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美术教师更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捕捉学生心理,开展创造性美术教育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创作教学 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浪潮再一次袭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逐步更新,小学艺术教育有了显著进步,美术教学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而作画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仅可以让学生广泛运用各种工具材料把学到的美术技能技巧表现出来,还能在画面中反映学生的内心思想,从而促进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萌芽。
一、培养学生学会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其实很多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要丰富,只是不懂得如何取舍、综合表现而已。在辅导小学生绘画创作时,我们作为引导者应注意孩子的特性,适时鼓励和帮助,但切忌圈固其思维。作画大致可分为命题画创作和自由绘画创作。在面对命题画创作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照片或画记忆画收集素材。
二、激发兴趣,捕捉灵感
上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断、轻音乐、讲故事、请同学演小品、做游戏、跟同学交流或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动人的音乐、迷人的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娇娆的姿态、动听的故事均充满了神奇的变化,儿童非常喜欢新奇,就是因为他们的喜新厌旧,才处处体现出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老师便乘势捕捉他们的作画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三、指导观察,掌握方法
学生画一张创作画时,常在打稿时边画边擦,到后来就是一张白纸和一些粗细不均的印痕。这种常见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的绘画基础不牢固,观察方法不正确,作画胆子小,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为了打好学生的绘画基础,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对象要在不断比较中进行。训练观察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写生静物。在写生中,学生以几何形概括法描绘对象,即先构好图,安排好所描绘对象的大小位置,而后用长线条从整体入手,概括出各大部分的几何形状,再逐步描绘各个细部,描绘时要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即画左边比较右边,画上部比较下部,用手中的铅笔当尺子比划所绘对象的倾斜度、平衡度、高低长短的比例等,做到心中有数,不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学生在练习写生器皿静物时,我要求学生先把两三个器皿的大体形状用几何形概括出来,即哪个像三角形,哪个像圆形,哪个像梯形等,继而用短线条边画边修改器皿的形状。在画其中一器皿时,让学生比较另两个器皿,这个器皿的高度是另一个器皿高度的多少?宽度是多少?倾斜度是多少……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了,画出的形象整体感强,比例较准确,为创作想象人物动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会学生巧取舍,用心勾画完善图稿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并能展开想象,接下来就是画面构图,这一阶段很关键。尽管小学生绘画作品的构图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花心思布置画面,设计出“巧”的构图与随随便便画的画面效果大不一样。正如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了事。正确的应该想想不同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既实用又好看。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想,把画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主体部分),哪些地方画衬托的东西(画面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平时我碰到两种较普遍的现象:其一,一些学生认为画得越多越好,整个画面画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地方。其二,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画得既合适又好看的时候,才算是一幅完整的面。画构图不要一下子画好,需要引导学生反复修改,在画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有意思的东西,去掉多余的或可有可無的东西,直到满意为止。
五、鼓励学生大胆用笔,放手着色
图稿完善后,接着是完成作品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阶段。因为画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阶段,如果用笔、用色不当,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效果,出不了好作品。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首先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因“画”制宜,即根据绘画创作内容,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有的内容宜用油画棒,有的内容则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这种“适宜”只是从画面效果考虑而已,如画有关雨天题材的画,选用水彩或国画的画法,容易表达出水迹淋漓的感觉。二是因人制宜,即根据学生喜欢及掌握画法程度考虑,有的学生喜欢画水彩、油画棒,有的喜欢画国画,还有的喜欢制作剪贴画。小学生绘画创作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并要细心地“导”。作画时鼓励学生大胆用笔,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出不了好的效果,如果反复涂抹又会损坏画面效果。所以,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细心“收拾”。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作画水平。
完成一件好作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色问题,用色时要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如画面上鲜花盛放,到处充满嫩绿的景象,那表达的当然是春天的气息。而表达寒冬自然需要冷色调,如紫、蓝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并注意到色彩可互相衬托对比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大胆处理好色彩的关系时还要进行“收拾”整理、完善画面。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创作教学 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浪潮再一次袭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逐步更新,小学艺术教育有了显著进步,美术教学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而作画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仅可以让学生广泛运用各种工具材料把学到的美术技能技巧表现出来,还能在画面中反映学生的内心思想,从而促进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萌芽。
一、培养学生学会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其实很多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要丰富,只是不懂得如何取舍、综合表现而已。在辅导小学生绘画创作时,我们作为引导者应注意孩子的特性,适时鼓励和帮助,但切忌圈固其思维。作画大致可分为命题画创作和自由绘画创作。在面对命题画创作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照片或画记忆画收集素材。
二、激发兴趣,捕捉灵感
上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断、轻音乐、讲故事、请同学演小品、做游戏、跟同学交流或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动人的音乐、迷人的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娇娆的姿态、动听的故事均充满了神奇的变化,儿童非常喜欢新奇,就是因为他们的喜新厌旧,才处处体现出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老师便乘势捕捉他们的作画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三、指导观察,掌握方法
学生画一张创作画时,常在打稿时边画边擦,到后来就是一张白纸和一些粗细不均的印痕。这种常见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的绘画基础不牢固,观察方法不正确,作画胆子小,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为了打好学生的绘画基础,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对象要在不断比较中进行。训练观察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写生静物。在写生中,学生以几何形概括法描绘对象,即先构好图,安排好所描绘对象的大小位置,而后用长线条从整体入手,概括出各大部分的几何形状,再逐步描绘各个细部,描绘时要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即画左边比较右边,画上部比较下部,用手中的铅笔当尺子比划所绘对象的倾斜度、平衡度、高低长短的比例等,做到心中有数,不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学生在练习写生器皿静物时,我要求学生先把两三个器皿的大体形状用几何形概括出来,即哪个像三角形,哪个像圆形,哪个像梯形等,继而用短线条边画边修改器皿的形状。在画其中一器皿时,让学生比较另两个器皿,这个器皿的高度是另一个器皿高度的多少?宽度是多少?倾斜度是多少……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了,画出的形象整体感强,比例较准确,为创作想象人物动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会学生巧取舍,用心勾画完善图稿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并能展开想象,接下来就是画面构图,这一阶段很关键。尽管小学生绘画作品的构图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花心思布置画面,设计出“巧”的构图与随随便便画的画面效果大不一样。正如有人这样比喻,布置构图就像布置房间一样,一个房间总不能把家具塞满就了事。正确的应该想想不同家具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既实用又好看。所以,下笔前让学生想想,把画的内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要的东西(主体部分),哪些地方画衬托的东西(画面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平时我碰到两种较普遍的现象:其一,一些学生认为画得越多越好,整个画面画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地方。其二,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画得既合适又好看的时候,才算是一幅完整的面。画构图不要一下子画好,需要引导学生反复修改,在画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有意思的东西,去掉多余的或可有可無的东西,直到满意为止。
五、鼓励学生大胆用笔,放手着色
图稿完善后,接着是完成作品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阶段。因为画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阶段,如果用笔、用色不当,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效果,出不了好作品。在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首先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因“画”制宜,即根据绘画创作内容,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有的内容宜用油画棒,有的内容则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纸版画制作等。这种“适宜”只是从画面效果考虑而已,如画有关雨天题材的画,选用水彩或国画的画法,容易表达出水迹淋漓的感觉。二是因人制宜,即根据学生喜欢及掌握画法程度考虑,有的学生喜欢画水彩、油画棒,有的喜欢画国画,还有的喜欢制作剪贴画。小学生绘画创作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并要细心地“导”。作画时鼓励学生大胆用笔,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出不了好的效果,如果反复涂抹又会损坏画面效果。所以,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细心“收拾”。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作画水平。
完成一件好作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色问题,用色时要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如画面上鲜花盛放,到处充满嫩绿的景象,那表达的当然是春天的气息。而表达寒冬自然需要冷色调,如紫、蓝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并注意到色彩可互相衬托对比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大胆处理好色彩的关系时还要进行“收拾”整理、完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