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每个老师应尽的义务。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变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会面对的客观现实和挑战,怎样去转变他们?每个有责任的语文教师都在不停地探索。指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指导;语文学困生;课外阅读;策略
一、两个概念的界定
1.语文学困生
语文学困生是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上海市教科所对学习困难学生做了这样一个界定:“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指的就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本文就使用这个概念。它和“学业不良学生”概念基本一致,和平常生活中所指的“差生”有所不同,因为差生的含义比较模糊,而且争议比较大,还较损学生的自尊心。
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文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的学习方式。本文所论述的课外阅读只局限于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一些指定的推荐书目和文章这种学习方式。
二、指导语文学困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1.教师本身负有转变学困生的责任
所有涉及教师素质、职责的理论或实践的书籍都会提到教师应该具有爱心、耐心;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品质或行为都指向了学困生,这就表明对学困生的指导和教育是任何一个人民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整个国家、社会和民族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
2.开展课外阅读是转变语文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苏赫姆林斯基曾说,对学习困难学生来说:“把学习仅限于必须记牢的材料是特别有害的,这会使他们迟钝、僵化,养成读死书的习惯。”对他们“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范围。”因为通过阅读,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感到惊奇、诧异的东西,这是治疗“神经细胞萎缩、怠惰和虚弱”的最好方法;阅读起到了诱导和唤醒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思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活跃起来。他还指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需要有一个比较广阔的智力背景,知识丰富后,思维才能开阔、深刻,而课外阅读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他很少给学困生补课,主要是给他们提供有益的课外书籍。他所创建的帕夫雷什学校便是其思想的很好实践。由此可见,指导语文学困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提高他们语文水平和修养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广大语文教师、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也深刻地感受到只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对语文学困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和别的同学相比已处于弱势,相当自卑。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使自己的智力活动活跃起来,思维变得更开阔,才能在课堂上“崭露头角”,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里提出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氛围”。说明对语文学困生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也是必须的。对绝大多数不喜欢看书,讨厌课外阅读的语文学困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也恰恰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的贯彻落实。
三、指导语文学困生开展课外阅读的策略
1.给予语文学困生足够的关注、尊重和更多的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学科学习的兴趣、自愿努力的程度,与该科任课教师对他们的喜爱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直接影响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学生喜欢的教师,他所教的学科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爱学该门课程,努力程度会较高,学习成绩自然会好。所以教师对思想或学习行为上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关注和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那份爱,并让这份感情在学生心灵中引起相应的情感,使他们逐渐喜欢、信任、依赖教师。进而“爱屋及乌”,让他们将对老师的喜欢之情迁移到语文课程上,能乐意、高效地听取教师的指导,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努力督促自己去学好这门课程,激发出潜力,不断提高语文学业成绩。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初中学生的学习情绪色彩相当浓厚,学困生因自卑、敏感、强自尊等更是如此。教师对他们的热爱、表扬、肯定等,能引起他们愉快、乐观的心境,学习更加精力充沛,兴趣浓厚,智力活跃,学习效率较高。相反,则消极懈怠,智力活动低下,学习效率低下。并且,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特别关注学困生,细心发现学困生学习上的问题,仔细听取他们的意见,才会有足够的耐心指导学困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会用欣赏的眼光、真诚的笑容、满腔的热情去鼓励学困生,从而唤起他们探求真理的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
2.精选适合语文学困生阅读的材料
语文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等普遍较差,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教材或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阅读材料作为他们的课外读物,而应根据他们的能力、兴趣等情况推荐符合他们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并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难度。
刚开始推荐一些简短的、学困生们感兴趣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从网上精选,可以是课内课文的延伸,可以从《读者》、《青年文摘》等知名杂志里精挑,可以是班里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利用小学的部分课文等。利用这些简而精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其目的是培养学困生们养成基本的课外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学困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后,再推荐他们阅读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品味较高、写法有特色的课外文章。
最后才过渡到教材推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等名著。
3.激发兴趣,引导语文学困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能坚持某一行为21天便能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主动去投入、了解和研究,才能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因此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并长期坚持,最终养成课外阅读的读书习惯。
3.1彰显个性化阅读,适时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个性化阅读,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学困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个性,对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应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指导。首先,课外阅读材料方面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自己喜欢的读物,教师对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把关并和他们共同阅读。其次,学生在表达自己课外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时候,要以鼓励、表扬为主,要从他们的表达中去找闪光点,在足够多的表扬下再引导学生去透彻掌握文章。再次,学生对老师事先设置的问题的回答要充分肯定,要从学生的理解上去找出学生的思路并加以引导。
语文学困生从阅读材料的选取到阅读感受的表达的整个过程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必能使他们对教师指导的课外阅读充满信心和兴趣,便会主动去坚持,长期以往自然会养成读书的习惯。
3.2大力减轻语文学困生的语文课业负担
专家们曾指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靠做习题“做”出来的,而是靠广泛的阅读“读”出来的。语文新课标解读中指出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减少直至消除那些机械的、繁琐的“题海”,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读,潇潇洒洒地去读,走进书中,真正地进行心灵对话。对语文学困生更需如此。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语文作业往往超出语文学困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大部分语文学困生偏懒。教师大胆地删掉超出学困生能力的语文作业,要求他们把别的同学做作业的时间拿来课外读书。这一方面让他们有充足时间的时间去读书,另一方面他们没了作业的压力,能轻松、自觉、惬意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3.3课内课文的延伸阅读
课内课文延伸阅读是指对课内文章的一些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作品等的阅读。比如在学习《再塑生命》一课之前,要求部分学困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等文章,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介绍这些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等,并对他们的阐述给予大力的表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借此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内课文的延伸阅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也非常有利于学困生们对课内课文的学习。
3.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激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这在后面会单独阐述)
4.指导语文学困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学困生往往在小学阶段就已形成,也就是说他们在小学时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等。因此指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要以小学生的方法:(1)读。读内容,能说出文章的概要。(2)查。碰到不懂的字词要习惯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想。(6)记。背诵精彩片段、优美范文。
学困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提高后需指导他们利用较高级的课外阅读方法:(1)抄读法。俗语说“还记性不如烂笔头”,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把自己感受深切的句子等抄下来,形成读书笔记。(2)精读法。对一些名篇名著采用精读,重在质量,汲取读物知识的精髓。(3)浏览法。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4)跳读法。跳读,重在“为我所用”,有保证读的数量。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5.指导语文学困生开展专题课外阅读
语文学困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往往会遇到不同文体的文章,包含有文言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段进行各类文体的专题阅读,由浅入深地精心挑选每类文体的典型文章,指导他们学会每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技能。这也有利于学困生们应付初中阶段语文科的各类考试。
6.组织语文学困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学困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个性化阅读及定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的交流;教师提供学习材料的每周定期的阅读指导和交流;学困生组成的专门的阅读小组,每周定时交流阅读的心得感受;每学期开学组织学困生开展假期课外阅读心得的交流;创造条件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让学困生享受亲子阅读的乐趣;定期展示学困生们的阅读成果。这样多管齐下,为学困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保障和激励他们自觉开展课外阅读,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语文素养、语文成绩,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困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温儒敏,巢宗祺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
【关键词】指导;语文学困生;课外阅读;策略
一、两个概念的界定
1.语文学困生
语文学困生是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上海市教科所对学习困难学生做了这样一个界定:“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指的就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本文就使用这个概念。它和“学业不良学生”概念基本一致,和平常生活中所指的“差生”有所不同,因为差生的含义比较模糊,而且争议比较大,还较损学生的自尊心。
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文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的学习方式。本文所论述的课外阅读只局限于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一些指定的推荐书目和文章这种学习方式。
二、指导语文学困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1.教师本身负有转变学困生的责任
所有涉及教师素质、职责的理论或实践的书籍都会提到教师应该具有爱心、耐心;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品质或行为都指向了学困生,这就表明对学困生的指导和教育是任何一个人民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整个国家、社会和民族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
2.开展课外阅读是转变语文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苏赫姆林斯基曾说,对学习困难学生来说:“把学习仅限于必须记牢的材料是特别有害的,这会使他们迟钝、僵化,养成读死书的习惯。”对他们“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范围。”因为通过阅读,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感到惊奇、诧异的东西,这是治疗“神经细胞萎缩、怠惰和虚弱”的最好方法;阅读起到了诱导和唤醒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思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活跃起来。他还指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需要有一个比较广阔的智力背景,知识丰富后,思维才能开阔、深刻,而课外阅读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他很少给学困生补课,主要是给他们提供有益的课外书籍。他所创建的帕夫雷什学校便是其思想的很好实践。由此可见,指导语文学困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提高他们语文水平和修养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广大语文教师、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也深刻地感受到只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对语文学困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和别的同学相比已处于弱势,相当自卑。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使自己的智力活动活跃起来,思维变得更开阔,才能在课堂上“崭露头角”,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里提出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氛围”。说明对语文学困生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也是必须的。对绝大多数不喜欢看书,讨厌课外阅读的语文学困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也恰恰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的贯彻落实。
三、指导语文学困生开展课外阅读的策略
1.给予语文学困生足够的关注、尊重和更多的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学科学习的兴趣、自愿努力的程度,与该科任课教师对他们的喜爱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直接影响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学生喜欢的教师,他所教的学科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爱学该门课程,努力程度会较高,学习成绩自然会好。所以教师对思想或学习行为上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关注和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那份爱,并让这份感情在学生心灵中引起相应的情感,使他们逐渐喜欢、信任、依赖教师。进而“爱屋及乌”,让他们将对老师的喜欢之情迁移到语文课程上,能乐意、高效地听取教师的指导,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努力督促自己去学好这门课程,激发出潜力,不断提高语文学业成绩。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初中学生的学习情绪色彩相当浓厚,学困生因自卑、敏感、强自尊等更是如此。教师对他们的热爱、表扬、肯定等,能引起他们愉快、乐观的心境,学习更加精力充沛,兴趣浓厚,智力活跃,学习效率较高。相反,则消极懈怠,智力活动低下,学习效率低下。并且,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特别关注学困生,细心发现学困生学习上的问题,仔细听取他们的意见,才会有足够的耐心指导学困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会用欣赏的眼光、真诚的笑容、满腔的热情去鼓励学困生,从而唤起他们探求真理的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
2.精选适合语文学困生阅读的材料
语文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等普遍较差,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教材或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阅读材料作为他们的课外读物,而应根据他们的能力、兴趣等情况推荐符合他们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并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难度。
刚开始推荐一些简短的、学困生们感兴趣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从网上精选,可以是课内课文的延伸,可以从《读者》、《青年文摘》等知名杂志里精挑,可以是班里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利用小学的部分课文等。利用这些简而精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其目的是培养学困生们养成基本的课外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学困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后,再推荐他们阅读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品味较高、写法有特色的课外文章。
最后才过渡到教材推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等名著。
3.激发兴趣,引导语文学困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能坚持某一行为21天便能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主动去投入、了解和研究,才能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因此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并长期坚持,最终养成课外阅读的读书习惯。
3.1彰显个性化阅读,适时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个性化阅读,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学困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个性,对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应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指导。首先,课外阅读材料方面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自己喜欢的读物,教师对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把关并和他们共同阅读。其次,学生在表达自己课外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时候,要以鼓励、表扬为主,要从他们的表达中去找闪光点,在足够多的表扬下再引导学生去透彻掌握文章。再次,学生对老师事先设置的问题的回答要充分肯定,要从学生的理解上去找出学生的思路并加以引导。
语文学困生从阅读材料的选取到阅读感受的表达的整个过程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必能使他们对教师指导的课外阅读充满信心和兴趣,便会主动去坚持,长期以往自然会养成读书的习惯。
3.2大力减轻语文学困生的语文课业负担
专家们曾指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靠做习题“做”出来的,而是靠广泛的阅读“读”出来的。语文新课标解读中指出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减少直至消除那些机械的、繁琐的“题海”,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读,潇潇洒洒地去读,走进书中,真正地进行心灵对话。对语文学困生更需如此。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语文作业往往超出语文学困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大部分语文学困生偏懒。教师大胆地删掉超出学困生能力的语文作业,要求他们把别的同学做作业的时间拿来课外读书。这一方面让他们有充足时间的时间去读书,另一方面他们没了作业的压力,能轻松、自觉、惬意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3.3课内课文的延伸阅读
课内课文延伸阅读是指对课内文章的一些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作品等的阅读。比如在学习《再塑生命》一课之前,要求部分学困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等文章,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介绍这些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等,并对他们的阐述给予大力的表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借此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内课文的延伸阅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这也非常有利于学困生们对课内课文的学习。
3.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激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这在后面会单独阐述)
4.指导语文学困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学困生往往在小学阶段就已形成,也就是说他们在小学时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等。因此指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要以小学生的方法:(1)读。读内容,能说出文章的概要。(2)查。碰到不懂的字词要习惯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想。(6)记。背诵精彩片段、优美范文。
学困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提高后需指导他们利用较高级的课外阅读方法:(1)抄读法。俗语说“还记性不如烂笔头”,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把自己感受深切的句子等抄下来,形成读书笔记。(2)精读法。对一些名篇名著采用精读,重在质量,汲取读物知识的精髓。(3)浏览法。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4)跳读法。跳读,重在“为我所用”,有保证读的数量。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5.指导语文学困生开展专题课外阅读
语文学困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往往会遇到不同文体的文章,包含有文言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段进行各类文体的专题阅读,由浅入深地精心挑选每类文体的典型文章,指导他们学会每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技能。这也有利于学困生们应付初中阶段语文科的各类考试。
6.组织语文学困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学困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个性化阅读及定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的交流;教师提供学习材料的每周定期的阅读指导和交流;学困生组成的专门的阅读小组,每周定时交流阅读的心得感受;每学期开学组织学困生开展假期课外阅读心得的交流;创造条件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让学困生享受亲子阅读的乐趣;定期展示学困生们的阅读成果。这样多管齐下,为学困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保障和激励他们自觉开展课外阅读,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语文素养、语文成绩,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困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温儒敏,巢宗祺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