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类教育是现在很多落后地区教育的瓶颈,只有大力发展艺术类教育才有可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甘肃陇南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这里山大沟深,交通较为不便,人口多分散居住,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较大,约75%。中小学教育普遍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虽然国家有多项支持西部教育的政策与措施,但由于受观念,经济与交通等诸多原因影响,许多偏远地区在学生入学率,基础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尤其在音乐教育方面,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投入的力量就更少。在笔者走访的偏远的农村中小学里,几乎没有一年学校配置有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很多上音乐课的教师是临时拼凑的,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不认识简谱,把音乐课简单等同于唱歌课,音乐教学的规范性与美音教育功能无从谈起,不光如此,音乐课的课时也不能完全保证,很多学校为了升学大幅度压缩甚至取消了音乐课,而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必须要占总课时的9%-10%,并且规定要把艺术教育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这些说明,国家已经全面改革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已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在中小学中,美育教育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音乐与美术这两门课来完成的,学生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启发他们对于艺术的鉴赏力,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他们以后全面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现阶段所调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育机构重视不足,学校音乐教育处境尴尬
音乐教育的投入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讲,资金投入量较大,首先:它的教学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乐器或者要建立一间具备欣赏、演奏与演唱功能的教室。而这些在笔者所调查的几所学校中几乎没有能完全做到的,有两所学校倒有一台手风琴和一台脚踏风琴,但因长期无人照看与保养,外表已经破旧不堪,经笔者一试奏,不是风箱有毛病就是簧片损坏,音也不准,据校门介绍这些乐器都是以前县中学淘汰下来捐送给他们的,自从来到学校,因为无人懂音乐所以就一直当废品闲置。当然,由于所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机构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它方面的建设,本也无可厚非。但音乐教育的缺失肯定会对国家整个教育计划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对美育教育的功能产生弱化,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笔者设想,能否通过某种方式与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联系,成立专门基金会,通过现金专用或捐赠的方式给予这些学校一些帮助,首先,要考虑建设一间音乐教室、让所有学生有条件近距离去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第二,与有音乐类专门的高校联系,把他们淘汰不用的钢琴或其它乐器,通过专门人员的维修与保养,以爱心助学的方式捐送给这些地区以增强他们音乐教学的基础设施。第三,呼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兴建希望中小学校时,要把音乐教育所必需的硬件设施考虑进去,成立专项资金,购置艺术类(音乐与美术)所需各项设备,从根本改善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从而为更好引进专门师资创造一个必要条件。
(2)音乐类师资严重馈乏,教学硬件条件不足,难以吸引专门人员从事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有一批合格的专业师资补充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但在笔者调查的该地区偏远中小学校中,没有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担任音乐课的老师都不是专职的。音乐课上成流行歌曲唱歌课,课堂上,老师上课没信心,学生唱得无精打采,甚至很多同学在做别的功课,课堂纪律与秩序较为混乱,诚然,我们知道培养一个艺术类大学生要比培养一个普遍大学生所负出的代价要高,现在音乐学习的在校生光一学年学费都在八千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自己的吃穿等日常开销,很多学生还是贷款上学,毕业后,他们为能尽快还上贷款一般会选择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就业,很少有人想回到一个落后欠发达的地方去工作,再有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生源来源地大多为大中城市或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毕业后他们当然是想留在学校所在地的城市或者回原籍,不会有人想到艰苦地方去就业的,这也是这类专门师资很难引进的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不光要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硬件设施投入还要在工资待遇,福利和外出学习上给予这类教师一个良好待遇,最起码要和带其它功课的老师在职称晋升和专业学习上保持一致,给他们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笔者也曾遇到一位曾在大学里学习音乐教育的本科生,他毕业后回到他们县,由于种种原因去代政治课了,与他交谈才知道,他本来想回来把该县的音乐教学抓起来(该县以前没一个音乐类本科生回来),但在现实中却遇到种种困难,首先,学校领导从思想上不重视,认为你是副课,可有可无,现在很多学校把升学率同经济收入挂钩,所以他在工资、住房、职称上都比别人差。鉴于现实考虑所他重新做出选择。
(3)学生升学压力与家长观念是造成落后地区艺术教育落后的又一原因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生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处生存环境与经济环境恶劣,他们把考上大学看做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对于与高考无关的功课,他们没有多少兴趣。同样,很多家长也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对于开设艺术类功课,他们认为是不务正业。很多人有抵触情绪。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和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尤其是国家教育部要逐步将艺术课程作为学生高考的参考消息透露以来,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一些学校已经把引进艺术类师资列入计划,学生与家长也不是很反对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了,有的甚至带孩子上县城找老师辅导美术与音乐。
以上就是笔者在陇南偏远中小学进行的一项关于艺术类课程教学的专项调查,虽然从结果来看,这类地区艺术教育令人担忧,但我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开放西部的不断深入,这类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的,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类真、善、美的美育教育,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途径,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不光要有一门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懂的爱与感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甘肃陇南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这里山大沟深,交通较为不便,人口多分散居住,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较大,约75%。中小学教育普遍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虽然国家有多项支持西部教育的政策与措施,但由于受观念,经济与交通等诸多原因影响,许多偏远地区在学生入学率,基础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尤其在音乐教育方面,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投入的力量就更少。在笔者走访的偏远的农村中小学里,几乎没有一年学校配置有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很多上音乐课的教师是临时拼凑的,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不认识简谱,把音乐课简单等同于唱歌课,音乐教学的规范性与美音教育功能无从谈起,不光如此,音乐课的课时也不能完全保证,很多学校为了升学大幅度压缩甚至取消了音乐课,而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必须要占总课时的9%-10%,并且规定要把艺术教育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这些说明,国家已经全面改革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已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在中小学中,美育教育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音乐与美术这两门课来完成的,学生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启发他们对于艺术的鉴赏力,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他们以后全面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现阶段所调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育机构重视不足,学校音乐教育处境尴尬
音乐教育的投入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讲,资金投入量较大,首先:它的教学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乐器或者要建立一间具备欣赏、演奏与演唱功能的教室。而这些在笔者所调查的几所学校中几乎没有能完全做到的,有两所学校倒有一台手风琴和一台脚踏风琴,但因长期无人照看与保养,外表已经破旧不堪,经笔者一试奏,不是风箱有毛病就是簧片损坏,音也不准,据校门介绍这些乐器都是以前县中学淘汰下来捐送给他们的,自从来到学校,因为无人懂音乐所以就一直当废品闲置。当然,由于所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机构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它方面的建设,本也无可厚非。但音乐教育的缺失肯定会对国家整个教育计划产生一定的影响,会对美育教育的功能产生弱化,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笔者设想,能否通过某种方式与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联系,成立专门基金会,通过现金专用或捐赠的方式给予这些学校一些帮助,首先,要考虑建设一间音乐教室、让所有学生有条件近距离去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第二,与有音乐类专门的高校联系,把他们淘汰不用的钢琴或其它乐器,通过专门人员的维修与保养,以爱心助学的方式捐送给这些地区以增强他们音乐教学的基础设施。第三,呼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兴建希望中小学校时,要把音乐教育所必需的硬件设施考虑进去,成立专项资金,购置艺术类(音乐与美术)所需各项设备,从根本改善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从而为更好引进专门师资创造一个必要条件。
(2)音乐类师资严重馈乏,教学硬件条件不足,难以吸引专门人员从事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有一批合格的专业师资补充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但在笔者调查的该地区偏远中小学校中,没有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担任音乐课的老师都不是专职的。音乐课上成流行歌曲唱歌课,课堂上,老师上课没信心,学生唱得无精打采,甚至很多同学在做别的功课,课堂纪律与秩序较为混乱,诚然,我们知道培养一个艺术类大学生要比培养一个普遍大学生所负出的代价要高,现在音乐学习的在校生光一学年学费都在八千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自己的吃穿等日常开销,很多学生还是贷款上学,毕业后,他们为能尽快还上贷款一般会选择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就业,很少有人想回到一个落后欠发达的地方去工作,再有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生源来源地大多为大中城市或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毕业后他们当然是想留在学校所在地的城市或者回原籍,不会有人想到艰苦地方去就业的,这也是这类专门师资很难引进的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不光要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硬件设施投入还要在工资待遇,福利和外出学习上给予这类教师一个良好待遇,最起码要和带其它功课的老师在职称晋升和专业学习上保持一致,给他们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笔者也曾遇到一位曾在大学里学习音乐教育的本科生,他毕业后回到他们县,由于种种原因去代政治课了,与他交谈才知道,他本来想回来把该县的音乐教学抓起来(该县以前没一个音乐类本科生回来),但在现实中却遇到种种困难,首先,学校领导从思想上不重视,认为你是副课,可有可无,现在很多学校把升学率同经济收入挂钩,所以他在工资、住房、职称上都比别人差。鉴于现实考虑所他重新做出选择。
(3)学生升学压力与家长观念是造成落后地区艺术教育落后的又一原因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生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处生存环境与经济环境恶劣,他们把考上大学看做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对于与高考无关的功课,他们没有多少兴趣。同样,很多家长也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对于开设艺术类功课,他们认为是不务正业。很多人有抵触情绪。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和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尤其是国家教育部要逐步将艺术课程作为学生高考的参考消息透露以来,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一些学校已经把引进艺术类师资列入计划,学生与家长也不是很反对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了,有的甚至带孩子上县城找老师辅导美术与音乐。
以上就是笔者在陇南偏远中小学进行的一项关于艺术类课程教学的专项调查,虽然从结果来看,这类地区艺术教育令人担忧,但我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开放西部的不断深入,这类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的,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类真、善、美的美育教育,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途径,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不光要有一门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懂的爱与感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