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大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空间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作为塑造、引领群体社会意识的实践活动,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内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因而“走入社会”“走入实践”也就成为其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准则。
如何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强化社会教育、实践教育的功能属性,从而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总体来看,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大致可以归纳概括为三大结构性的理论视角,即主体性视角、过程性视角、发展性视角。其中,主体性视角是回应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过程性视角是回应这一问题的核心关键,发展性视角则是回应这一问题的延伸路径。
从主体性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价值联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价值主体,其目标和需求决定了与社会生活的互动性质与互动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主体性视角的起点意义便合乎逻辑地突显出来。立足于主体性视角,首先,需要厘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根据具体条件和主体需求形成相对稳定的目标体系;其次,需要明确育人目标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依据目标体系有计划、有选择、有加工地运用社会生活提供的育人资源。
从过程性视角来看,社会是无可替代的教育场所,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因而走进社会大课堂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激活社会育人功能的过程。在这一视角下,首先,需要激活社会育人资源,包括整合潜在资源、开辟育人空间、赋能多元主体等;其次,需要构建社会育人体系,包括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等;最后,还需纳入社会育人指标,将社会育人、实践育人的内容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活动的激励、规范和导向功能。
从发展性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共同处于历史性的发展历程中,两者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具有动态性的内容和形式。持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需要积极关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动态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育人方式。
整体而言,三大视角共同构成了回应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沿着基本路径深入挖掘、细致研究,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效性的理论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如何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强化社会教育、实践教育的功能属性,从而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总体来看,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大致可以归纳概括为三大结构性的理论视角,即主体性视角、过程性视角、发展性视角。其中,主体性视角是回应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过程性视角是回应这一问题的核心关键,发展性视角则是回应这一问题的延伸路径。
从主体性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价值联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价值主体,其目标和需求决定了与社会生活的互动性质与互动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主体性视角的起点意义便合乎逻辑地突显出来。立足于主体性视角,首先,需要厘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根据具体条件和主体需求形成相对稳定的目标体系;其次,需要明确育人目标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并依据目标体系有计划、有选择、有加工地运用社会生活提供的育人资源。
从过程性视角来看,社会是无可替代的教育场所,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因而走进社会大课堂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激活社会育人功能的过程。在这一视角下,首先,需要激活社会育人资源,包括整合潜在资源、开辟育人空间、赋能多元主体等;其次,需要构建社会育人体系,包括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等;最后,还需纳入社会育人指标,将社会育人、实践育人的内容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活动的激励、规范和导向功能。
从发展性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共同处于历史性的发展历程中,两者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具有动态性的内容和形式。持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需要积极关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动态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育人方式。
整体而言,三大视角共同构成了回应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沿着基本路径深入挖掘、细致研究,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效性的理论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