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建构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在今年贺岁档逆袭反击,成为贺岁档票房冠军,打破了长期国外大片与喜剧片划分贺岁档格局这一事件。在围观之余,思考本片的成功在于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的实践与探索,论述本片如何运用视听语言及叙事风格去进行类型化的构建,并予以不同维度加以分析、论证,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之路寄予期许和展望。
  关键词:主旋律 类型化 视听语言 艺术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47-03
  《红海行动》是今年春节贺岁档上映的一部影片,在国内外资本加持下各路大片云集的贺岁档,其票房市场的绞杀何其惨烈可想而知。《红海行动》作为唯一的主旋律影片,要在寸土必争贺岁档有所作为,其难度非同一般。
  《红海行动》是改编自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之前已有类似背景《战狼2》五十几亿票房的成功,如何在大片的围剿和题材的消解中脱颖而出,更准确说是如何在此围困中唱一出绝地反击的大戏,有待《红海行动》交出答卷。
  经过贺岁档的洗礼,本片在不被业界看好的情况下,靠着其专业的制作和卓越的品质,一路高歌猛进,强势逆袭,以黑马的姿态攻陷了以国外大片和国内喜剧电影霸占贺岁档多年的格局。这是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更是中国电影市场自我优化调整和电影类型化构建的成功。
  关于《红海行动》的成功,相关电影机构和从业人员对此也做了详实的调查分析和梳理,除了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战略调整以及电影市场及电影工业的发展这些外力的干预外,电影内部自身的语言的突破和提升才是问题根本。许多观众及专业电影人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主旋律电影视听语言的一次飞跃和探索,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尝试和改良。其电影的品质在某些电影人看来已不亚于好莱坞同类型的主旋律式电影,并拿同题材的美式主旋律电影《黑鹰降落》做了比较。《红海行动》在视听语言和叙事风格上,已达到同类型影片的水准高度,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长足进步,实质上也实践了主旋律电影向类型化转身。
  《红海行动》的成功,是一次中国主旋律电影视听语言上类型化的探索,那么电影类型化在某方面也代表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下面结合《红海行动》的视听语言及影片风格来具体说明。
  所谓类型电影,是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形态,比如20世纪30-40年代最突出的种类有:音乐歌舞片、喜剧片、西部片、悬念片、恐怖片、犯罪片等。
  类型片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
  第二,是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的产物,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目的和原则;
  第三,视听语言霸权同时带有强化政治文化的含义。
  类型片出现的原因。在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影响下,电影创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规范的制片制度使电影制作成为一种批量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过程,模式化成为其基本特征。固定模式的确定能够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因此,类型片是必然的结果。
  电影为什么要类型化?
  類型化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电影类型是创作者与观众经过多次交流与反馈,形成的一套默契系统。观众想从这个类型片里得到什么,创作者要给予,要能让观众满足,同时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在告诉观众,这部影片里都大概具备什么元素。
  为什么发达电影市场的电影作品类型化水平比较高?
  因为观众和影片的这种交流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有序持续下去,慢慢这套默契系统就建立起来了。当然,类型的成熟度和电影工业成熟度,也不尽相同。
  电影《红海行动》在类型化视听风格的探索具体表现如下。
  一、制片对电影整体风貌的把控
  本片制片的重要一环。片中没有启用流量小生,摆脱明星坐镇的套路,避免了明星带来的偶像戏剧化,未使片子的符号性过于扁平和偏差,保证了军事题材电影的专业性与更高层次的大众性。
  《红海行动》在制片的预算方面,一改中国电影在票房号召力上明星效应的套路,没有把主要的投资用于请明星大腕和流量小生,将节省下来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影片的制作及团队的保障。演员方面,全片除张译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极强的性价比外,全部起用新人,锅盖头、头盔、灰头土脸各种加持,一片脸盲,很容易分不清。过一下演员表,也不复杂,8位战士:张译队长、杜江拆弹、黄景瑜狙击手、蒋璐霞女机枪手之外,还有医疗兵、通讯兵、观察员和主机枪手。这样的演员构成,好处在于不喧宾夺主,与剧情发展相得益彰。如此操作,就可把大量的经费用于影片的制作中,用精良的制作来升华电影主旨和国格,也达到了电影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拍摄地点方面:该片运用了“海、陆、空三线调度”和“实景拍摄”的拍摄方式,分别去了摩洛哥达尔贝达、阿联酋迪拜、广东湛江、海南等地。仅在非洲摩洛哥取景,就辗转近十个地区,从陡峻的高山到荒芜的沙漠,从繁华的城市街头到落寞的古城老巷。这种大规模的实景拍摄在一般的电影制作中是少见的,这也保障了电影的真实和品质。创作团队方面:工作人员约300多人,分别来自中国大陆、港台、美国、法国、摩洛哥、德国、英国、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统领如此多国的制作团队,也是一次电影技术、电影经验及电影理念的交流。多国电影人都将自己最好最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倾注于本部电影的制作中,在良性的协调和工作中,团队相互切磋,金诚合作,一定会奉献一部精良的电影,结果恰恰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视听语言的选择方面
  电影的高速运动,高速剪辑,有意回避中国电影叙述中有意无意的矫情段落,全程节奏紧张有序,很好的运用视听语言将电影叙述表现到一浪高过一浪。此为军事电影叙述的高级之处,不但未削弱情绪表达,更是将一种大爱表现得无声胜有声。
  电影艺术有长镜头的线性叙事和蒙太奇的非线性叙事之分。在该片中,视听语言的选择,学习了同类型好莱坞大片的视听风格,采取摄影机高速运动,叙事高速剪辑的蒙太奇手法,同时配以演员的快速的空间调度和转场,让整个影片处于强烈的运动,高速的运转中,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其诉求是让观众永远跟不上剧情的发展,一步一步跟着镜头和事件往前跑。让观者的荷尔蒙肾上腺素一直处于顶点高度的亢奋状态,增强观影体验。   也门撤侨的背景本身就是在一个战乱国家发生的突发事件,濒临倒闭的政权,反政府的武装,人质的挟持与救助,一切的设置都加速着事件发展的千钧一发和刻不容缓。因此该片在视听语言的选择上,启用了类型化电影中摄影机的高速运动、人物的高速空间调度、电影画面的高速剪辑,用炮弹开路,让整个影片高速运转起来,以期来达到电影构思所要表现的效果。
  三、视听语言霸权同时带有强化政治文化的含义
  敢于发声,不回避战争残酷,有血泪必有深情,更让此片立体真实,不至于让观众掉入虚拟情感之中,情感参与不够彻底。
  本片一改之前战争影片对战争场面符号化的轻描淡写,大小场景结合,整体与局部的全貌细节交替刻画,非影片需要,不刻意回避战争场面,让观众在真实的画面中去直视血泪与深情,从而引发新的思考。而对于《红海行动》把战争场面刻画得过于真实残忍的说法,电影出品方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表示,他看过样片也曾为此感到担忧,但顾虑很快就被海军方面打消了,把片子送审给海军审查后,海军表示电影很真实、很勇敢,对我军将会起到一个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本来担心有些镜头过于残酷,海军知道后批评了我们:首先战争本身是残酷的,此外中国军人不好战,但也绝不畏战!就要把这种声音发出来让全国人民放心。
  四、艺术表现力的选择
  艺术性的节制与控制方面,既摆脱了抗日神剧手撕鬼子的尴尬浮夸,又未落入拳小话大的尴尬。音调铮铮,国声悠远。
  《紅海行动》在艺术表现力方面让人耳目一新,其艺术性在电影视听语言的收放控制中上升了一个层次,从而在电影诉求的表达和内容信息的传达上都做到了“境界式”提升,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构建和阐述可谓是一个极好范例。
  该片艺术表现力的成功就在于节制与控制,不习惯性的矫情,也不莫名的浮夸,一切都以影片表达的主旨为纲,绝不随意泛滥。本片战争场面贯穿全片,文戏场面所占比重很少。对文戏的控制恰恰是本片的成功之处。大量的战争场面,惊险的设置与对决,血肉牺牲所铸生的和平,哪一幕不让我们饱含热泪,打湿眼眶,这样会生发出文戏所表达不了的深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看看这部影片就体会到没有国哪有家!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战狼》之后,《红海行动》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主旋律影片类型化的实践之路已经开花结果,主旋律影片类型化的构建和探索大有可为。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这个土地上,孕育了大量可歌的人和可颂的事,我们的电影工作者身拥如此众多的主旋律文化资源,结合好自己的专业特长,定会在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郭媛丹,《红海行动》背后的深意你必须明白[N].环球网,2018-02-18.
其他文献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所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笔者借鉴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美术课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将生活教育融入美术课堂之中。  关键词:生活教育 美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17-03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Blue Bossa》结构和律动形式,总结现代爵士鼓演奏风格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从两方面重点论述了爵士鼓对于Bossa Nova的律动形式及其应用。其一是从乐曲本身入手,通过对乐曲曲式结构及和声等方面的分析,从乐曲内部的律动形式加以探索;其二是根据现代打击乐发展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了爵士鼓演奏中的手法及手脚配合练习与律动形式的关系,采取多种演奏方式旨在应用且融合音乐,从律动形
期刊
摘要: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的吴地音乐文化课程自1998年开设以来,已有20个年头,期间开设了多门吴地音乐的相关课程,对普及、介绍、传习和研究吴地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常熟理工学院开设吴地音乐课程的现状出发进行考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吴地音乐 常熟理工学院 音乐系 课堂 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学科体系调整后,艺术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音乐与舞蹈学作为艺术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其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北省6所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建构科学的音乐与舞蹈学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凸显特色,不断发展的前提,也是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课程设置的重点和归宿;2.加强师资
期刊
摘要:本文以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为视角,立足于艺术作品中的真实性,试着分析了进入50年代以来,米勒成熟期的绘画作品,如一些家喻户晓的名作1857年的《拾麦穗》、1869年的《晚钟》,这些作品不僅在当时的美界术脱颖而出,更为世人所传颂和讴歌,并希望透过米勒的绘画作品进一步关注艺术家内心深处对真实性的表达和热爱,解读源于艺术家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与寄予。可以说,米勒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田园和人民无限的爱,他
期刊
摘要:《森林的呼啸》是由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创作的一部极具哲理性思考的音乐会练习曲。在训练手指技法的同时,也加入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音乐表现力,体现了李斯特面对壮阔大自然的有感而发,抒发了其对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通过钢琴音色展现出丰富多变的色彩及画面感,赋予钢琴音乐以更强大的感染力和渲染力。乐曲与标题相得益彰,为听众提供了思考范畴和想象空间,更利于人们理解作品的内涵及其文化背景。  关键词:李
期刊
摘要:戏曲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文化符号,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它不仅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也饱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2015年央视开创了戏曲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媒体的好评与关注,该节目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法,通过改造、重组戏曲类综艺栏目,得以实现戏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更好地宣传和发扬了戏曲艺术。  关键词:文化交融 戏曲节目 真人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对于公共环境的生活艺术性的内在需求大大提高。对大众来说,当今壁画已经不再是纯绘画的概念,而是现代社会中比较具有艺术性的公共景观。而作为壁画材料语言的“陶瓷”,却能够通过融合特别而符合大众审美的表现手法,使得壁画主要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繁复多彩。对此,笔者以景德镇的陶瓷壁画《井冈山》为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公共艺术 陶瓷壁画 公共 创作 
期刊
摘要:本文以尤里斯·伊文思为研究对象,把他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分成三个部分:早期作品中的电影美学(荷兰)、《愚公移山》中的半虚构(中国)、《风的故事》及形式问题(回归)。以时间为轴点,逐层分析探究其记录电影语言先锋性,进而对“记录真实”这一纪录片的基本观念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尤里斯·伊文思 虚构 真实 先锋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
期刊
摘要:艺术培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展,对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创业可能性,开展对梅州地域艺术培训机构中的教学方式、师资条件等方面的调研,进一步了解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与发展状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对自己的就业发展可能性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艺术培训市场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