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把握好这一环节,这是需要每个语文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文本阅读的独特性出发,从多个角度阐述课堂文本阅读的方法与步骤,探讨教师如何在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文本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有所学,学以致用。并且教师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整体的素质发展,指导学生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课堂文本阅读教学 学生主体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培养具有高科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学生呢?我认为主要阵地在课堂上的文本阅读。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课堂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深,或游离于文本之上,架空文本;或漠视文本阅读,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环节花样百出,只求新奇,不求实效。课堂文本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走进了文本教学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和对文本的再创造能力。
文本阅读是相对于读者而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史”。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它既是连接文本和读者的中介,又是整个阅读理解过程的凭借。任何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在强调文本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应更好地发挥阅读过程中师生互动作用和作为阅读文本的“例子”作用,进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
从文化学角度看,阅读就是一种修养。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文本的阅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需要文本的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出现了电子文化、网络文化,但是几乎任何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课本文化的影响,都离不开阅读。正如余秋雨先生这样评论书籍的功能:“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文本阅读要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文本)的实际;二是学生实际。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历、理智、情感等,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都不同。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和真实水平,引导学生大胆地富有联想地阅读。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区别,放飞想象的翅膀,达成阅读教学的内在和谐。
文本阅读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文本教学时应该如何做呢?
一、文本阅读具有整体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如果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那么就会从根本上违背文本特质及其阅读规律,无法实现文本教学的超越。比如《我与地坛》节选中如果不从整体看,就看不出“地坛”和“母亲”的关系:“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启示,所以,地坛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整体上把握后,可以看出“母亲”和“地坛”的内在联系。
二、文本阅读具有感性性
对文本的认识是一个长期感知和积累的过程。这一个特点就决定了在课堂上要关注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想象,要读者全身心去感受,在二者互动和碰撞中,展现作品的意义。只有把握这一特点,才能从文本深处发掘其思想感情。比如《十八岁和其他》中“两代人的矛盾”部分,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自己和父亲之间是否有过矛盾和冲突,自己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现在再想想父亲的良苦用心。这样谈论之后,我明显能感觉到有的学生眼睛湿润了。学生对于文章作者扬子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应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的建议有了更好的理解。
三、文本阅读具有人文性
文学的熏陶感染是青少年精神的食粮,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即人学,人文之学,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操。例如中国的古典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散文,等等,它们才能培养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四、文本阅读具有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孔乙己结局到底怎样呢?死了没有?怎么死的呢?这些文本的“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去阐释。文本的阅读,就是要驱谴学生的生命原动力去发现,去填补。
五、文本阅读具有生活性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我们的文本阅读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观照生活,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只有把文本的教学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才能真正打动学生。一旦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相印证,那么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独特体验创造出崭新的形象,显示自己对文本生活的独到见解;反过来,学生又可以用文本中的经验,来领悟生活中的意蕴,形成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看法、观念,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例如《祝福》,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封建专制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她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世态炎凉,从而认识到封建制度对于劳动妇女的深层毒害和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漠视就和冷酷。教师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实现两种生活的对流,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
因此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应该让阅读成为学生这一主体的生命需要。一些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得津津有味,一到课堂上却提不起兴趣。阅读应该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为兴趣而读。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解读文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情感,注入自己的思想,以独特的生命体验解读出鲜明的个性超越。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阅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只有这样,课堂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课堂文本阅读教学 学生主体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培养具有高科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学生呢?我认为主要阵地在课堂上的文本阅读。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课堂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深,或游离于文本之上,架空文本;或漠视文本阅读,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环节花样百出,只求新奇,不求实效。课堂文本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走进了文本教学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和对文本的再创造能力。
文本阅读是相对于读者而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史”。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它既是连接文本和读者的中介,又是整个阅读理解过程的凭借。任何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在强调文本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应更好地发挥阅读过程中师生互动作用和作为阅读文本的“例子”作用,进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
从文化学角度看,阅读就是一种修养。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文本的阅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需要文本的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出现了电子文化、网络文化,但是几乎任何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课本文化的影响,都离不开阅读。正如余秋雨先生这样评论书籍的功能:“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文本阅读要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文本)的实际;二是学生实际。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历、理智、情感等,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都不同。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和真实水平,引导学生大胆地富有联想地阅读。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区别,放飞想象的翅膀,达成阅读教学的内在和谐。
文本阅读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文本教学时应该如何做呢?
一、文本阅读具有整体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如果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那么就会从根本上违背文本特质及其阅读规律,无法实现文本教学的超越。比如《我与地坛》节选中如果不从整体看,就看不出“地坛”和“母亲”的关系:“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启示,所以,地坛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整体上把握后,可以看出“母亲”和“地坛”的内在联系。
二、文本阅读具有感性性
对文本的认识是一个长期感知和积累的过程。这一个特点就决定了在课堂上要关注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想象,要读者全身心去感受,在二者互动和碰撞中,展现作品的意义。只有把握这一特点,才能从文本深处发掘其思想感情。比如《十八岁和其他》中“两代人的矛盾”部分,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自己和父亲之间是否有过矛盾和冲突,自己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现在再想想父亲的良苦用心。这样谈论之后,我明显能感觉到有的学生眼睛湿润了。学生对于文章作者扬子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应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的建议有了更好的理解。
三、文本阅读具有人文性
文学的熏陶感染是青少年精神的食粮,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即人学,人文之学,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操。例如中国的古典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散文,等等,它们才能培养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四、文本阅读具有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孔乙己结局到底怎样呢?死了没有?怎么死的呢?这些文本的“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去阐释。文本的阅读,就是要驱谴学生的生命原动力去发现,去填补。
五、文本阅读具有生活性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我们的文本阅读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并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观照生活,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只有把文本的教学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才能真正打动学生。一旦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相印证,那么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独特体验创造出崭新的形象,显示自己对文本生活的独到见解;反过来,学生又可以用文本中的经验,来领悟生活中的意蕴,形成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看法、观念,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例如《祝福》,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封建专制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她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世态炎凉,从而认识到封建制度对于劳动妇女的深层毒害和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漠视就和冷酷。教师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实现两种生活的对流,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
因此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应该让阅读成为学生这一主体的生命需要。一些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得津津有味,一到课堂上却提不起兴趣。阅读应该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为兴趣而读。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解读文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情感,注入自己的思想,以独特的生命体验解读出鲜明的个性超越。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阅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只有这样,课堂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