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苏州市吴江区横扇中学提高校本教研成效的具体做法,即通过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强教科研组织建设,坚持教科研方式转型等策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科研;管理制度;组织建设;方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15-2
为了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我校本着“关注学生、亲近教师、走进课堂、成长师生”的教育理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搭建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教科研的规范化管理是实现学校教科研工作健康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以“激励”为主要特征的教科研工作机制,推动学校教科研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制定了《学校教科室工作职责》,明确了教科室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另一方面,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科研水平,我校在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中对教科研做出了明确的考核要求,通过奖励,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教科研成果的认可和尊重,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教师年度考核方案》中,我校也按照标准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赋分,此部分占考核比重的50%,尤其是针对四十周岁以下的教师,既有奖励,也有强制的规定,如果未能完成学校规定的教科研任务,年度考核一律不得评为嘉奖。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规范有方,奖励有据,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二、加强教科研组织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组建研究梯队,提升研究能力
为了健全学校教科研机构,优化学校教科研管理,我校成立了课题组、教科研中心组和协作组。2013年,我校申报的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阳光教育的农村初中生态课堂建构的研究》被批准立项,学校立即组成了以各子课题组长和课题骨干成员为主的学校课题组,负责落实和承担上级或学校有关课题的研究任务。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由除课题组以外的40周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构成,其他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为协作组成员。如此一来,我校6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到教科研之中,教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在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时,我校把首要任务放到了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上。各学科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在教研组活动时学习区教科室选编的“研究学生”学习材料,并开展研讨沙龙活动;每位骨干教师自行选择一份专业相关的杂志,学校出钱征订;学校为校长、副校长、课题组、教科中心组和协作组成员订阅了多种期刊,如:《江苏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视界》和《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等,要求大家仔细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课题组成员在每月一次的课题活动时学习阳光教育和生态课堂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我校努力提升教科研团队的研究能力,要求课题组成员备课、上课时要围绕课题研究,做到带题学习、带题研讨、带题备课、带题上课、带题反思。教科中心组和协作组定时开展教科研活动,注意积累自己的成功经验,积极撰写研究论文、案例,参加各级各类征文评优活动。
2.培养骨干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通过教科研组织的建设,我校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专业水平及才华的平台,培养骨干教师。我校注重发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遵循重點培养、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原则,努力实施名师带动战略。在教研组长会议上,我们邀请优秀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微教研、课堂观察、教学反思、听评课活动和主题教研等方面的经验交流。班主任会议上,上学年的区优秀班主任向其他班主任介绍班级管理的方法,区德育新秀介绍自己的成长之路,供青年教师借鉴。举行教科中心组、协作组座谈会,与会人员结合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讨论困惑和发展中的瓶颈,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的发展情况,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有些青年教师缺少发表论文的渠道,学校号召他们向校刊投稿,多反思、勤动笔,把握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对于优秀的论文,推荐参加论文评比活动、推荐各级各类期刊发表,为骨干教师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坚持教科研方式转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借助学校主课题和区学年课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融合。学校主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立足教学,力求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课题立项通过后,学校将一、二级子课题分解落实到各教研组,确保每个教研组都有教师参与,以课题组成员带动教研组其他教师加入。教研组和课题组定期、扎实地开展活动,用阳光教育和生态课堂理论指导学科教学,让理论付诸实践。除了主课题外,每学年,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商讨确定校本教研主题,教研组必须围绕教研主题开展活动,部分教研组申报了区第六批学年课题的“主题教研”专项课题。我校坚持课题研究与课堂结合,让研究走进课堂,课题组成员和学年课题主持人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课题研究课,教研组和课题组进行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等活动。备课是构建基于阳光教育的农村初中生态课堂的关键和前提,我校重点抓集体备课,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办法,备课做到“三定”和“五备”。“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备”,指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和备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分析教材和学生,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尤其注重整合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再度开发,使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更符合农村学生的特点。通过教研和教科的整合,教师的教学、教研、教科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我校还向全校教师征集基于阳光教育的农村初中生态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汇编成册,供全校教师互相借鉴。
我校参与了区教育局“区域中小学作业有效性监控机制的研究”,以此研究为契机,我们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作业监控落实作业管理的要求》,对作业布置和批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各备课组紧密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集体选题,每份作业既要训练基础知识,又要有拓展能力类的题目,把握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原则,提倡分层布置作业。经过实践和反思,我校逐步落实了作业批改“五级”监控体系,实现了“校长室——教务处——备课组——任课教师——学生”各层面的监控。针对作业批改,我校鼓励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备课组为单位,群策群力,推广有效的作业批改经验,最终形成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批相结合、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相结合、等地评价与激励评语相结合,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把学生和教师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通过此类聚焦教学的教科研活动,我校深入融合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解决了教学中的各类问题,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以上仅是我校教科研取得的点滴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开展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变,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科研;管理制度;组织建设;方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15-2
为了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我校本着“关注学生、亲近教师、走进课堂、成长师生”的教育理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搭建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教科研的规范化管理是实现学校教科研工作健康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以“激励”为主要特征的教科研工作机制,推动学校教科研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制定了《学校教科室工作职责》,明确了教科室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另一方面,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科研水平,我校在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中对教科研做出了明确的考核要求,通过奖励,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教科研成果的认可和尊重,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教师年度考核方案》中,我校也按照标准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赋分,此部分占考核比重的50%,尤其是针对四十周岁以下的教师,既有奖励,也有强制的规定,如果未能完成学校规定的教科研任务,年度考核一律不得评为嘉奖。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规范有方,奖励有据,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二、加强教科研组织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组建研究梯队,提升研究能力
为了健全学校教科研机构,优化学校教科研管理,我校成立了课题组、教科研中心组和协作组。2013年,我校申报的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阳光教育的农村初中生态课堂建构的研究》被批准立项,学校立即组成了以各子课题组长和课题骨干成员为主的学校课题组,负责落实和承担上级或学校有关课题的研究任务。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由除课题组以外的40周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构成,其他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为协作组成员。如此一来,我校6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到教科研之中,教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在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时,我校把首要任务放到了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上。各学科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在教研组活动时学习区教科室选编的“研究学生”学习材料,并开展研讨沙龙活动;每位骨干教师自行选择一份专业相关的杂志,学校出钱征订;学校为校长、副校长、课题组、教科中心组和协作组成员订阅了多种期刊,如:《江苏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视界》和《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等,要求大家仔细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课题组成员在每月一次的课题活动时学习阳光教育和生态课堂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我校努力提升教科研团队的研究能力,要求课题组成员备课、上课时要围绕课题研究,做到带题学习、带题研讨、带题备课、带题上课、带题反思。教科中心组和协作组定时开展教科研活动,注意积累自己的成功经验,积极撰写研究论文、案例,参加各级各类征文评优活动。
2.培养骨干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通过教科研组织的建设,我校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专业水平及才华的平台,培养骨干教师。我校注重发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遵循重點培养、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原则,努力实施名师带动战略。在教研组长会议上,我们邀请优秀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微教研、课堂观察、教学反思、听评课活动和主题教研等方面的经验交流。班主任会议上,上学年的区优秀班主任向其他班主任介绍班级管理的方法,区德育新秀介绍自己的成长之路,供青年教师借鉴。举行教科中心组、协作组座谈会,与会人员结合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讨论困惑和发展中的瓶颈,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的发展情况,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有些青年教师缺少发表论文的渠道,学校号召他们向校刊投稿,多反思、勤动笔,把握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对于优秀的论文,推荐参加论文评比活动、推荐各级各类期刊发表,为骨干教师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坚持教科研方式转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借助学校主课题和区学年课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融合。学校主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立足教学,力求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课题立项通过后,学校将一、二级子课题分解落实到各教研组,确保每个教研组都有教师参与,以课题组成员带动教研组其他教师加入。教研组和课题组定期、扎实地开展活动,用阳光教育和生态课堂理论指导学科教学,让理论付诸实践。除了主课题外,每学年,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商讨确定校本教研主题,教研组必须围绕教研主题开展活动,部分教研组申报了区第六批学年课题的“主题教研”专项课题。我校坚持课题研究与课堂结合,让研究走进课堂,课题组成员和学年课题主持人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课题研究课,教研组和课题组进行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等活动。备课是构建基于阳光教育的农村初中生态课堂的关键和前提,我校重点抓集体备课,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办法,备课做到“三定”和“五备”。“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备”,指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和备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分析教材和学生,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尤其注重整合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再度开发,使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更符合农村学生的特点。通过教研和教科的整合,教师的教学、教研、教科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我校还向全校教师征集基于阳光教育的农村初中生态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汇编成册,供全校教师互相借鉴。
我校参与了区教育局“区域中小学作业有效性监控机制的研究”,以此研究为契机,我们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作业监控落实作业管理的要求》,对作业布置和批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各备课组紧密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集体选题,每份作业既要训练基础知识,又要有拓展能力类的题目,把握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原则,提倡分层布置作业。经过实践和反思,我校逐步落实了作业批改“五级”监控体系,实现了“校长室——教务处——备课组——任课教师——学生”各层面的监控。针对作业批改,我校鼓励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备课组为单位,群策群力,推广有效的作业批改经验,最终形成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批相结合、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相结合、等地评价与激励评语相结合,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把学生和教师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通过此类聚焦教学的教科研活动,我校深入融合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解决了教学中的各类问题,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以上仅是我校教科研取得的点滴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开展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变,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