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开学,一个不安分、不听从管理,甚至还有点听不懂老师话的孩子走进了大家的视线,面对他的一系列“特殊”行为。老师们万分苦恼。那么。如何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管理?教师又是如何帮助他慢慢融入集体的呢?
苦恼篇——面对“特殊”孩子,我该怎么办
去年九月份,开学一周左右,“特殊”的琦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对老师提出的常规要求充耳不问,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晨间点名时也不安分,一会爬到桌子底下,一会跑进午睡室,一会又回到椅子上……户外活动时,一不留神,他就从队伍里跑出来,见老师追他,就绕着操场到处跑。后来,我们商量,户外活动时由一个老师负责牵着他的手。偶尔集体活动时,琦琦也会参与,但总会趁老师不注意时溜掉。有一次,琦琦又悄悄溜出去了,胡老师去找他,留下我一个人照顾剩下的孩子,这时,我感到深深的担忧和无奈——孩子刚入园,常规还没有养成,万一再有孩子溜走,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去找他,剩下的孩子怎么办?如果我不管,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于是,每次带班,这种紧张的情绪都会伴随着我。
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会牵着琦琦的手,但如果一直牵着他,琦琦就没办法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参与活动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我这样做,没有平等地对待琦琦。于是,我开始尝试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琦琦,在各种细节上鼓励他、肯定他。有一次吃点心时,我发现琦琦很早就洗好了小手,并拿着小水杯坐在座位上等我给他倒牛奶。于是,我走上前去,看着他的眼睛说:“琦琦能安静地坐着等老师来倒牛奶了,表扬你!”说完,只见他趴在桌子上,用杯子使劲砸桌子,一边砸一边说“琦琦坐好了,琦琦坐好了”。担心孩子没听懂,我接着说:“琦琦可以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老师在表扬你呢!”这一次,琦琦开始重复我的话,一边重复,一边继续砸桌子。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又要保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根据平时的观察,我渐渐发现,可能琦琦对老师的话并不能充分理解,他的好动、任性、不听话促使我迫切地想要了解他、帮助他。
感悟篇——做孩子的引导者,让孩子慢慢走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主题是“全美最受欢迎教师答中国教师最困惑的问题”。在美国,教师把孩子分为三类,最优秀的、中层水平的、最令人头疼的。我们中国的教师往往最关注第一类孩子,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第三类孩子,而忽视的通常是第二类孩子;美国教师则把重点放在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第二类孩子身上。正是因为美国教师的这种教育理念,那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以及罪犯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成了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篇文章令我感触很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我想,应该在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情况下,给予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更多关注。肯定他的进步,不用衡量其他孩子的标准来衡量他。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孩子的后面赶,而是在前面引,做孩子成长的引导者,让孩子慢慢走。
探索篇——他在我的“忽视”中,不断进步
最初,只要琦琦开始到处跑,我就会“制止”他,渐渐地,其他孩子也意识到了琦琦的“特殊”。在活动中,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琦琦又跑了”。我对此很无奈,不希望大家把焦点都放在琦琦身上。
虽然一直都拿琦琦没办法,但身为教师,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孩子是教育的基本原则。站在琦琦的角度看,其他小伙伴总是不愿意和他玩,这对他的社会化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也阻碍了琦琦自信心的建立;而在其他孩子眼中,琦琦或许已经成了那个不遵守规则的“坏孩子”,所以不愿意和他玩;再加上老师的一些不当行为,孩子们把关注点放在了琦琦的缺陷上,这对孩子自身健全人格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抱着让琦琦“慢慢走”的心态,我对他有了更多的耐心和等待。我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内容,决定对他采取“忽视”的办法并初步制订了方案。
引导其他孩子关注自己,淡化琦琦的缺点。当其他孩子再跑到我面前来告琦琦的状时,我会很平和地说:“你看你的水还没喝完呢,一会儿要凉了。”提醒孩子多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一直盯着琦琦的缺点。
肯定琦琦的表现,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琦琦。户外活动时,琦琦对武术操“小哪吒”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坚持到了最后。做完操后,我在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了他,给他竖起了大拇指。在我的带领下,孩子们纷纷为琦琦鼓起掌来。
成长篇——我伴他长大,他伴我成长
一个学期过去后,琦琦积累了许多“大拇指”。虽然他还是会在户外活动时到处跑,但其他孩子的反应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他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當其他孩子不再盯着琦琦的“坏习惯”时,他们也进步了。
琦琦的变化让我感到欣慰和喜悦,感触颇深。有的老师抱怨“特殊”孩子难管,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也有些老师感到庆幸,因为他们短期内并没有遇到过“特殊”孩子及其所带来的难题。可我想说的是,没有与“特殊”孩子相处过,没有与他们共同成长过的教师生涯是不完整的。
面对那些需要教师给予特殊关注的“特殊”孩子,只要我们不放弃,充分了解他,尽力帮助他,孩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教师在这个不断尝试、探索教育策略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升自我。
苦恼篇——面对“特殊”孩子,我该怎么办
去年九月份,开学一周左右,“特殊”的琦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对老师提出的常规要求充耳不问,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晨间点名时也不安分,一会爬到桌子底下,一会跑进午睡室,一会又回到椅子上……户外活动时,一不留神,他就从队伍里跑出来,见老师追他,就绕着操场到处跑。后来,我们商量,户外活动时由一个老师负责牵着他的手。偶尔集体活动时,琦琦也会参与,但总会趁老师不注意时溜掉。有一次,琦琦又悄悄溜出去了,胡老师去找他,留下我一个人照顾剩下的孩子,这时,我感到深深的担忧和无奈——孩子刚入园,常规还没有养成,万一再有孩子溜走,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去找他,剩下的孩子怎么办?如果我不管,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于是,每次带班,这种紧张的情绪都会伴随着我。
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会牵着琦琦的手,但如果一直牵着他,琦琦就没办法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参与活动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我这样做,没有平等地对待琦琦。于是,我开始尝试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琦琦,在各种细节上鼓励他、肯定他。有一次吃点心时,我发现琦琦很早就洗好了小手,并拿着小水杯坐在座位上等我给他倒牛奶。于是,我走上前去,看着他的眼睛说:“琦琦能安静地坐着等老师来倒牛奶了,表扬你!”说完,只见他趴在桌子上,用杯子使劲砸桌子,一边砸一边说“琦琦坐好了,琦琦坐好了”。担心孩子没听懂,我接着说:“琦琦可以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老师在表扬你呢!”这一次,琦琦开始重复我的话,一边重复,一边继续砸桌子。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又要保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根据平时的观察,我渐渐发现,可能琦琦对老师的话并不能充分理解,他的好动、任性、不听话促使我迫切地想要了解他、帮助他。
感悟篇——做孩子的引导者,让孩子慢慢走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主题是“全美最受欢迎教师答中国教师最困惑的问题”。在美国,教师把孩子分为三类,最优秀的、中层水平的、最令人头疼的。我们中国的教师往往最关注第一类孩子,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第三类孩子,而忽视的通常是第二类孩子;美国教师则把重点放在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第二类孩子身上。正是因为美国教师的这种教育理念,那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以及罪犯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成了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篇文章令我感触很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我想,应该在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情况下,给予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更多关注。肯定他的进步,不用衡量其他孩子的标准来衡量他。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孩子的后面赶,而是在前面引,做孩子成长的引导者,让孩子慢慢走。
探索篇——他在我的“忽视”中,不断进步
最初,只要琦琦开始到处跑,我就会“制止”他,渐渐地,其他孩子也意识到了琦琦的“特殊”。在活动中,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琦琦又跑了”。我对此很无奈,不希望大家把焦点都放在琦琦身上。
虽然一直都拿琦琦没办法,但身为教师,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孩子是教育的基本原则。站在琦琦的角度看,其他小伙伴总是不愿意和他玩,这对他的社会化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也阻碍了琦琦自信心的建立;而在其他孩子眼中,琦琦或许已经成了那个不遵守规则的“坏孩子”,所以不愿意和他玩;再加上老师的一些不当行为,孩子们把关注点放在了琦琦的缺陷上,这对孩子自身健全人格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抱着让琦琦“慢慢走”的心态,我对他有了更多的耐心和等待。我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内容,决定对他采取“忽视”的办法并初步制订了方案。
引导其他孩子关注自己,淡化琦琦的缺点。当其他孩子再跑到我面前来告琦琦的状时,我会很平和地说:“你看你的水还没喝完呢,一会儿要凉了。”提醒孩子多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一直盯着琦琦的缺点。
肯定琦琦的表现,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琦琦。户外活动时,琦琦对武术操“小哪吒”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坚持到了最后。做完操后,我在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了他,给他竖起了大拇指。在我的带领下,孩子们纷纷为琦琦鼓起掌来。
成长篇——我伴他长大,他伴我成长
一个学期过去后,琦琦积累了许多“大拇指”。虽然他还是会在户外活动时到处跑,但其他孩子的反应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他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當其他孩子不再盯着琦琦的“坏习惯”时,他们也进步了。
琦琦的变化让我感到欣慰和喜悦,感触颇深。有的老师抱怨“特殊”孩子难管,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也有些老师感到庆幸,因为他们短期内并没有遇到过“特殊”孩子及其所带来的难题。可我想说的是,没有与“特殊”孩子相处过,没有与他们共同成长过的教师生涯是不完整的。
面对那些需要教师给予特殊关注的“特殊”孩子,只要我们不放弃,充分了解他,尽力帮助他,孩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教师在这个不断尝试、探索教育策略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