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开展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动手能力、反思能力等,使学生有效建构数学学习方式,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形成探究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强烈的探索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着眼点放在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培养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设计新颖内容,激发兴趣。
新颖的事物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等学习意愿。学生最喜欢上综合实践课。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比一比看谁能获得计算冠军;在教学“可能性”时,学生都乐于进行摸球游戏。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教师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趣、奇妙,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兴趣。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习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开设了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再拿出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看一看”发现对边相等;然后动手“折一折”,再“量一量”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最后让学生综合性地思考、总结,思维获得发展。
3.巧用教学媒体,激发兴趣。
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教学圆锥体体体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
二、培养观察能力,开展探究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整体观察:两只兔子之间有1个蘑菇,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再整体观察,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又如在简单的“加法交换律”教学中,让学生观察32 48=48 32,从而发现32和48交换位置后和不变,并概括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思考对探究新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如果只是忙着解题,而不会从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就无法提高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可能性”这课时,先让学生从袋子里摸球40次,当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远远高于摸到的黄球的次数,就会动脑筋思考原因。
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巧用错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故意写错,或者设计陷阱让学生犯错,思考发现,启迪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促使其参与学习过程,学会思考。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20厘米、12厘米、10厘米、8厘米),并任选其中三根围成三角形,通过动手、动脑等主动参与活动,使得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不能替代包办,在学生需要探究发现之处,绝对不能直接将答案讲述出来,而是要让学生独立发现,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根据课本编排是在探究完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之后,再探究梯形的面积。此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拿出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看看如何动手,使梯形面积能够与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建立联系,然后出示探究表格,集体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提问能力,提高探究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创新也源于数学问题,学会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发展观察、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发问,敢于发问。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但到了高年级,学生会因为受到冷漠的对待,或者是其他原因,羞于发问,不敢发问,这个时候教师要多加鼓励,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问题就问,产生提问的热情。
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疑问,用鼓励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好习惯。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求圆锥体的侧面面积,而在圆柱体的体积教学中就能求出侧面面积?经过探究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而其中扇形的面积还没有学,所以不能研究圆锥体的侧面面积。正因为质疑,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小学生发挥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积极挖掘教材,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宏观数学思想,同时还要在课堂下揣摩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推理、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提高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而这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强烈的探索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着眼点放在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培养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设计新颖内容,激发兴趣。
新颖的事物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等学习意愿。学生最喜欢上综合实践课。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比一比看谁能获得计算冠军;在教学“可能性”时,学生都乐于进行摸球游戏。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教师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趣、奇妙,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兴趣。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习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开设了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再拿出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看一看”发现对边相等;然后动手“折一折”,再“量一量”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最后让学生综合性地思考、总结,思维获得发展。
3.巧用教学媒体,激发兴趣。
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教学圆锥体体体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
二、培养观察能力,开展探究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整体观察:两只兔子之间有1个蘑菇,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再整体观察,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又如在简单的“加法交换律”教学中,让学生观察32 48=48 32,从而发现32和48交换位置后和不变,并概括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思考对探究新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如果只是忙着解题,而不会从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就无法提高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可能性”这课时,先让学生从袋子里摸球40次,当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远远高于摸到的黄球的次数,就会动脑筋思考原因。
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巧用错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故意写错,或者设计陷阱让学生犯错,思考发现,启迪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促使其参与学习过程,学会思考。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20厘米、12厘米、10厘米、8厘米),并任选其中三根围成三角形,通过动手、动脑等主动参与活动,使得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不能替代包办,在学生需要探究发现之处,绝对不能直接将答案讲述出来,而是要让学生独立发现,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根据课本编排是在探究完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之后,再探究梯形的面积。此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拿出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看看如何动手,使梯形面积能够与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建立联系,然后出示探究表格,集体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提问能力,提高探究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创新也源于数学问题,学会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发展观察、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发问,敢于发问。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但到了高年级,学生会因为受到冷漠的对待,或者是其他原因,羞于发问,不敢发问,这个时候教师要多加鼓励,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问题就问,产生提问的热情。
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疑问,用鼓励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好习惯。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求圆锥体的侧面面积,而在圆柱体的体积教学中就能求出侧面面积?经过探究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而其中扇形的面积还没有学,所以不能研究圆锥体的侧面面积。正因为质疑,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小学生发挥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积极挖掘教材,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宏观数学思想,同时还要在课堂下揣摩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推理、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提高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而这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