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3》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儿歌:绿蜡笔,画竹子,蓝蜡笔,画河川,青蜡笔,画石头,黑蜡笔,画小燕。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
在教学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真彩”油画棒,找出绿、蓝、青、黑四种颜色。谁知油画棒中没有青色的,短暂调整后,教师演示色彩众多的PPT,然后进入说话练习。
……青蜡笔,画____,画____。____蜡笔,画____,画____……
生1:青蜡笔,画青石。
生2:青蜡笔,画青山。
生3:青蜡笔,画青草。
……
首先,这是有争议的一段教材。“红蜡笔”、“黑蜡笔”的确也可以画石头,甚至有教师、学者抨击“青蜡笔,画石头”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其次,这段教学的确映射了我们实际教学中一些常见性问题,引发笔者的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要严谨求实,丰富内涵
我们常说语文课“好上难上好”。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足以为生师,教学语言又是母语,熟能生巧,也就出现了很多教学环节上的随意性。实际上,语文教师首先要过“语言”和“文化”关。虽不说无所不知、博古通今,但对常识性问题还是要了然于胸的。专业知识要精,业余知识要广,方能胜任。上则案例中的教师在备课时,潜意识里以为自己知道“青”是什么颜色。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没有刨根问底,如“青”的来源、“青”的不同用法。此处的“青”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青”,是介于绿和蓝之间的一种颜色。“青山”、“青草”的“青”实际上还是指绿色,有别于“青石”的“青”。如果课前了解一下学生的准备用具,就不会出现让学生“找颜色”的无效环节;对“青”深入探究个清楚,也就不会对“青蜡笔,画青山,画青草”的模糊认可了。
二、教学要溯本追源,明确编者意图
汉《神异经
教师出示儿歌:绿蜡笔,画竹子,蓝蜡笔,画河川,青蜡笔,画石头,黑蜡笔,画小燕。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
在教学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真彩”油画棒,找出绿、蓝、青、黑四种颜色。谁知油画棒中没有青色的,短暂调整后,教师演示色彩众多的PPT,然后进入说话练习。
……青蜡笔,画____,画____。____蜡笔,画____,画____……
生1:青蜡笔,画青石。
生2:青蜡笔,画青山。
生3:青蜡笔,画青草。
……
首先,这是有争议的一段教材。“红蜡笔”、“黑蜡笔”的确也可以画石头,甚至有教师、学者抨击“青蜡笔,画石头”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其次,这段教学的确映射了我们实际教学中一些常见性问题,引发笔者的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要严谨求实,丰富内涵
我们常说语文课“好上难上好”。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足以为生师,教学语言又是母语,熟能生巧,也就出现了很多教学环节上的随意性。实际上,语文教师首先要过“语言”和“文化”关。虽不说无所不知、博古通今,但对常识性问题还是要了然于胸的。专业知识要精,业余知识要广,方能胜任。上则案例中的教师在备课时,潜意识里以为自己知道“青”是什么颜色。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没有刨根问底,如“青”的来源、“青”的不同用法。此处的“青”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青”,是介于绿和蓝之间的一种颜色。“青山”、“青草”的“青”实际上还是指绿色,有别于“青石”的“青”。如果课前了解一下学生的准备用具,就不会出现让学生“找颜色”的无效环节;对“青”深入探究个清楚,也就不会对“青蜡笔,画青山,画青草”的模糊认可了。
二、教学要溯本追源,明确编者意图
汉《神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