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打破自我的“魔咒”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被“推荐”的学生
   小敏(化名)性格比较敏感,缺乏自信,不爱说话,缺少良好的同伴关系。进入高一下学期,她一直很焦虑,无法专心听课,成绩下降得厉害。班主任推荐她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小敏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母亲常年在外工作,小敏小的时候主要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她,经常将她放在亲戚家里。上小学时,小敏曾经因为作业的事情被老师惩罚,对老师比较害怕。初中阶段,小敏学习专心,成绩比较好,但缺乏同伴。小敏遇到困难时会向父亲求助,但父亲总是简单回应几句,她感觉从父亲那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依据心理成长需要理论,在小敏早期的成长环境中,由于母亲缺位、父亲忽视,经常住在亲戚家里,受到别的孩子欺负,小敏缺乏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她主动表达的愿望被压抑,导致内在的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形成低自尊的自我认同模式。进入高一,小敏面临强调合作与竞争的新环境,内心产生焦虑、不适应,出现生理和情绪上的“症状”反应。应给予小敏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她重新建构内在资源,形成更具灵活性、适应性的心理结构。
   二、自我的“魔咒”
   因为是被班主任推荐来的,小敏刚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内心有些防御。为了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我采取“跟”的策略,引导小敏进行情绪表达。小敏谈了近期自己的情况,感觉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总是会被一些细小的事情所影响;班级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不爱交流,她在课堂讨论时不能融入同学,感觉总是被孤立在外。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引导小敏分享在小组合作中的心理感受,理解其内在情绪,为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铺垫基础。
   在交流中,我与小敏进一步核实独处时的内心感受。小敏反映过去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问题,尽管有时会孤独,但不像现在这样不能静下心来生活与学习。我对她现在的状态进行正常化解释处理,让小敏认识到由于情境发生变化,原有的学习生活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交流的深入,小敏能够比较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对小敏的表达给予支持性的反馈,肯定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考上比较满意的高中,引导她发现自己的内在稳定资源。
   三、被确诊“问题的自我”
   小敏第二次来咨询室已是一个学期之后。在这期间,小敏去医院做过检查,这次来咨詢室是小敏主动要求,想找我谈谈自己的情况。她的检查结果显示焦虑与抑郁分值比较高,我将检查结果“外化”,并作为问题焦点,与小敏探讨这个诊断结果的意义及其对情绪的影响。从小敏的反应来看,诊断结果对她产生了不小的压力,我引导她接纳自己的情绪,给她理解和支持,并试着挖掘她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在现实情境中“突破自我”
   小敏脆弱的心理防御导致她无法面对现实压力,产生一些回避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不敢进班级,无法集中听课,经常会一个人跑到阅览室看书;感觉班上有个男生好像总是针对她,比如碰她东西,经常影响到她。在不敢进班级的问题上,我带着小敏一起探讨人际交往技巧,鼓励她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在现实交往中,小敏发现同学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在与“讨厌”男生的关系处理上,我引导她学着保护自己,必要时表达自己的态度。随着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改善,小敏发现同学并不是针对自己,现实与原有的想象是不一样的。小敏有着很好的领悟能力,逐渐学会寻求帮助,并愿意去行动,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慢慢建立起信心。
   五、在亲子关系中“理解自我”
   亲子关系在小敏的自我认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敏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内在亲子关系的重构,亦是内在自我的蜕变。在与母亲的关系上,小敏首先谈了对母亲的认知与感受,我采取具体化的情境,让小敏将内心对母亲的抱怨与不理解的感觉呈现出来,重新认识到母亲在外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重新发现母亲的爱。在与父亲的关系上,小敏能够看到父亲对她的焦虑与担心以及为她付出的努力,她越来越能理解父亲。在互动过程中,我看到小敏学会去理解,懂得爱的不同方式,明白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在情感的流动中,小敏的内在自我得到了成长。
   六、发现与感恩真实的自我
   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体需要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建构,环境与个体的差异性互动形成多姿多彩的自我形态。小敏打破自我“魔咒”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生命在遇到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力量,真切感受到爱与支持是化解生命历程中诸多问题的密码。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王海华)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校园SNS网络成为受在校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在大学校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敏锐地发现校园SNS网络的双重效应,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把校园SNS这一载体充分利用起来,对其加以引导,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构建平等、人文、开放的和谐高校文化的新阵地。  【关键词】SNS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关键词】心育;自觉;融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6-0034-01  【作者简介】季春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与改革。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作为首批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其心育工作通过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学生发展自发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把学校的心育
结合学校特色定位 “乐山乐水乐自然,敬人敬事敬学问”,我校团委将学生工作的关键词定位为——欢乐,在欢乐中体验,在欢乐中收获,在欢乐中成长,在成就中欢乐。  在欢乐中感受党的关怀  我们尝试开展仪式教育,如初一年级建队仪式、初二年级离队建团仪式、党团校结业仪式、每周升国旗仪式、党团课教育、“五四”表彰、16岁公民责任感教育、18岁成人礼等多种活动,让学生沐党恩、知党情,在活动中了解党的历史、党的责任
丰台区依据挂牌督导新要求,遵循原有基础,坚持“三化两性”,即公开化、经常化、规范化和服务性、自主性,让责任督学挂牌督导高质量运行。  1.公开化  采取一专一兼创新挂牌督导方式,建立双督学督导制度。督学公示牌是一面窗口,我们采取了双督学挂牌,一位是本责任区的专职督学,一位是本责任区的兼职督学,并向学校和社会公开责任督学的基本信息和八项经常性督导职能。这样,一方面公开搭建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
SAP即School Accelerating Plan(学校加速计划)。SAP关注真正发生的教育,以工具和资源包为加速器,将科研引入学校,形成协同发展新常态。该计划既有整体性的学校发展问题解决方案,更有领域方案和模块方案,即通过学校诊断、规划与测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空间建设、实践活动以及教师培训等关键环节的支持,加速学校的发展。  学校案例:  北京市育英中学  2015年3月,海淀区教委与
“互联网 ”时代,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更加多元,怎么办?  小新是一名高一学生。疫情期间的娱乐、学习都是通过网络,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听说网络主播有很好的前景,他期待着自己以后能成为网络主播。小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却对此嗤之以鼻,甚至觉得他是为自己迷恋网络找借口,家里因此爆发了多次争吵。  小新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想法就能成为“有志青年”“成功青年”吗?  要做好未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生性公共文化资源。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为例,探讨了其在重塑传统文化空间、重构和整合社区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非遗传承人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发挥,坚持非遗“有限度”的产业化,将非遗纳入其所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根基中加以整体保护,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公共文化  【
【关键词】小学生;留守儿童;关爱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4-0078-03  故事梗概  晨晨的爸爸媽妈三年前到外地去上班,一场意外夺走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村里的大人们出于善意想要保护晨晨,都保守着秘密。在大家的关爱下,晨晨健康成长。后来,逐渐长大的她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她并没有十分难过,因为她明白陪她一起长大的还有大家对她的关爱。 
【关键词】体验式;心理沙龙;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8-0026-02  【作者简介】陶欣,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南京,210016)书记,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刚结束初中生活,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踏入高中的校园,增大的学业压力、不熟悉的环境、找寻新的朋友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恐惧,这些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孤独
- 编者按 -  2014年以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展开了大力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改革,以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四个项目为重要支撑,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  本期,我们将报道“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发展”项目组的阶段性成果,并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介绍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