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非考试课程质量评价”是东辽县白泉二小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举措,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主要体现为“三重”。
一、稳定秩序,计划执行重落实
对非考试课程计划的执行纳入了学校《非考试课程质量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之中。学校强化教师对非考试课程计划重要性的认识,“执行课程计划,就是依法施教,不按课程计划施教,就是违法行为”,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不严肃者依据《方案》予以惩处。教师授课,完全按三表执行,特别对非考试课程的教学,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兼课的领导,都不折不扣地按计划执行。学校开全学科,上足课时,保证进度已形成制度,从而稳定了非考试课程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全程监管,师生评价重过程
我们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实施“非考试课程质量评价”,实行全程监管。
在学校课程质量评价领导组的组织下,采取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之策略。一方面,围绕现行非考试课程自编教材内容,拟定考查学生实践应用性题目。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相关知识的表述,对教师实教效果与学生学习及其效果实施评价。如对学科课程——体育课程的师生“教”与“学”质量的评价。学校依据《非考试课程评价细则》要求,采取抽评式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前,由教师抽签选择确定评价年级和考核内容(教师导学案中的设计内容)。考查中,首先让学生按预定考评题目完成动作要领并适当表述过程。学生完成考评题目后,考评领导组形成综合意见并将考评结果当场反馈给师生,从而使师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教”与“学”情况,为完善和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服务。活动课程评价均以类似方式进行。另一方面,我们还围绕常规备教批辅等管理环节展开评价。如针对备课环节施行“视导式”评价,即通过期初、期中、期末及随机视导检查进行评价。采取阅览导学案、备教结合等形式,形成备课环节的阶段考评记录。终结性评价,将阶段考评记录与期末考评记录进行综合,形成评价结果。
我们的非考试课程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的质量评价区别在于评价所涉及的师生、学科、年级、知识等范围大小不同。阶段性质量评价是部分的学生、学段、学科,部分知识的局部抽查考评,而终结性质量评价则是全体师生,所有学段、学科、整个学期知识的全方位抽查考评。阶段性质量评价重在对师生“教”与“学”过程性检查、反馈与督导,旨在促进;终结性质量评价既重结论又重反馈与促进,发挥评价的综合功能与作用。
三、多元施评,全面推进重转变
白泉二小提出了“夯实基础,全面提高”的口号,“全面提高”不是落在单独提高某一科上,也不是片面重视部分学生的发展上,而是提高全体学生和全科教学的质量上。我校非考试课程的多元施評,即落实了这一思想。多元施评,一是体现为课程的多元,即小学体音美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所涉及的12门课程全部参与评价;二是体现为评价范围的多元,即“所有在籍学生全部接受学校对12门课程的考核考查”,教师为“所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三是体现为评价项目多元。既有双基达成情况,又有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学校采取多元施评,教师不仅重视考试学科课程教学,非考试学科课程的教学同样受到重视。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得到有效转变,课程质量提高上来。近年来,白泉二小非考试课程实施学科学生学业与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成绩均在B级以上,教师对非考试学科也作起了课后辅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纳入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教师们不仅一视同仁备好、教好非考试的课程,而且还适当做起了课后辅导,非考试课程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于学期教学奖励和年度考评之中。
新旧课程交替过程中,一部分学校仍用“应试教育”思想主导着教育教学行为,致使教育不平等性、机械性一度加重,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重要因素。白泉二小实行的“非考试课程质量评价”,以着力解决素质教育实施中弱点与难点,反映了该校教育的完整性。这也是对“知识唯上教学观”、“残缺的双基课程观”、“考分唯大的评价观”等传统教学观的一场变革与挑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稳定秩序,计划执行重落实
对非考试课程计划的执行纳入了学校《非考试课程质量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之中。学校强化教师对非考试课程计划重要性的认识,“执行课程计划,就是依法施教,不按课程计划施教,就是违法行为”,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不严肃者依据《方案》予以惩处。教师授课,完全按三表执行,特别对非考试课程的教学,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兼课的领导,都不折不扣地按计划执行。学校开全学科,上足课时,保证进度已形成制度,从而稳定了非考试课程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全程监管,师生评价重过程
我们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实施“非考试课程质量评价”,实行全程监管。
在学校课程质量评价领导组的组织下,采取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之策略。一方面,围绕现行非考试课程自编教材内容,拟定考查学生实践应用性题目。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相关知识的表述,对教师实教效果与学生学习及其效果实施评价。如对学科课程——体育课程的师生“教”与“学”质量的评价。学校依据《非考试课程评价细则》要求,采取抽评式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前,由教师抽签选择确定评价年级和考核内容(教师导学案中的设计内容)。考查中,首先让学生按预定考评题目完成动作要领并适当表述过程。学生完成考评题目后,考评领导组形成综合意见并将考评结果当场反馈给师生,从而使师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教”与“学”情况,为完善和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服务。活动课程评价均以类似方式进行。另一方面,我们还围绕常规备教批辅等管理环节展开评价。如针对备课环节施行“视导式”评价,即通过期初、期中、期末及随机视导检查进行评价。采取阅览导学案、备教结合等形式,形成备课环节的阶段考评记录。终结性评价,将阶段考评记录与期末考评记录进行综合,形成评价结果。
我们的非考试课程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的质量评价区别在于评价所涉及的师生、学科、年级、知识等范围大小不同。阶段性质量评价是部分的学生、学段、学科,部分知识的局部抽查考评,而终结性质量评价则是全体师生,所有学段、学科、整个学期知识的全方位抽查考评。阶段性质量评价重在对师生“教”与“学”过程性检查、反馈与督导,旨在促进;终结性质量评价既重结论又重反馈与促进,发挥评价的综合功能与作用。
三、多元施评,全面推进重转变
白泉二小提出了“夯实基础,全面提高”的口号,“全面提高”不是落在单独提高某一科上,也不是片面重视部分学生的发展上,而是提高全体学生和全科教学的质量上。我校非考试课程的多元施評,即落实了这一思想。多元施评,一是体现为课程的多元,即小学体音美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所涉及的12门课程全部参与评价;二是体现为评价范围的多元,即“所有在籍学生全部接受学校对12门课程的考核考查”,教师为“所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三是体现为评价项目多元。既有双基达成情况,又有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学校采取多元施评,教师不仅重视考试学科课程教学,非考试学科课程的教学同样受到重视。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得到有效转变,课程质量提高上来。近年来,白泉二小非考试课程实施学科学生学业与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成绩均在B级以上,教师对非考试学科也作起了课后辅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纳入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教师们不仅一视同仁备好、教好非考试的课程,而且还适当做起了课后辅导,非考试课程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于学期教学奖励和年度考评之中。
新旧课程交替过程中,一部分学校仍用“应试教育”思想主导着教育教学行为,致使教育不平等性、机械性一度加重,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重要因素。白泉二小实行的“非考试课程质量评价”,以着力解决素质教育实施中弱点与难点,反映了该校教育的完整性。这也是对“知识唯上教学观”、“残缺的双基课程观”、“考分唯大的评价观”等传统教学观的一场变革与挑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