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探讨如何使学生结合自身需要产生了解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学习中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使老师和教材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活波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内在动力 民主 质疑 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很多学生不重视美术课的学习,再加上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单一,美术课往往上得沉闷乏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成了摆在众多美术老师面前的问题。
一、重视自身需要,认识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美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只要学好了数理化等“主课”,音体美等“副科”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领会到美术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来自人的天性。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体会到美术的作用,并因此产生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兴趣,他们就能进一步认识到美术课的重要性。例如,中学现代设计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对以上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其中有“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对竹木、废导线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等建议,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给学生上欣赏课之始,往往先要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美术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谈谈服装的造型和颜色的搭配,身体胖点的人应该穿竖向条纹和较深色的服装,因为在美术图案中竖条纹和深色都给人以收缩感,相反瘦一点的应该穿横向条纹和浅色的衣服;有时也和学生探讨一下居室的装修装饰,学校黑板报的设计和汽车的造型等方面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接着我会谈到美术对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发展个性等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对艺术了解的程度经常被作为考查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准的现状。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能使学生结合自身需要产生了解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平等民主,探究质疑,养成参与意识
众所周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师生之间要建立合作、民主、开放、平等、互动、真诚的融洽关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使用激励性原则,多鼓励、少训斥,让学生相信自己,勇于发言,并在发言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学习美术。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和对作品的感受,而不去思考和怀疑,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明代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人亦如此,现代人更应质疑,而质疑的关键是要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多向性和伸缩性。首先有疑,经过认知冲突的解决,心智得以开启,智慧能力得到提升,从生疑到析疑,最终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这样就便是有效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创设学生有问题可想,有许多障碍必须跨越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如在欣赏法国罗丹的雕塑《思》时,学生会质疑“为什么美丽的头部下面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仅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充分想象力,通过提问、思考和讨论,最后学生形成了以下认识:作者之所以这样雕塑,目的在于更集中地表现“冥思”主题、突出主题,而不是玩弄形式、追求离奇。人们在欣赏这件作品的时候,初时会觉得好象未做完,形象似乎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这个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是因为她没有手足,没有身躯而困惑。
学生主动地“学”离不开“提问”,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问”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当然,“提问”也应该是多形式的,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由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回答。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第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快的积极思考,寻找答案,但不一定会踊跃发言,学生总担心答错了。因此,心慌胆怯,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丧失了发言的勇气和信心。第二种提问方式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学生有着情绪上的安全感,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感环境,学生可以完全放开,打消了胆怯心理,使学生在自然和谐中学习,也使师生处于一个良好融洽的氛围。第三种提问方式学生也是主动地,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论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多奇怪、多么荒唐,也不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多么离经叛道,教师都要理性地、心平气和地对待,并能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和有批判性地思考。记得有一次,在上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时,有个大胆的学生提问说:“老师,为什么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裸体的呀?”这个问题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而这个学生似乎也“不怀好意”地看着我,想看我怎么处理这个尴尬的局面,我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的“无理”,平静并严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谈论了历史、政治和艺术的原因,解决了学生的困惑。
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即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艺术本身的美不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着艺术家的心灵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赏者面对一件精美艺术品的“拍案叫绝”,既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肯定,也是对欣赏者自身审美能力的肯定。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诱导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驰骋想象,深化情感体验,使艺术形象的生命在欣赏活动中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仿佛欣赏者与艺术家在一起共同创造;由于欣赏者的想象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甚至可以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体验人生。因此,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引发他们学习美术兴趣的手段。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我鼓励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看法,鼓励争辩,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他们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这样,学生不自觉的参与了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探究过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他们也理解到审美意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了肯定。
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形成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老师和教材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高中美术欣赏课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巨大作用。
三、提高教师素质,挖掘教材潜力,创新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教师能以自身的品格和学识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所以,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和品质。心地要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语要谦和,举止要磊落,在教学中努力使自己的课更富有美感,更有亲和力,更具有个性魅力。教师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假如能在美术欣赏课上,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中外历史等融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游刃有余,学生也不会觉得无聊。教师的好学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也会感染和熏陶学生,使他们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并由此产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强烈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还来自教学的变化和创新,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术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艺术欣赏离不开社会和人生,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个格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利用我们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一切有益于课程的资源,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理解美术作品,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人文思想的教育,获得人生的启示。
中国美术欣赏部分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在国外,如第三讲青铜器中的《鸟纹卣》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第六讲石雕《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于1914年被切割成小块盗运出国,现存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第十讲古代山水画戴进的《风雨归舟图》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在课程的进展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哪些作品在国外,除此之外,学生知道还有哪些祖国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国外,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激昂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他们表达出了为使祖国更加富强要努力学习的决心。这种对教材深入地挖掘既使学生对美术史有了一定了解,又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观博物馆、画展等实地考察的方式,既拓展了课程资源,又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如讲到陶器这节课时,由于艺术作品离我们的时代太远,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教师就可以利用本地博物馆中大量的彩陶艺术品进行教学。我们甘肃省就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的彩陶展览,让学生去亲眼观察,亲身体会原始人精湛的手工工艺和智慧。另外,如果有条件,让学生亲临美术展览现场,与美术家直接交流,让美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感召学生,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艺术欣赏课当中,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把“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开阔学生视野,扩展思维,激发兴趣。如采用欣赏录像或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情境,动静结合,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出版社.
[3]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4]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 内在动力 民主 质疑 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很多学生不重视美术课的学习,再加上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单一,美术课往往上得沉闷乏味。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成了摆在众多美术老师面前的问题。
一、重视自身需要,认识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美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只要学好了数理化等“主课”,音体美等“副科”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领会到美术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来自人的天性。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体会到美术的作用,并因此产生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兴趣,他们就能进一步认识到美术课的重要性。例如,中学现代设计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对以上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其中有“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对竹木、废导线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等建议,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给学生上欣赏课之始,往往先要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美术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谈谈服装的造型和颜色的搭配,身体胖点的人应该穿竖向条纹和较深色的服装,因为在美术图案中竖条纹和深色都给人以收缩感,相反瘦一点的应该穿横向条纹和浅色的衣服;有时也和学生探讨一下居室的装修装饰,学校黑板报的设计和汽车的造型等方面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接着我会谈到美术对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发展个性等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对艺术了解的程度经常被作为考查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准的现状。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能使学生结合自身需要产生了解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平等民主,探究质疑,养成参与意识
众所周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师生之间要建立合作、民主、开放、平等、互动、真诚的融洽关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使用激励性原则,多鼓励、少训斥,让学生相信自己,勇于发言,并在发言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学习美术。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和对作品的感受,而不去思考和怀疑,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明代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人亦如此,现代人更应质疑,而质疑的关键是要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多向性和伸缩性。首先有疑,经过认知冲突的解决,心智得以开启,智慧能力得到提升,从生疑到析疑,最终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这样就便是有效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创设学生有问题可想,有许多障碍必须跨越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如在欣赏法国罗丹的雕塑《思》时,学生会质疑“为什么美丽的头部下面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仅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充分想象力,通过提问、思考和讨论,最后学生形成了以下认识:作者之所以这样雕塑,目的在于更集中地表现“冥思”主题、突出主题,而不是玩弄形式、追求离奇。人们在欣赏这件作品的时候,初时会觉得好象未做完,形象似乎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这个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是因为她没有手足,没有身躯而困惑。
学生主动地“学”离不开“提问”,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问”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当然,“提问”也应该是多形式的,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由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回答。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第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快的积极思考,寻找答案,但不一定会踊跃发言,学生总担心答错了。因此,心慌胆怯,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丧失了发言的勇气和信心。第二种提问方式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学生有着情绪上的安全感,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感环境,学生可以完全放开,打消了胆怯心理,使学生在自然和谐中学习,也使师生处于一个良好融洽的氛围。第三种提问方式学生也是主动地,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论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多奇怪、多么荒唐,也不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多么离经叛道,教师都要理性地、心平气和地对待,并能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和有批判性地思考。记得有一次,在上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时,有个大胆的学生提问说:“老师,为什么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裸体的呀?”这个问题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而这个学生似乎也“不怀好意”地看着我,想看我怎么处理这个尴尬的局面,我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的“无理”,平静并严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谈论了历史、政治和艺术的原因,解决了学生的困惑。
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即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艺术本身的美不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着艺术家的心灵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赏者面对一件精美艺术品的“拍案叫绝”,既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肯定,也是对欣赏者自身审美能力的肯定。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诱导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驰骋想象,深化情感体验,使艺术形象的生命在欣赏活动中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仿佛欣赏者与艺术家在一起共同创造;由于欣赏者的想象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甚至可以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体验人生。因此,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引发他们学习美术兴趣的手段。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我鼓励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看法,鼓励争辩,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他们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这样,学生不自觉的参与了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探究过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他们也理解到审美意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了肯定。
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形成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老师和教材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高中美术欣赏课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巨大作用。
三、提高教师素质,挖掘教材潜力,创新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教师能以自身的品格和学识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所以,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和品质。心地要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语要谦和,举止要磊落,在教学中努力使自己的课更富有美感,更有亲和力,更具有个性魅力。教师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假如能在美术欣赏课上,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中外历史等融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游刃有余,学生也不会觉得无聊。教师的好学精神和广博的知识也会感染和熏陶学生,使他们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并由此产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强烈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还来自教学的变化和创新,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术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艺术欣赏离不开社会和人生,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个格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利用我们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一切有益于课程的资源,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理解美术作品,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人文思想的教育,获得人生的启示。
中国美术欣赏部分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在国外,如第三讲青铜器中的《鸟纹卣》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第六讲石雕《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于1914年被切割成小块盗运出国,现存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第十讲古代山水画戴进的《风雨归舟图》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在课程的进展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哪些作品在国外,除此之外,学生知道还有哪些祖国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国外,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激昂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他们表达出了为使祖国更加富强要努力学习的决心。这种对教材深入地挖掘既使学生对美术史有了一定了解,又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观博物馆、画展等实地考察的方式,既拓展了课程资源,又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如讲到陶器这节课时,由于艺术作品离我们的时代太远,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教师就可以利用本地博物馆中大量的彩陶艺术品进行教学。我们甘肃省就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的彩陶展览,让学生去亲眼观察,亲身体会原始人精湛的手工工艺和智慧。另外,如果有条件,让学生亲临美术展览现场,与美术家直接交流,让美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感召学生,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艺术欣赏课当中,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把“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开阔学生视野,扩展思维,激发兴趣。如采用欣赏录像或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情境,动静结合,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出版社.
[3]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4]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