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枯燥的,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产生兴趣、产生快乐,促使他能坚持不断地触摸语言,才能使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
小学语文版教材就十分有趣——页页有情有趣,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文化。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蕴涵着语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使我们不得不沉下心来,发挥教材优势,引导学生享受阅读过程,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一、快乐地读——读出语言的无尽魅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而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何为有效的朗读?杨再隋先生说得好:“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教师要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在“会读、爱读、乐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完全可以没有一丁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就让学生把“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读得有滋有味;完全可以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就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中丰富着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吸收、积累着生动的语言。这就是语言无尽的魅力!
二、快乐的体验——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共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 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新教材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体现儿童的情趣,更反映儿童的思想。我们要以文本为依托,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
1.让孩子们参与表演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图片、语言描绘、动画等创设表演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生开心快乐地进入文本,在表演中强化对语言的揣摩,对情感的体验;在对话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个性化语言。
如:《树叶》一文中,在孩子们读完课文后,我让他们戴上头饰,扮演大树如何把树叶当房子、扮演小蚂蚁如何把树叶当小船、扮演小鸟如何把树叶当风筝,边演边说,学生全身心地在教师创设的生动的表演情境中触摸语言。从表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仅理解了文中的词,而且在语言实践中学会了正确运用。此时,学生的表达已不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对话实现文本语言的实践与再创造。同时,学生还感受着秋天的美,落叶的美。
2.在问题情境中生成
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大胆合理想象中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在开放的心境中,学生互动对话,基于文本的个性化的语言自然流泻,情感与语言水乳交融。
如《丑小鸭》一文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我这样设计:
(1)能给“讥笑”换个词吗?小鸟会怎么讥笑丑小鸭?
(2)“猎狗追赶他”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插图,画上的猎狗会是什么样的 ?丑小鸭呢?
“讥笑”、“追赶”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苍白无味。但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仿佛来到野外,他们满怀同情用语言描绘着丑小鸭的遭遇:“小鸟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没有人愿意与你交朋友。’”“猎狗张牙舞爪,瞪大眼睛,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丑小鸭好害怕,缩着身子,拼命往草丛里钻。”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惊恐万分”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学生情动而辞发,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共生。
三、快乐地读与说——获取语言的积淀
语言表达的灵气,其实主要来源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语言的积淀。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这样写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语言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这些要求都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并从情感的层面上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工具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直觉思维,感性体验,吸收精妙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
1.活跃思维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中,我运用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充分地读,当学生明白了只有培育出最美的花,才能成为国王的继承人,明白了雄日虽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可种子就是不发芽时,教师疑惑而又急切地说:明天就是国王规定的日子,此时雄日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学生移情换位,思维异常活跃:
“明天,其他孩子一定都带着美丽的鲜花,只有我两手空空。”
“如果一夜间,我的花盆开满鲜花,那该多好啊!”
“我只能带着空花盆去见国王,我是不可能成为他的继承人了。”
“虽然我没种出美丽的鲜花,但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是诚实的。”
……
听,这就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这就是孩子们真切体验后的真情表白。谁又能不说在孩子个性化表達的同时,他们已将文中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
2.共享智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他们对语言的体验不同,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获得的文化、精神也就不同。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逐步学会对语言的倾听与反思,学会对语言的接纳与争辩,学会对语言的欣赏与评判,这不正是经历了智慧共享后的儿童语言的发展吗?
精心地设计、耐心地引导,让孩子们在开心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语言、学习着语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务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新课标语)
愿我们的语文学习更具有语文味,让学生亲历有情有趣的阅读实践,在快乐中享受祖国文化的熏陶!
小学语文版教材就十分有趣——页页有情有趣,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文化。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蕴涵着语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使我们不得不沉下心来,发挥教材优势,引导学生享受阅读过程,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一、快乐地读——读出语言的无尽魅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而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何为有效的朗读?杨再隋先生说得好:“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教师要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在“会读、爱读、乐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完全可以没有一丁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就让学生把“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读得有滋有味;完全可以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就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中丰富着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吸收、积累着生动的语言。这就是语言无尽的魅力!
二、快乐的体验——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共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 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新教材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体现儿童的情趣,更反映儿童的思想。我们要以文本为依托,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
1.让孩子们参与表演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图片、语言描绘、动画等创设表演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生开心快乐地进入文本,在表演中强化对语言的揣摩,对情感的体验;在对话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个性化语言。
如:《树叶》一文中,在孩子们读完课文后,我让他们戴上头饰,扮演大树如何把树叶当房子、扮演小蚂蚁如何把树叶当小船、扮演小鸟如何把树叶当风筝,边演边说,学生全身心地在教师创设的生动的表演情境中触摸语言。从表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仅理解了文中的词,而且在语言实践中学会了正确运用。此时,学生的表达已不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对话实现文本语言的实践与再创造。同时,学生还感受着秋天的美,落叶的美。
2.在问题情境中生成
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大胆合理想象中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在开放的心境中,学生互动对话,基于文本的个性化的语言自然流泻,情感与语言水乳交融。
如《丑小鸭》一文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我这样设计:
(1)能给“讥笑”换个词吗?小鸟会怎么讥笑丑小鸭?
(2)“猎狗追赶他”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插图,画上的猎狗会是什么样的 ?丑小鸭呢?
“讥笑”、“追赶”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苍白无味。但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仿佛来到野外,他们满怀同情用语言描绘着丑小鸭的遭遇:“小鸟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没有人愿意与你交朋友。’”“猎狗张牙舞爪,瞪大眼睛,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丑小鸭好害怕,缩着身子,拼命往草丛里钻。”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惊恐万分”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学生情动而辞发,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共生。
三、快乐地读与说——获取语言的积淀
语言表达的灵气,其实主要来源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语言的积淀。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这样写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语言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这些要求都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并从情感的层面上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工具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直觉思维,感性体验,吸收精妙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
1.活跃思维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中,我运用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充分地读,当学生明白了只有培育出最美的花,才能成为国王的继承人,明白了雄日虽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可种子就是不发芽时,教师疑惑而又急切地说:明天就是国王规定的日子,此时雄日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学生移情换位,思维异常活跃:
“明天,其他孩子一定都带着美丽的鲜花,只有我两手空空。”
“如果一夜间,我的花盆开满鲜花,那该多好啊!”
“我只能带着空花盆去见国王,我是不可能成为他的继承人了。”
“虽然我没种出美丽的鲜花,但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是诚实的。”
……
听,这就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这就是孩子们真切体验后的真情表白。谁又能不说在孩子个性化表達的同时,他们已将文中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
2.共享智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他们对语言的体验不同,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获得的文化、精神也就不同。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逐步学会对语言的倾听与反思,学会对语言的接纳与争辩,学会对语言的欣赏与评判,这不正是经历了智慧共享后的儿童语言的发展吗?
精心地设计、耐心地引导,让孩子们在开心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语言、学习着语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务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新课标语)
愿我们的语文学习更具有语文味,让学生亲历有情有趣的阅读实践,在快乐中享受祖国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