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海水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如今,在迪拜的温州商人(下文简称“温商”)就面临这种尴尬。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其遭受重创,不期而遇的迪拜世界公司债务危机,又使他们的生意、投资雪上加霜。
商贸起家
1998年王伟胜到迪拜进行考察,去之前他对这里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如果不行,就当一次出国旅游。”
考察中,迪拜开放的商业环境很快就吸引了他,自由港迪拜只有5%的消费税,且位处欧、亚、非中转贸易的交叉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当时,在迪拜做生意的温州人还不多,那时还是日韩、伊朗、印巴商人的天下。”
与大多初入迪拜的温商一样,刚开始王伟胜也以转口贸易为主,随后他的服装生意一度辐射整个中东甚至北非地區。这时,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阿联酋最大的商品进口国。王伟胜把业务扩展到鞋子、家具、床上用品等,成为不少国内厂家在阿联酋、中东地区的总代理,后来他成立了华星集团。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在迪拜政府的宣传下,温州、义乌、福建等地贸易商蜂拥而入,迪拜相继出现了中国建材城、鞋城、眼镜城,以及中国人建的上千个摊位的迪拜龙城。
随之而来的是竞争。2004年,王伟胜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尽管销量还比较好做,但利润已急剧下降”。
王伟胜说,在激烈竞争下,商贸的不确定性让他感觉到不安定。与他同期进入迪拜的温商,开始酝酿多行业投资或转战他国市场,其中不少人将目光锁定房地产。
有人动手了
2000年,迪拜允许卖房给外国人,这意味着外国人不仅可以拥有永久产权的房产,还能拥有永久产权的土地。出于经商便利考虑,当时少数人在当地买了房子,起初的投资味道并不重。
从2003年开始,与国内房地产价格高涨一样,迪拜的楼市也在一路看涨,于是一些寻求资本突围的迪拜温商开始大量买房,2005年前后王伟胜也买了几处房产。从2006年开始,温商开始在迪拜炒房。
王伟胜说,当时不少温州的亲朋好友闻讯赶来,大家筹集资金组成“银团”,用团购价买一栋楼或整层房。然后选出“董事长”,由他决定何时出货,赚得利润按资金比例分摊。一旦出现亏损,“银团”会召开“董事会”,集体决定何时出货及出货价格。
这种在国内多见的温州炒房方式,也在迪拜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在迪拜,购房者多为看图买房,首付定金为房款的5%,两个月后再续交20%、签订购房合同。于是,大量投机商在两个月时间里,只要用5%房款就可赚到一倍以上的利润,因为当时在迪拜炒房,一年赚两三百万元的温州人不少。
炒房时间之短、回报率之高,令很多温商流连忘返。一位房产中介商说,这两三年,迪拜温商主要精力是炒房,贸易已退居其次。“在2007年至2008年,很多炒家抽走实业资金,在迪拜房价高位时相继杀入,少则一两套,多则几十套的期房。”与此同时,在迪拜纷纷出现由温商创办的“房产中介所”,在为炒家提供咨询服务时,自己也参与了炒房。
在迪拜温州商圈中流行一句话:有钱的人去开发,没钱的人去炒房。
迪拜的地产狂欢气氛,极大刺激着国内温商的财富神经,于是有人动手了。
2007年10月,温商、上海中州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胡宾,斥资2800万美元买下迪拜世界岛中的 “上海岛”,计划在岛上投资12亿元开发58栋别墅。紧接着12月份,温商、上海进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进云等人与阿联酋拉斯海马政府,签订两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意向协议书,总投资为70亿元。
收获还没开始,危机迅速降临。去年8月,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后,国际热钱迅速撤离,迪拜房价开始暴跌,这是温商从未料到的结果。
最痛苦的莫过于跟风炒房者。他们要么是忍痛割舍先期投资,撤离回国;要么是债台高筑,缴纳高额的银行贷款,如果撑不住,甚至有锒铛入狱的风险。
困于转型?
与众多温商投资房地产不同,王伟胜则选择一次跨行业的转型升级。
2006年1月,王伟胜伙同他人斥资买下阿联酋电视台,一举成为中国收购海外卫星电视台第一人,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说,迪拜与中国之间巨大的商业市场和频繁的商业交往,需要一个中文传媒窗口进行沟通,帮助中国厂商在中东建立品牌影响力,这将是一单名利双收的生意。
然而与王伟胜不同,很多温商在房地产投资市场流连忘返,失去了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这是我们感到后悔的一件事。”
摘自《经济观察报》2009.12.07
商贸起家
1998年王伟胜到迪拜进行考察,去之前他对这里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如果不行,就当一次出国旅游。”
考察中,迪拜开放的商业环境很快就吸引了他,自由港迪拜只有5%的消费税,且位处欧、亚、非中转贸易的交叉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当时,在迪拜做生意的温州人还不多,那时还是日韩、伊朗、印巴商人的天下。”
与大多初入迪拜的温商一样,刚开始王伟胜也以转口贸易为主,随后他的服装生意一度辐射整个中东甚至北非地區。这时,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阿联酋最大的商品进口国。王伟胜把业务扩展到鞋子、家具、床上用品等,成为不少国内厂家在阿联酋、中东地区的总代理,后来他成立了华星集团。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在迪拜政府的宣传下,温州、义乌、福建等地贸易商蜂拥而入,迪拜相继出现了中国建材城、鞋城、眼镜城,以及中国人建的上千个摊位的迪拜龙城。
随之而来的是竞争。2004年,王伟胜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尽管销量还比较好做,但利润已急剧下降”。
王伟胜说,在激烈竞争下,商贸的不确定性让他感觉到不安定。与他同期进入迪拜的温商,开始酝酿多行业投资或转战他国市场,其中不少人将目光锁定房地产。
有人动手了
2000年,迪拜允许卖房给外国人,这意味着外国人不仅可以拥有永久产权的房产,还能拥有永久产权的土地。出于经商便利考虑,当时少数人在当地买了房子,起初的投资味道并不重。
从2003年开始,与国内房地产价格高涨一样,迪拜的楼市也在一路看涨,于是一些寻求资本突围的迪拜温商开始大量买房,2005年前后王伟胜也买了几处房产。从2006年开始,温商开始在迪拜炒房。
王伟胜说,当时不少温州的亲朋好友闻讯赶来,大家筹集资金组成“银团”,用团购价买一栋楼或整层房。然后选出“董事长”,由他决定何时出货,赚得利润按资金比例分摊。一旦出现亏损,“银团”会召开“董事会”,集体决定何时出货及出货价格。
这种在国内多见的温州炒房方式,也在迪拜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在迪拜,购房者多为看图买房,首付定金为房款的5%,两个月后再续交20%、签订购房合同。于是,大量投机商在两个月时间里,只要用5%房款就可赚到一倍以上的利润,因为当时在迪拜炒房,一年赚两三百万元的温州人不少。
炒房时间之短、回报率之高,令很多温商流连忘返。一位房产中介商说,这两三年,迪拜温商主要精力是炒房,贸易已退居其次。“在2007年至2008年,很多炒家抽走实业资金,在迪拜房价高位时相继杀入,少则一两套,多则几十套的期房。”与此同时,在迪拜纷纷出现由温商创办的“房产中介所”,在为炒家提供咨询服务时,自己也参与了炒房。
在迪拜温州商圈中流行一句话:有钱的人去开发,没钱的人去炒房。
迪拜的地产狂欢气氛,极大刺激着国内温商的财富神经,于是有人动手了。
2007年10月,温商、上海中州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胡宾,斥资2800万美元买下迪拜世界岛中的 “上海岛”,计划在岛上投资12亿元开发58栋别墅。紧接着12月份,温商、上海进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进云等人与阿联酋拉斯海马政府,签订两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意向协议书,总投资为70亿元。
收获还没开始,危机迅速降临。去年8月,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后,国际热钱迅速撤离,迪拜房价开始暴跌,这是温商从未料到的结果。
最痛苦的莫过于跟风炒房者。他们要么是忍痛割舍先期投资,撤离回国;要么是债台高筑,缴纳高额的银行贷款,如果撑不住,甚至有锒铛入狱的风险。
困于转型?
与众多温商投资房地产不同,王伟胜则选择一次跨行业的转型升级。
2006年1月,王伟胜伙同他人斥资买下阿联酋电视台,一举成为中国收购海外卫星电视台第一人,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说,迪拜与中国之间巨大的商业市场和频繁的商业交往,需要一个中文传媒窗口进行沟通,帮助中国厂商在中东建立品牌影响力,这将是一单名利双收的生意。
然而与王伟胜不同,很多温商在房地产投资市场流连忘返,失去了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这是我们感到后悔的一件事。”
摘自《经济观察报》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