同时,由于问题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设置的,这就避免了学生写议论文时出现因“偷换概念”而“剑走偏锋”的现象,选则相应事例论证观点时,也会准确和充分得多。
当然,针对关键词所设的问题有时会交叉和重复,但学生最终在作文中呈现的是对问题思考的结果,答案可以整合。因此,问题的繁复不仅不会干扰说理的明确,反而有助于学生对中心论点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解读。
2.对围绕中心论点的关键词所设问题的遴选是“就旨说理”的关键。依据“说旨说理”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学生几乎可以对所有中心论点中的所有关键词进行非常精细的“条分缕析”。由问题的多角度产生的答案,也几乎是无穷尽的。但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篇幅有限,除去例举事实和就例说理,留给就旨说理的空间非常狭小。况且,对所有问题都进行浮光掠影式的“点到即止”,说理自然流于空洞和肤浅。因此,必须对自设的问题进行遴选,即选择自设的问题中更有思考价值、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支撑中心论点的要害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剖析,从而确保说理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足够的说服力。
但遴选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哪些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支撑中心论点呢?笔者继续以“拒绝平庸”为例加以说明。上文表格中围绕“拒绝”列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拒绝”和“如果不拒绝”相对次要。因为,即使是已经沦为平庸的人,也有“拒绝平庸”的欲望,换句话说,“为什么拒绝”的原因和“如果不拒绝”的弊端,读者已经心知肚明,若还要大写特写,写出来的必然是空话、套话,是正确的废话,对读者没有警醒和启发。而“怎样拒绝”则是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解答的问题,它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对读者更具指导意义。同样,“什么是平庸”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所谓名正则言顺,不说清什么是“平庸”,后面的分析就失去了衡量的准绳和逻辑的起点。何况,“平庸”又是人们耳熟能详却难以描述、身陷其中又未必察觉的真实可感却又抽象模糊的一种状态,对此概念的内涵进行准确而清晰的定位和描述,的确有助于人们进行自我审查和诊断,对人们更具警示意义。
再如“青春不朽”这个观点,“什么是青春”“青春是怎样的”“怎样让青春不朽”这几个问题也是分析的要害问题,学生只有对这几个问题有了准确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的文字才可能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就旨说理”时对自设的问题进行遴选的标准是:有助于论证的深入展开,对现实生活更有体察性,对读者更有指导性。
对遴选过的问题进行严谨而深刻的剖析,可以说抓住了议论文就旨说理的要害,也为议论文说理走向深刻指明了基本方向。同时,也为选择典型、恰当的事实论据提供了理论的准绳,更为与事实论据水乳交融的“就例说理”提供了相近的思维模式。
以上,笔者阐述了“就旨说理”的源起、概念和特点,目的是引领学生从中心论点出发,找到说理的基点和方向。即便如此,想让说理真正清晰有力,最终离不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但至少,“就旨说理”能够为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提供可行的路径,笔者相信,只要在正确的路上坚持走下去,学生必然会收获一道道美好的思想的风景。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江阴市江阴高级中学]
关键词 议论文;就旨说理;自问自答;遴选
议论文写作的核心阅读价值在于思想,因此议论文写作中,说理是硬道理,教会学生如何说理就成了高中议论文教学的重要板块。目前高中议论文说理教学主要侧重于“就例说理”的指导,即指导学生针对某一论点,就某一事例展开分析论证。并已总结出诸如“揭示实质法”“假设推理法”“追因推果法”“正反对比法”“解析引申法”等简单清晰的说理方法,学生容易领会并迁移,效果立竿见影。
的确,在事实的基础上辅以雄辩,能大大增强议论文观点的说服力,也充分彰显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良好的表达效果。但笔者结合多年高中议论文说理教学实践和对“就例说理”的教学内容的审慎思考,产生了如下三个问题。
1.“就例说理”总结出的方法可以看成学生分析事例的逻辑母板,具有普适性,即任何事例都可以套用此类母板加以分析,如此一来,学生就例说理的思维和语言会不会因高度雷同而缺乏个性?高考议论文评价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如何体现?
2.“就例说理”总结出的方法的确非常科学和全面,但学生针对某个事例进行说理分析时,是不是这些方法都要用到?如果“为合文体强说理”,会不会因为缺少信息的亮点而稀释了议论文理性分析的含金量?如果可以有所选择,那么选择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3.学生针对事例说理分析时,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所选的事例本身不够准确和恰当,头头是道的分析是否也就成了“歪理邪说”?也许有人会说,那是议论文选材的问题,和议论文的结构、语言一样,是有别于说理的其他能力要素。但学生选择事例不够恰当,归根结底还在于对中心论点中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没有辨清和理顺,因此选择事例论证观点时,才会模糊牵强,貌合神离。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就旨说理”的议论文说理教学内容,即围绕议论文的主旨(即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分析。这种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对中心论点关键词的理解和思考是“就旨说理”的基本前提。“就旨说理”的思维重点是关键词,围绕关键词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深入思考是思维展开的基本方式。
以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为例,题目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中心论点,论点中的两个关键词是“拒绝”和“平庸”,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可作如下设问。
论点中的关键词从词性来看,主要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就动词、形容词而言,设问的常见角度是:为什么(原因或价值)、什么(对象)、怎样(方法)、如果不(弊端)等;就名词而言,设问的常见角度是:什么是(内涵)、怎样的(特点)、哪些(类别)等。将上述问题的答案有机组合在一起,就是“就旨说理”的基本内容。
再以2021年全国卷作文话题“强弱转换”为例,围绕“强弱”,可作如下设问:何谓强?何谓弱?(生理层面、精神层面、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军事层面、文化层面……)强弱的表现是什么?(强壮、坚强、富裕、丰盈、衰弱、贫瘠……)围绕“转换”可作如下设问:为什么转换?(客观原因,主观能动性……)怎样转换?(外物、志向、毅力、合作……)
“就旨说理”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打开了學生思维的闸门,解决了学生说理时喜欢将观点“整体打包”的思维痼疾。同时,由于问题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设置的,这就避免了学生写议论文时出现因“偷换概念”而“剑走偏锋”的现象,选则相应事例论证观点时,也会准确和充分得多。
当然,针对关键词所设的问题有时会交叉和重复,但学生最终在作文中呈现的是对问题思考的结果,答案可以整合。因此,问题的繁复不仅不会干扰说理的明确,反而有助于学生对中心论点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解读。
2.对围绕中心论点的关键词所设问题的遴选是“就旨说理”的关键。依据“说旨说理”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学生几乎可以对所有中心论点中的所有关键词进行非常精细的“条分缕析”。由问题的多角度产生的答案,也几乎是无穷尽的。但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篇幅有限,除去例举事实和就例说理,留给就旨说理的空间非常狭小。况且,对所有问题都进行浮光掠影式的“点到即止”,说理自然流于空洞和肤浅。因此,必须对自设的问题进行遴选,即选择自设的问题中更有思考价值、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支撑中心论点的要害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剖析,从而确保说理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足够的说服力。
但遴选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哪些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支撑中心论点呢?笔者继续以“拒绝平庸”为例加以说明。上文表格中围绕“拒绝”列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拒绝”和“如果不拒绝”相对次要。因为,即使是已经沦为平庸的人,也有“拒绝平庸”的欲望,换句话说,“为什么拒绝”的原因和“如果不拒绝”的弊端,读者已经心知肚明,若还要大写特写,写出来的必然是空话、套话,是正确的废话,对读者没有警醒和启发。而“怎样拒绝”则是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解答的问题,它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对读者更具指导意义。同样,“什么是平庸”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所谓名正则言顺,不说清什么是“平庸”,后面的分析就失去了衡量的准绳和逻辑的起点。何况,“平庸”又是人们耳熟能详却难以描述、身陷其中又未必察觉的真实可感却又抽象模糊的一种状态,对此概念的内涵进行准确而清晰的定位和描述,的确有助于人们进行自我审查和诊断,对人们更具警示意义。
再如“青春不朽”这个观点,“什么是青春”“青春是怎样的”“怎样让青春不朽”这几个问题也是分析的要害问题,学生只有对这几个问题有了准确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的文字才可能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就旨说理”时对自设的问题进行遴选的标准是:有助于论证的深入展开,对现实生活更有体察性,对读者更有指导性。
对遴选过的问题进行严谨而深刻的剖析,可以说抓住了议论文就旨说理的要害,也为议论文说理走向深刻指明了基本方向。同时,也为选择典型、恰当的事实论据提供了理论的准绳,更为与事实论据水乳交融的“就例说理”提供了相近的思维模式。
以上,笔者阐述了“就旨说理”的源起、概念和特点,目的是引领学生从中心论点出发,找到说理的基点和方向。即便如此,想让说理真正清晰有力,最终离不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但至少,“就旨说理”能够为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提供可行的路径,笔者相信,只要在正确的路上坚持走下去,学生必然会收获一道道美好的思想的风景。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江阴市江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