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每日写两句诗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enr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一个可以涂抹的角落,
  蜡笔画上我的背景。(符慧慧)
  我潮湿的微笑里,
  有与你相逢的幸福。(凌 祥)
  世界上有三寸长的河流么?
  那是在面颊流淌的眼泪。(姜 慧)
  时间在窗外缓慢地踱着步,
  蜿蜒向所有可以到达的地方。(杨艳琦)
  近期,我在任教的班上做了一件极有创意的事,倡导写“仿指南录”。上面引述的诗,选自学生的“仿指南录”日记本。
  一、倡导的缘起
  这固然与文天祥的“指南录”有关。
  近两年来,接触江苏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教学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古今钩连,纵思横想,灵光集聚。当时我想:七百三十多年前,文天祥在逃亡辗转南归的一百多天中,特别是从镇江东行到通州的那段日子里,外防元兵,内避谣言,草行露宿,九死一生,竟然时常情动于衷,激奋难抑,笔不能已,陆续写出了170首诗。我们为什么不能写“仿指南录”呢?于是,要求学生从春学期起到三个半月,用日记的格式,每天写新诗两行以上。
  二、倡导的细节
  这倡导历时近一百一十天,是一个连续不断抒情言志的文字、文化、文明的诗化工程。如果光有倡导,没有跟踪的举措,很难为继。我主要做了以下一些事:
  1.确立“仿指南录”的界限:一是仿文天祥写作《指南录》的时段,二是仿以诗抒怀的方式。强调用新诗的形式写。
  2.规定了所用的簿本,设计了含提纲的封面。写作口号是:壮怀天地间,寒剑啸英豪。悠闲少倾吐,战斗多喷薄。
  3.就新诗如何写强调:①写当日自己感触较深的;②借景、物、事、典抒情;③抒磨炼、反思、对比、崇高之情;④讲究一点提炼、含蓄和思辨。又概括性地强调了四句话:下笔见苦踪,字里显稚嫩。描绘有细节,抒情无假我。
  4.认为初步权衡好诗的标准为“三是一否”:是否运用了意象(是),意象是否新颖(是),是否整句重复了别人(否),是否有一两个词打动别人(是)。
  5.提倡写作从“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开始。有关的口号是:字是音、形、义摇头摆尾的小蝌蚪,词是甩掉尾巴、长出四条腿的小青蛙,句是蛙群月光下秧田里的鸣叫。
  三、倡导的意义
  以日记的形式,每日倡导写两句诗,这长跑式的社会情境参与性写作实践,如史上的《指南录》从无到有,直接催生了学生各自的“仿指南录”。
  这种倡导, 首先是一次尝试运用母语的文字苦旅,更是一次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精神旅行,也是促使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诗性智慧、主体探究等发展的实地竞走,能够培养学生捕捉、提炼、升华生活的意识及每日感悟、深读、积累的习惯。
  从“知”的角度,有以下意义:
  1.直指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语言文字运用。
  2.提出了写作从“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开始的主张。著名作家陈忠实与记者章学锋的访谈录中说:“作家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理念。当然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传统的习作更偏重于整篇训练,而写“仿指南录”,每天写两句话以上,不贪多求全,只求新求精,“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进入了作文的微观视域。
  3.指向语词训练,期待语言的复活。张全民先生在《期待语言的复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语言教学思想》中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
  4.培养日常感觉,锻练对文字的敏感性。感觉是思维的绝对前提,无论是艺术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思维的运转,依赖于提供经验材料的感觉。如何培养日常感觉,锻练对文字的敏感性呢?写“仿指南录”,挑当日感触最深的,或白描含情,或寄兴宛转,或喻拟巧成。
  5.提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诗性智慧等。周啸天先生在《敬畏新诗》一文中说:“新诗较诗词,更深入生活细节,更重视思维深度,对想象、构思、措语、内在韵律要求更高,因而更难以藏拙,更需要原创性,更需要天才。”用新诗的形式倡写“仿指南录”, 观察和直觉时能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筛选和否定时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这发展的都是诗性智慧,这构写的过程都是主体探究。
  语文是一片崇山峻岭,作文是其上的奇松、峭石、飞瀑、流岚。写作教学,手法、做法、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作文确是崇山峻岭上的奇松、峭石、飞瀑、流岚,进而衍生“对未知的尊重”。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教师是火箭,学生是飞船,教师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助推一艘艘飞船打开帆板。
  倡导写“仿指南录”,不是儿戏,不是模仿,而是笔尖接触自己的心尖;不是每天轻描淡写两句话,而是双足踏响每一个日子。
  (作者单位:姜堰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许多学生一到写作时就苦不堪言,主要是因为缺乏恰当的引导。其实写作文犹如跳舞,应该认真走好这三步:审题立意,精心选材,布局谋篇,这样才能跳出一曲精彩的华尔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无疑将朗读摆上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朗读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朗读是一种对文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当下中学教育而言,经师与人师是同样难求的,所以你做教师后切记要多读书,将经师与人师之重并于同列……”导师临近毕业时的叮嘱时常提醒着我。而
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语言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是其主要手段之一。笔者觉得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  一、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在“序”上下功夫  语文教师要备好课,站在讲台上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教材,教师要深入钻研,知识的来龙去脉都要搞得清清楚楚,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都要搞得明明白白,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怎样导入,如何结尾,心中要有思路,严谨缜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说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怎么说”,更要引导学生明白“怎么写”。倘若从“说什么”的角度切入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可以归入生物、历史、思品等学科,但是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说”的,并懂得“怎么写”,则既守住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底线,又可以使其有别于上述诸多学科的教学,更可以达成高效语文阅读教学之目标。  一、说什么:说出“这一篇”文章的个性  以宗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