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那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教学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新火花。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和难题得到明确解决。
【关键词】美术 教学 创造性 教学作用
在中学美术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今,世界各国美术教育者都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起点。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都曾致力于开发与利用丰富的美术素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从20世纪末起,这些国家的美术教育者已不再停留在素材与表现方式开发的层面上。因为,他们认识到仅仅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开展各式各样的美术创作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内在“关联”,注重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课程的内涵。
本世纪末起,这些国家的美术教育者已不再停留在素材与表现方式开发的层面上。因为,他们认识到仅仅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开展各式各样的美术创作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内在“关联”,注重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课程的内涵。
一、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动力
犹太人的《塔木德》中有个故事,说的是三个砌墙工谈谈对所从事工作的看法。第一个人说:我正在修一堵墙,十年后他继续做着砌工;第二个人说:我在建一所房子,十年后他成了工头;第三个人说:我现在是在设计一所世界上最精美的大厦,十年后他成了著名的建筑师。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认为,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①。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操作内容及目标。
1.准备阶段:熟悉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问题的特点。为此要围绕问题搜集并分析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我们的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课下教师要搜集资料,熟悉教材,不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起到好的效果。
2.孕育阶段:创造性活动所面临的必定是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尝试运用传统方法或已有经验必定难以奏效,只好把欲解决的问题暂时搁置。表面上看,认知主体不再有意识地去思考问题而转向其他方面,实际上是用右脑在浅意识中继续思考。这是解决问题的酝酿阶段,也叫潜意识加工阶段。这段时间可能较短,也可能延续多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单个物象去引导,例如由一个苹果,想到一棵苹果树,又联想到很多种树,接着又可以引出果园,再发挥可以联想到收获等等。
3.明朗阶段: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后,认知主体对所要解决问题的症结由模糊而逐渐清晰,于是在某个偶然因素或某一事件的触发下豁然开朗,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这种解决往往突如其来,所以一般称之为灵感或顿悟。事实上,灵感或顿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偶然所得,而是前两个阶段中认真准备和长期孕育的结果。
4.验证阶段:由灵感或顿悟所得到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有错误,或者不一定切实可行,所以还需通过逻辑分析和论证以检验其正确性与可行性。
沃拉斯“四阶段模型”的最大特点是显意识思维(准备和验证阶段)和潜意识思维(孕育和明朗阶段)的综合运用,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种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赖以发生的关键所在,也是该模型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根本原因②。
在教授浙美版美术课本八年级新课《青春风采》时,在一个班级中,对象是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我尝试用传统严谨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提问:你们喜欢什么款型的衣服?怎样的服装搭配适合你自己?第二步讲解服装搭配中色彩的运用。最后总结布置作业。结果发现就连班上一些美术兴趣比较浓,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都很死板,不是临摹就是剪接。从教学效果来看很明显是失败的。而同样一课,在一个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开课,我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前我先拿几幅着装大方得体的明星照片给学生展示。第一步,我用聊天的方式引用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你喜欢的明星是谁?喜欢他们的打扮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放下去,原本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自己喜欢的明星的穿着特点,于是,我又设问:试想让你为你的好朋友设计一套服装,让他看起来像一位模特或是演员。同时我又讲解了一些设计服装时应注意的几点要求。学生立刻动笔,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空白中找到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即兴发挥,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③。我们认为无论哪个学习领域课程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对象,只要教师能够设计出并抓住学生能够去探究、求异、创新的热情必定会被激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会空前浓厚④。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那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教学灵感。教学灵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动态展示,是师生尤其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教学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新火花。具体地说,教学灵感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长期探索的或探讨的教学问题和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⑤。
教师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运用的同时也再一次被开发,在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在《让世界更美好》这一课中,在某班,我采用常规教学。看图,讲解,布置作业,总结。在作业中,我要求学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模仿课本图片,进行创作。部分学生反映“设计不出来”或是没有新意。就在这时候,有个学生扒在窗口向外张望。随即我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去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于是我采用的是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去寻找校园内所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然后让学生发出呼吁,如何让大家爱护我们的校园?学生们通过实践发现了很多问题,他们想出很多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最后我做出结论:将你们的呼吁用公益海报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学生的灵感在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唤起,完全脱离了课本的模本,而有了自己的创意,并得到实施。 三、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个性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素质很重要。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多角度的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将各种素质的协调发展。但是有些头脑灵活,反应比较快,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学生,在处理作业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所以这些学生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培养创新的思维,那么也将一事无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素质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那些勇于表现,缺少恒心的学生,要让他反复练习;而对于那些胆小的学生,可以在画物体的时候,画大一点,力度强一点,以培养他们勇于表现的性格;还有一些特别粗心的学生可以用临摹的方法纠正其失误;有些学生稍微内向一点的,可以用色彩来激发他们对艺术的激情。
在初二课本《奇特的视觉图形》这一课中,有很多关于奇特视觉效果的图片,其中有两张图片如下:
在学生讲解的时候,我问到图一“天水合一”⑥。这个“天”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乌鸦”。当时我的思维已经定向认为这是天鹅。但是仔细想想在设计中这个图案我可以理解成是其他的鸟。在其他学生正在笑话他时,我肯定的说:“不错,可以是乌鸦”。这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只有在没有定格的情况下才得到释放。接着我又讲解图二:我问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什么特别的视觉效果?原本我认为他们会答“瀑布”。谁知有个学生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有个人在晾衣服”。是的他没有说错,学生个性素质的培养更不可忽视。每个学生个性不同,他所观察到的东西也不同。随即我引导学生:有什么办法能够换一种设计,同样也是错觉图形呢?从而将创造性思维建立在个性素质和心理素质之上。
作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融会贯通,要掌握学生心理,尊重他们的个性,并且要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开拓精神。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对美术的深入,也要培养自己对文学、音乐、哲学等其他方面知识的兴趣,触类旁通,这样才会有灵感,有好的作品呈现,对教材有别出心裁的理解,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学。
【注释】
①Thomas R. Blakeslee, 1980. The Right Brai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Unconscious Mind and Its Creative Powers,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②何克抗. 创造性思维理论[J]. 教育技术通讯,2006.
③罗恩菲德.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④相毅敏. 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⑤汪刘生. 论教学灵感[J]. 课程教材教法,2003.
⑥埃舍尔. 大师图典[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关键词】美术 教学 创造性 教学作用
在中学美术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今,世界各国美术教育者都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起点。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都曾致力于开发与利用丰富的美术素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从20世纪末起,这些国家的美术教育者已不再停留在素材与表现方式开发的层面上。因为,他们认识到仅仅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开展各式各样的美术创作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内在“关联”,注重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课程的内涵。
本世纪末起,这些国家的美术教育者已不再停留在素材与表现方式开发的层面上。因为,他们认识到仅仅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开展各式各样的美术创作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内在“关联”,注重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课程的内涵。
一、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动力
犹太人的《塔木德》中有个故事,说的是三个砌墙工谈谈对所从事工作的看法。第一个人说:我正在修一堵墙,十年后他继续做着砌工;第二个人说:我在建一所房子,十年后他成了工头;第三个人说:我现在是在设计一所世界上最精美的大厦,十年后他成了著名的建筑师。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认为,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①。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操作内容及目标。
1.准备阶段:熟悉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问题的特点。为此要围绕问题搜集并分析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我们的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课下教师要搜集资料,熟悉教材,不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起到好的效果。
2.孕育阶段:创造性活动所面临的必定是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尝试运用传统方法或已有经验必定难以奏效,只好把欲解决的问题暂时搁置。表面上看,认知主体不再有意识地去思考问题而转向其他方面,实际上是用右脑在浅意识中继续思考。这是解决问题的酝酿阶段,也叫潜意识加工阶段。这段时间可能较短,也可能延续多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单个物象去引导,例如由一个苹果,想到一棵苹果树,又联想到很多种树,接着又可以引出果园,再发挥可以联想到收获等等。
3.明朗阶段: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后,认知主体对所要解决问题的症结由模糊而逐渐清晰,于是在某个偶然因素或某一事件的触发下豁然开朗,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这种解决往往突如其来,所以一般称之为灵感或顿悟。事实上,灵感或顿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偶然所得,而是前两个阶段中认真准备和长期孕育的结果。
4.验证阶段:由灵感或顿悟所得到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有错误,或者不一定切实可行,所以还需通过逻辑分析和论证以检验其正确性与可行性。
沃拉斯“四阶段模型”的最大特点是显意识思维(准备和验证阶段)和潜意识思维(孕育和明朗阶段)的综合运用,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种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赖以发生的关键所在,也是该模型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根本原因②。
在教授浙美版美术课本八年级新课《青春风采》时,在一个班级中,对象是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我尝试用传统严谨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提问:你们喜欢什么款型的衣服?怎样的服装搭配适合你自己?第二步讲解服装搭配中色彩的运用。最后总结布置作业。结果发现就连班上一些美术兴趣比较浓,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都很死板,不是临摹就是剪接。从教学效果来看很明显是失败的。而同样一课,在一个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开课,我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前我先拿几幅着装大方得体的明星照片给学生展示。第一步,我用聊天的方式引用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你喜欢的明星是谁?喜欢他们的打扮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放下去,原本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自己喜欢的明星的穿着特点,于是,我又设问:试想让你为你的好朋友设计一套服装,让他看起来像一位模特或是演员。同时我又讲解了一些设计服装时应注意的几点要求。学生立刻动笔,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空白中找到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即兴发挥,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③。我们认为无论哪个学习领域课程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对象,只要教师能够设计出并抓住学生能够去探究、求异、创新的热情必定会被激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会空前浓厚④。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那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教学灵感。教学灵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动态展示,是师生尤其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教学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新火花。具体地说,教学灵感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长期探索的或探讨的教学问题和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⑤。
教师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运用的同时也再一次被开发,在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在《让世界更美好》这一课中,在某班,我采用常规教学。看图,讲解,布置作业,总结。在作业中,我要求学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模仿课本图片,进行创作。部分学生反映“设计不出来”或是没有新意。就在这时候,有个学生扒在窗口向外张望。随即我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去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于是我采用的是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去寻找校园内所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然后让学生发出呼吁,如何让大家爱护我们的校园?学生们通过实践发现了很多问题,他们想出很多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最后我做出结论:将你们的呼吁用公益海报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学生的灵感在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唤起,完全脱离了课本的模本,而有了自己的创意,并得到实施。 三、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个性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素质很重要。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多角度的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将各种素质的协调发展。但是有些头脑灵活,反应比较快,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学生,在处理作业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所以这些学生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培养创新的思维,那么也将一事无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素质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那些勇于表现,缺少恒心的学生,要让他反复练习;而对于那些胆小的学生,可以在画物体的时候,画大一点,力度强一点,以培养他们勇于表现的性格;还有一些特别粗心的学生可以用临摹的方法纠正其失误;有些学生稍微内向一点的,可以用色彩来激发他们对艺术的激情。
在初二课本《奇特的视觉图形》这一课中,有很多关于奇特视觉效果的图片,其中有两张图片如下:
在学生讲解的时候,我问到图一“天水合一”⑥。这个“天”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乌鸦”。当时我的思维已经定向认为这是天鹅。但是仔细想想在设计中这个图案我可以理解成是其他的鸟。在其他学生正在笑话他时,我肯定的说:“不错,可以是乌鸦”。这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只有在没有定格的情况下才得到释放。接着我又讲解图二:我问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什么特别的视觉效果?原本我认为他们会答“瀑布”。谁知有个学生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有个人在晾衣服”。是的他没有说错,学生个性素质的培养更不可忽视。每个学生个性不同,他所观察到的东西也不同。随即我引导学生:有什么办法能够换一种设计,同样也是错觉图形呢?从而将创造性思维建立在个性素质和心理素质之上。
作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融会贯通,要掌握学生心理,尊重他们的个性,并且要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开拓精神。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对美术的深入,也要培养自己对文学、音乐、哲学等其他方面知识的兴趣,触类旁通,这样才会有灵感,有好的作品呈现,对教材有别出心裁的理解,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学。
【注释】
①Thomas R. Blakeslee, 1980. The Right Brai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Unconscious Mind and Its Creative Powers,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②何克抗. 创造性思维理论[J]. 教育技术通讯,2006.
③罗恩菲德.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④相毅敏. 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⑤汪刘生. 论教学灵感[J]. 课程教材教法,2003.
⑥埃舍尔. 大师图典[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