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就旨说理”的操作路径

来源 :中学语文·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j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议论文贵在说理,说理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就例说理”和“就旨说理”。“就旨说理”即围绕议论文的主旨(即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分析,是议论文说理更基础更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旨说理”的思维重点是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深入思考是思维展开的基本方式;对自设问题的遴选是“就旨说理”的关键。
   关键词 议论文;就旨说理;自问自答;遴选
  议论文写作的核心阅读价值在于思想,因此议论文写作中,说理是硬道理,教会学生如何说理就成了高中议论文教学的重要板块。目前高中议论文说理教学主要侧重于“就例说理”的指导,即指导学生针对某一论点,就某一事例展开分析论证。并已总结出诸如“揭示实质法”“假设推理法”“追因推果法”“正反对比法”“解析引申法”等简单清晰的说理方法,学生容易领会并迁移,效果立竿见影。
  的确,在事实的基础上辅以雄辩,能大大增强议论文观点的说服力,也充分彰显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良好的表达效果。但笔者结合多年高中议论文说理教学实践和对“就例说理”的教学内容的审慎思考,产生了如下三个问题。
  1.“就例说理”总结出的方法可以看成学生分析事例的逻辑母板,具有普适性,即任何事例都可以套用此类母板加以分析,如此一来,学生就例说理的思维和语言会不会因高度雷同而缺乏个性?高考议论文评价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如何体现?
  2.“就例说理”总结出的方法的确非常科学和全面,但学生针对某个事例进行说理分析时,是不是这些方法都要用到?如果“为合文体强说理”,会不会因为缺少信息的亮点而稀释了议论文理性分析的含金量?如果可以有所选择,那么选择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3.学生针对事例说理分析时,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所选的事例本身不够准确和恰当,头头是道的分析是否也就成了“歪理邪说”?也许有人会说,那是议论文选材的问题,和议论文的结构、语言一样,是有别于说理的其他能力要素。但学生选择事例不够恰当,归根结底还在于对中心论点中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没有辨清和理顺,因此选择事例论证观点时,才会模糊牵强,貌合神离。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提出“就旨说理”的议论文说理教学内容,即围绕议论文的主旨(即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分析。这种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1.对中心论点关键词的理解和思考是“就旨说理”的基本前提。“就旨说理”的思维重点是关键词,围绕关键词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深入思考是思维展开的基本方式。
  以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为例,题目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中心论点,论点中的两个关键词是“拒绝”和“平庸”,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可作如下设问。
  论点中的关键词从词性来看,主要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就动词、形容词而言,设问的常见角度是:为什么(原因或价值)、什么(对象)、怎样(方法)、如果不(弊端)等;就名词而言,设问的常见角度是:什么是(内涵)、怎样的(特点)、哪些(类别)等。将上述问题的答案有机组合在一起,就是“就旨说理”的基本内容。
  再以2021年全国卷作文话题“强弱转换”为例,围绕“强弱”,可作如下设问:何谓强?何谓弱?(生理层面、精神层面、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军事层面、文化层面……)强弱的表现是什么?(强壮、坚强、富裕、丰盈、衰弱、贫瘠……)围绕“转换”可作如下设问:为什么转换?(客观原因,主观能动性……)怎样转换?(外物、志向、毅力、合作……)
  “就旨说理”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打开了學生思维的闸门,解决了学生说理时喜欢将观点“整体打包”的思维痼疾。同时,由于问题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设置的,这就避免了学生写议论文时出现因“偷换概念”而“剑走偏锋”的现象,选则相应事例论证观点时,也会准确和充分得多。
  当然,针对关键词所设的问题有时会交叉和重复,但学生最终在作文中呈现的是对问题思考的结果,答案可以整合。因此,问题的繁复不仅不会干扰说理的明确,反而有助于学生对中心论点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解读。
  2.对围绕中心论点的关键词所设问题的遴选是“就旨说理”的关键。依据“说旨说理”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学生几乎可以对所有中心论点中的所有关键词进行非常精细的“条分缕析”。由问题的多角度产生的答案,也几乎是无穷尽的。但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篇幅有限,除去例举事实和就例说理,留给就旨说理的空间非常狭小。况且,对所有问题都进行浮光掠影式的“点到即止”,说理自然流于空洞和肤浅。因此,必须对自设的问题进行遴选,即选择自设的问题中更有思考价值、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支撑中心论点的要害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剖析,从而确保说理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足够的说服力。
  但遴选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哪些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支撑中心论点呢?笔者继续以“拒绝平庸”为例加以说明。上文表格中围绕“拒绝”列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拒绝”和“如果不拒绝”相对次要。因为,即使是已经沦为平庸的人,也有“拒绝平庸”的欲望,换句话说,“为什么拒绝”的原因和“如果不拒绝”的弊端,读者已经心知肚明,若还要大写特写,写出来的必然是空话、套话,是正确的废话,对读者没有警醒和启发。而“怎样拒绝”则是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解答的问题,它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对读者更具指导意义。同样,“什么是平庸”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所谓名正则言顺,不说清什么是“平庸”,后面的分析就失去了衡量的准绳和逻辑的起点。何况,“平庸”又是人们耳熟能详却难以描述、身陷其中又未必察觉的真实可感却又抽象模糊的一种状态,对此概念的内涵进行准确而清晰的定位和描述,的确有助于人们进行自我审查和诊断,对人们更具警示意义。
  再如“青春不朽”这个观点,“什么是青春”“青春是怎样的”“怎样让青春不朽”这几个问题也是分析的要害问题,学生只有对这几个问题有了准确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的文字才可能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就旨说理”时对自设的问题进行遴选的标准是:有助于论证的深入展开,对现实生活更有体察性,对读者更有指导性。
  对遴选过的问题进行严谨而深刻的剖析,可以说抓住了议论文就旨说理的要害,也为议论文说理走向深刻指明了基本方向。同时,也为选择典型、恰当的事实论据提供了理论的准绳,更为与事实论据水乳交融的“就例说理”提供了相近的思维模式。
  以上,笔者阐述了“就旨说理”的源起、概念和特点,目的是引领学生从中心论点出发,找到说理的基点和方向。即便如此,想让说理真正清晰有力,最终离不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但至少,“就旨说理”能够为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提供可行的路径,笔者相信,只要在正确的路上坚持走下去,学生必然会收获一道道美好的思想的风景。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江阴市江阴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由言入文,即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言和文的统一.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分析其义素构成或词义引申脉络,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在准确把握字(词)义的基础上,领悟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学、思想、文化魅力.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摘 要 标点符号具有重要的表意和抒情作用,但有几种为文时用得较多且容易举棋不定。运用这些标点符号时要注意:叹号。要看文意有无感叹一类意味,不能带点情感就“叹”。分号的分隔大于逗号小于句号,要用对地方。引出下文用冒号,有时也用破折号,依具体情况定。括号与双破折号的区别细微,要各守其责。省略号不是行文偷懒的工具,要省得有依有据。用顿号要吝啬,有些地方可不用,用了反而显得啰唆。行文时,如对几种标点的运用
摘 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守正”。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须按照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从思辨性阅读角度看,“阅读各类文本”的“守正”,重在“理性”阅读。首先,从文本本身的事实出发,采取复述性、解析性以及伸展性等阅读方式,通过复述、解析、伸展文本内容,研究作者的思维与思想等,将作者的理性思维呈现出来。其次,再跳出文本看文本,理性审视,在评鉴与质疑作者的思维与思想中挖掘文本背后的文
摘 要 当今社会需要自我认知清晰,社会适应良好,具有理性思辨力与科学决策力的独立人格个体。新高考方案对学生的学科选择问题以及未来职业道路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语文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育人功能与生涯指导“唤醒自我,了解社会,作出选择”的教育目标达成内涵契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融合多种课程资源,以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收集信息、了解专业、探索自我、作出决策
摘 要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要积极的开展思维进阶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深度学习;中学语文;思维进阶活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从简单的知识开始学习逐渐的学习复杂的知识,需要从
《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它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女性之美以及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人世百态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展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应立足于原生态阅读为根,细化阅读目标,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特点.开展多向思辨阅读、对比阅读和人物群体阅读等.从语言建构与基本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展开多维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享受阅读的喜悦,从作品中汲取丰富的文学涵养,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批判性个性化理解.
新高考全国I卷小说阅读选用了卞之琳的小说《石门阵》,这篇小说与考生们常读且熟知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采用了提喻的修辞,以故事套故事、人物话语推动情节的方式结构全篇,这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给考生们阅读作答带来不小的阻碍.题目设置上,围绕小说共设置了三类考点,分别是内容理解、形象分析、艺术手法.这启示教师,小说教学中要更新学生阅读小说的心理图式,摆脱对小说三要素读解经验的依赖与套用,关注故事,关注讲故事的人,关注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在这三方面着力,以此来读懂故事,读出形象,读解手法.
摘 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单篇阅读勾连关系的过程。本文尝试理析从“单篇”出发,寻找勾连“整本”的阅读路径,从整体构思、拓展视野、情境思辨三个维度拨开《乡土中国》的迷雾,探讨指向提升阅读能力的勾连维度和实施方式。   关键词 乡土中国;单篇;整本书;勾连维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单篇阅读勾连关系的过程。以单篇阅读为起点,通过梳理、
摘 要 由现象到本质、规律,须经历多个概括的层级。合理地设置概括的多层级是使思维过程由混沌走向透明、由粗放到精细、准确的手段之一,有利于概括思维在实际中的运用和人工智能语言表达程序的开发。本文立足实例对概括层级系统及其综合方法展开论述,以期对阅读教学有帮助。   关键词 概括;层级系统;综合方法   概括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由現象到本质、
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辛词三首为例,从辛词采摭意象、融典入词、寄赋怀、过片的样式等角度进行判辨,带领读者了解辛弃疾的“感心之物”和“感物之心”,探寻辛弃疾寄寓在诗命里的壮与悲、守正与洒脱,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词中之龙”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