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村中学,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很多学生想看的看不到,想听的听不到,见识少,阅历少,性格胆小、内向,整天闷坐着,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懒惰成性,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即使老师不断鼓励甚至督促,也常常出现学生“一曝十寒”或者“偷工减料”自欺欺人的情况。甚有少数学生不必说上课答问,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是很难。更可悲的是农村大多数家长不用像考驾驶证一样考试,就轻而易举获得准生证,作为父母他们是不及格的。他们没时间教育,不会教育,也无法教育自己的子女,一切交给社会,交给老师,误以为老师是万能的。这样的状况,使一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剪不断理还乱,心灰意冷,马虎了事,得过且过,久而久之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持久性。
我认为在农村中学要解决这些局面,一味灌输,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行不通的。他们的顽症,他们的病根是在思想上的。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随着国家的政策和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设施、设备的完善,我认为在农村中学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已成为现实,也尤为重要。这将是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那么,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我觉得农村初中生由于自身或环境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对学习语文有畏惧心理,我们应该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要随时准备,择机渗透。先哲说过:真正的思想教育应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我19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体验情感,导入课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但学生已习以为常,可以说厌倦了。现代教育给了我们契机,我们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图像或视频,将学生迅速带入文本中,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这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内容的关键。
二、运用多媒体,矫正态度,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环节,农村中学采取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呆板、单调的教学途径,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大打折扣,不仅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视频、微课程、动漫、声音、图像、PowerPoint等有机地用起来,根据教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及学习情况,择机选择一项,采用多种途径教学,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挖掘教材,引领价值观
毫无疑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切文章皆有情,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已成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既定目标。它们当中有些比较隐讳,比较抽象,甚有些只可意味不可言传,学生难以感悟。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转变这种状况。只要我们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因素,巧用多媒体技术,整合相关的资源,运用图片、动漫、视频、音乐等择机演绎,就能叩开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引领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引领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知识将是一盘“散沙”。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艺术,不可能是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通过现代多媒体活动,联系教材、联系实际,才能把农村学生像电子一样吸引到正常的核轨道上来,做有规则的运动,才能使学生在不自觉间受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熏陶,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有效评价,激励学生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和教师融为一体,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说明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学生参与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为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运用现代多媒体正确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焕发起新的要求、成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在农村中学要解决这些局面,一味灌输,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行不通的。他们的顽症,他们的病根是在思想上的。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随着国家的政策和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设施、设备的完善,我认为在农村中学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已成为现实,也尤为重要。这将是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那么,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我觉得农村初中生由于自身或环境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对学习语文有畏惧心理,我们应该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要随时准备,择机渗透。先哲说过:真正的思想教育应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我19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体验情感,导入课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但学生已习以为常,可以说厌倦了。现代教育给了我们契机,我们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图像或视频,将学生迅速带入文本中,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这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内容的关键。
二、运用多媒体,矫正态度,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环节,农村中学采取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呆板、单调的教学途径,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大打折扣,不仅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视频、微课程、动漫、声音、图像、PowerPoint等有机地用起来,根据教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及学习情况,择机选择一项,采用多种途径教学,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挖掘教材,引领价值观
毫无疑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切文章皆有情,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已成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既定目标。它们当中有些比较隐讳,比较抽象,甚有些只可意味不可言传,学生难以感悟。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转变这种状况。只要我们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因素,巧用多媒体技术,整合相关的资源,运用图片、动漫、视频、音乐等择机演绎,就能叩开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引领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引领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知识将是一盘“散沙”。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艺术,不可能是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通过现代多媒体活动,联系教材、联系实际,才能把农村学生像电子一样吸引到正常的核轨道上来,做有规则的运动,才能使学生在不自觉间受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熏陶,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有效评价,激励学生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和教师融为一体,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说明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学生参与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为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运用现代多媒体正确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焕发起新的要求、成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