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重现】
《落花生》教学
第一课时
一、趣谈名字,导入新课
师:我姓孙,“孙悟空”的“孙”。(板书:孙)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
(生上黑板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安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是因为我爸爸是音乐爱好者,他希望我也喜欢音乐,所以给我取名叫安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
(师生继续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的姓名中都饱含着长辈们对你们的希望。如果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意思,今天孙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亲,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生:(齐)好。
(师将黑板上的名字擦去)
师:现在孙老师在黑板上也写上一个名字,你从这个名字中能想到什么?(板书:落华生)
生:(齐)落华生。
师:再读一遍。
生:(齐)落华生。
师:你看到这个名字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落华生”这个名字很像“落花生”,也许这个人想学习花生那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师:这是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取“落华生”这个名字,他一定和落花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师:好,“不解之缘”用得好。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落华生自然地想到落花生!(将“华”改为“花”)是呀,他为什么起名叫“落华生”?他的真名叫什么呢?你知道吗?
生:他的真名叫许地山。
師:(板书:许地山)是的,“落华生”只是他给自己取的名字。那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呢?
(生沉默)
二、初读评议,有的放矢
师:今天我们学习许地山写的这篇文章《落花生》。学完之后,刚才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答了。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这篇文章。
(生自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差不多都读完了一遍。要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这篇课文读好。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第1、2自然段,谁愿意读?
(一生读)
师:告诉孙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徐子慧。
师:徐子慧,我要表扬她。第一,她非常勇敢。第二,她口齿特别清楚,声音很响亮,读得非常流畅,真不简单!下面同学们要向她学习!你们对她刚才读的部分,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呢?
生:我觉得徐子慧同学的语速稍快了些。
师:哦!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发现她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大准?
生:徐子慧同学将“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位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同学们,这个字是很容易搞错的,读什么?
生:(齐)后园。
师:(板书:院)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区别吗?
(生沉默)
师:这个“园”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花园、公园。
生:游园。
师:还可以组成“菜园”。那么这个“院”可以组成什么?
生:庭院、医院。
师:还可以组成大学的——
生:(齐)学院。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纳闷,我们平时写的都是“后院”,这里为什么写成“后园”呢?
生:也许是后园的花草比较多。
师:你真会想!
生:因为刚才听别人组词“公园”,所以我想后园可能是比较大的。
师:你看书上写的,大到什么程度?
生:(齐)半亩空地。
师:是个很大的地方,文中说,园子里可以种什么?
生:(齐)花生。
师:可以种花生,像一个菜园子,是不是?
生:(齐)是的。
师:好的,那么谁愿意接下去读第3~9自然段?
(生读)
师:嗯,刚才朗读的这位同学,孙老师很佩服你,你的心理素质很好,在这么大的场合里,这么多人前,读得那么沉着,不慌不忙,真好!你们对他的朗读评价评价。
生:我觉得潘歆读书时声音很响亮,但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有点拖调。
师:好的,总体来说是不错的,能够读成这样,孙老师很高兴。接下去谁愿意读?
(生读)
师:孙老师想问你,刚才你读的“夜深”后来又改成“深夜”,你是怎么知道错的?
生:看见的。
师:说明刚开始读的时候,稍有点紧张,是不是?
(生点点头)
师: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读准确,要像刚才潘歆同学学习,不要慌。
师:刚才,我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了一下,孙老师很佩服你们,课文只读了一遍,就能读到这种程度,真不简单!请把书放下。
(生放下书)
三、放手质疑,渗透学法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了一遍,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孙老师就想到了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生皱眉)
师:不理解吧?我给你们解释一下:学习最可贵是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一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一定有大进步,下面我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
(生边读边标记号。师巡视。) 师:好多同学都发现问题了,发现一个问题就有一个进步,发现五个问题就有五个进步。有的同学会说:“我一个问题也没有。”那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你确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全懂了,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全都由你来解答,好不好?
(生点头同意)
师:有问题的举手!
生1:我不知道“爱慕”是什么
意思。
生2:因为喜欢而愿意接近。
师:(板书:爱慕)“慕”下面是个“小”字吗?
生:(齐)不是。
师:跟老师读:爱慕。
生:(齐)爱慕。
师:(对生2)刚才你讲的基本有道理,但孙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有一些词语,只要把它的每个字理解了,整个词就理解了。
师:“爱”是什么意思?
生:(齐)喜爱。
师:“慕”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羡慕。
师:那么连起来“爱慕”是什么意思?
生:(齐)喜爱、羡慕。
师:(在“爱慕”后板书:之心)“爱慕之心”?
生:喜爱、羡慕的心情。
师:(对生1)你听懂了吗?你有进步了吗?
生1:有。
师:在词语理解上有进步吧!还有问题吗?
生3:我的问题是第3自然段:“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
师:现在大问题来了,有了不得的进步了。我把这句话展示出来,一起来读一读。(出示。生齐读。)
师:就这句话,起码要提三个问题。你把第一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3:为什么父亲来了是很难得的?
师:对呀,父亲跟孩子在一起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很难得?第二个问题呢?
生4:为什么天色不好,父亲还要来呢?
师:了不起,了不起!第三个问题呢?
生5:晚上有什么天色好不好的?
师:你们说晚上天色有没有好和坏之分?
生:(齐)有。
师:月明星稀,那样的天色好不好?
生:(齐)好。
师:灰蒙蒙、阴沉沉的,一个星星都看不到,这样的天色好不好?
生:(齐)不好。
师:这是什么天?没——
生:(齐)没有月亮的天。
师:没有月亮的天,灰蒙蒙的,阴沉沉的,天色不好。
生6:为什么父亲偏偏在这次收获节来?
师:有四个了,还有吗?
生7: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师:你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把“实在”去掉,試试看,意思一样吗?
生:(齐)一样。
师:大家就抓住这个词来体味。
生8:一家人总是在一起的,那么父亲怎么会分开来住?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很自然,你们猜猜看!
生:他父亲可能在单位。
生:他父亲也有可能是搞抗日工作的。
师:还有可能父亲的工作单位离家很远,是不是?
生:(齐)是。
师:刚才就一个句子提出了六七个问题,这是什么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对一个句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把你们的问题再重复一下。(重复问题)
师:孙老师再提一个问题:父亲来和我们过收获节,就是来吃花生的吗?
生:(齐)不是。
师: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考,抓住一点不放,多追问几个问题。我们把刚才这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准确,听老师读一下。(示范读)
师:自己读读,试试看!
(生读)
师:小问题有小进步,大问题刚才我们思考了,你们感到有进步吗?
生:(齐)有!
师:读书的时候就要抓住一点不断地从多方面提问题,你思考问题必须深入,还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9:什么叫落花生?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目?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
值,书上有没有答案?齐读预习提示的一段话。(出示预习提示。生齐读。)
师:为什么叫它落花生?
生:我想应该是因为它的花落到地上,才会结果实,如果花不落就不会结果实。
师:你说说花生结果的过程。
生:开花,花落,花钻进土里,再在土底下结果。
师:是不是这样?
(生笑)
师:再读,是这样吗?
生:花生的花开花受精后,子房里开始迅速生长,首先是向上长的,然后向下弯曲,直到结出果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回家查字典的。
师:真会学习!他发现问题后就查资料,发现与书上不一样了。孙老师把这幅图显示出来。(出示花生生长、结果的图片,师边在图上示意边讲解花生结果的过程。)
师:你听了,有什么启示吗?
生:书上说的不一定全对。
师:孙老师讲的话全对吗?
生:(齐)不一定。
师:你们以后不要总相信我,好不好?
(生笑)
师:你讲得对,我听你的,书上也听你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0:第10自然段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这说明什么?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孙老师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你要相信自己,你一相信自己,说出来的话就理直气壮。你的声音那么小,像蚊子一样,你不相信自己,是不是?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你再把你的问题说一遍! (生重复)
师: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读。(出示。生齐读。)
师: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师:它们什么颜色?
生:(齐)鲜红嫩绿。
师:你仿佛听到苹果、桃子在讲些什么?
生:你们看,我多漂亮!
生:你们吃我一定很香。
师:它们在向人们干什么?
生:炫耀自己。
师:(板书:炫耀)看落花生是什么样。
生:而落花生却是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你觉得落花生怎么样?
生:它不会炫耀自己,它只是默默奉献。
师:你喜欢谁?
生:(齐)落花生。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一生读)
师:老师再读一次,你们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示范读)你们点评点评!
生:孙老师感情很深,那位同学读得平淡些。
师:孙老师就这个水平吗?感情深吗?我不要听笼统的,你说我好在哪儿?
生:孙老师读得意味深长。
生:孙老师把有些词重读了,将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的特点读出来了,形成了鲜明对比。
师:哪些词重读了?(再示范)
生:“高高地”重读了。
生:重读的是“很多”和“一样”。
师: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会引起别人注意。有时故意停顿一下,也会引起别人注意。(再示范)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好好体会它。我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生自读)
师:你们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推荐。一生读。)
师:好的,掌声!
(生鼓掌)
师:这一堂课不能把你们的水平都教成他那样,但是如果你们平时读书时都去这样仔细琢磨,能够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你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提高了,你就可以做播音员,做演员了!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语言,层层剥茧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孙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喜歡你们什么呢?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你看刚才有多少同学举手;二、会提问题;三、喜欢你们有自己的思想。这都是很好的品质,看来孙老师要向你们好好学习。刚才我们看了父亲的一段话,在父亲把落花生与苹果、石榴、桃子的对比当中,你们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
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师:那么父亲仅仅是讲落花生吗?他们就是来吃吃落花生,来讲讲落花生的吗?
生:不是。
师:打开书,看看父亲接下去是怎么说的,从落花生又讲到了
什么?
师:(范读)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我”听懂父亲的话了吗?
生:懂了。
生:(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父亲从落花生讲到做人的道理,“我”懂了父亲的话,所以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的话同学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体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体面”是外表好看的意思。
师:“体面”就是外表的意思,那么“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讲究外表。
生:做表面文章。
师:“讲体面”通俗地说就是讲外表,那么我们要不要讲外表?(板书:讲)
生:要。
师:要讲外表。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就要求仪表要整洁。
师:(在“讲”前板书“只”)只讲体面,什么意思?
生:只讲究外表,不讲究别的。
师: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有没有见过只讲体面不讲别的的人?
生:没有。
师:我们见到的都是既讲体面,又讲行为的人。那么“我”是怎么说的?
生:(齐)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生:既讲外表,又要有真才实学的人。
师:“既……又……”用得好。
生:既讲体面,又要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生:不但要讲外表,而且要有贡献的人。
师:再读“我”的话。
(生再读)
师:(引读)“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读错了吗?
生: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
师:用“记在我的心上”不好吗?为什么?
生:“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心里。
生: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
师:(赞赏地)“永久的”,说得真好!把最后一段读一读。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
(生齐读)
师:再读,想一想,怎样体现“深”? (师范读,生再读,师评点。)
师:语速要慢点,注意停顿,才能有味。你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话陪伴“我”走过一生的呢?
生:我是从“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看出来的。
生:许地山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这说明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上了。
师:(板书“华”)把名字都改了,说明印得很深。
二、课堂辩论,漫溯深处
师:同学们,下面孙老师做一个栏目《实话实说》。怎么做呢?首先要说真话,说实话,你说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是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生讨论)
师:现在我来了解一下,想做苹果、石榴的举手。(生举手)我们欢迎他们上台。下面我们进行正方与反方的辩论。落花生为正方,苹果、石榴为反方。下面四人随意组合,讨论的时候既要热烈也
要注意纪律。上面的同学发言,下面的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驳倒
对方。
师:分三轮,第一轮:讲各自的好处。正方先发言。
生1:落花生的好处是默默无闻,不求虚名。
生2:落花生不求名利,使别人快乐。
生3:落花生像雷锋一样,默默地奉献。
生4: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师:反方发言。
生1:我们苹果颜色好看,还
能吃。
生2:我们有许多营养、水分。
生3:我们有药用价值。
生4:我们可美容,吃后回味
无穷。
师:现在进入第二轮,讲对方缺点。反方发言。
生1:中国产的水果可出口,可没有听说过花生出口。
生2:苹果洗洗就可以吃了。
生3:苹果可连皮一起吃,而花生却不行。
生4:花生与黄瓜一起吃,可能会中毒。
师:正方发言。
生1:水果上有农药。
生2:爬树摘苹果,不小心的话会掉下来的。
生3:有的苹果中有虫子。
师:现在进入第三轮。(现场指导。对反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做苹果这样的人?我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不做这样的人呢?我在社会上会怎样?为什么?只有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怎么样?对正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
的人?)给1分钟时间,四人小组
讨论。
(生讨论)
师:好,现在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刚才同学发言时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现在老师要求大家要讲一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反方发言。
生1: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稍微精明一点,如果全部都像落花生一樣老实的话,迟早要被人骗的。
生2:在当代社会过于诚恳地去帮助人,会被人当作骗子误解的,如果稍微精明一点,在处理事情时会想得更周到一些。
生3: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的话,就不会被人发现,永远成不了才。
师:正方发言。
生1:如果社会上都是你们这种精明的人,而且只讲体面,没有真才实学,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
生2:当代社会上要凭实力,像你们只想炫耀自己,肯定不能为社会服务。
生3:做人应该做一半苹果人,做一半花生人,既不会被淘汰,也不会那么精明市侩。
师:(赞赏地)通过辩论,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得到提高,还是有可能的。
生:在座的听课的老师,你们到底想做苹果人还是花生人?
(学生与听课教师对话)
师:照理说讨论到现在,孙老师应该给大家一个答复。但今天,孙老师不给大家答复。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问问你的父母亲,希望大家搞一次社会调查,各行各业选一个代表去问一问。也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到中学、大学,以至一生中去思考,相信你们最后会给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细品慢赏】
情有“读”钟
——品析孙双金《落花生》
教学朗读指导
文|张红霞 陈秀萍
一、读中会倾听,书香才致远
对于倾听,2011年版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课堂上,孙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品质。这种培养基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生成性的。孙老师凭着他的一双“火眼金睛”和对语文课堂的超强调控能力,利用学生在课堂朗读环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顺应生成的问题展开教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倾听的品质。无论是从徐子慧同学读第1、2自然段时,对“园”和“院”字音上细微差别的发现,还是对学生在读第11~15自然段时,“刚才你读的‘深夜’后来又改成‘夜深’,你是怎么知道错的?”的追问,都集中体现了孙老师在课堂朗读环节中对学生倾听品质无处不在的培养。
其二,是预设性的。在课堂的结束部分,孙老师引读:“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在这里,孙老师在“印”和“记”之间做了预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品质;另一方面,从“记”和“印”的比较中,学生能明白父亲的话“永久地” “印得很深的”陪伴“我”走过一生,从而为感情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范读来助阵,课堂添魅力
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范读调动丰富的语言艺术,将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深邃内涵以及丰富的感情再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中,学生们都喜欢落花生,可是又无法通过朗读把这种喜爱崇敬之情读出来,于是,孙老师选择了范读。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孙老师的朗读做出了具体的点评。孙老师还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会引起别人注意……有了这样的范读、点拨,学生们的再次朗读便获得了满堂彩。 孙老师在学生朗读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利用自己绘声绘色的范读,给纸上的文字注入了生命力,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朗读,为作品增色。学生在孙老师用范读营造的这种氛围中接受着
艺术的熏陶,朗读水平怎会不提
高呢?
三、练读有层次,水到渠方成
孙老师在引导学生领会《落花生》一课的中心思想时,进行了三次引领读:
第一遍:听懂。孙老师先范读了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并随后设问:“我”听懂父亲的
话了吗?学生说听懂了,顺势读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沒有好处的人。”
第二遍:理解。孙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理解“我”的话。从“体面”,到“讲体面”,再到“只讲体面”,条分缕析,层层深入。继而话锋一转:那么“我”是怎么说的?生再次齐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次是带着理解来读。
第三遍:领悟。孙老师开始跳出课文谈做人: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迅速完成着从“我”(作者)到“我”(自我)的角色转换,于是,从内心深处读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孙老师正是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阅读教学分层推进,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最终由对课文的浅层理解进入深层
领悟。
四、朗读有评价,点石能成金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比如课堂中孙老师给徐子慧同学和潘歆同学的朗读评价,就充满智慧,充满激励,充满尊重,让学生树立了自信。
当然,孙老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绝不回避的:“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严师出高徒。诚如孙老师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所说:“如果你们平时读书时都去这样仔细琢磨,能够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你们的朗读水平就提高了,你就可以做播音员,做演员了!”看,孙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既有激励性也有指导性,从而使评价真正有效。
创新,尽在起承转合间
——重温孙双金《落花生》教学
文|宋玲华
一、起之创新:“指”名“道”姓,导入亲和自然,契合课题
课始,孙老师和同学们聊天谈话,从认识自己的“孙”姓开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名字的由来,进而说到“落华生”这个特殊的名字,揭示课题,自然导入新课。
语文是人文内涵特别丰富的学科,尤其是这样一篇略带“说教”意味的课文,在进行真正的教学前,让学生首先对文章产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再精心的教学设计都要以学生的阅读欲望为前提。孙老师以学生视角研读课文,以每个孩子自视独一无二的名字为切入口,通过聊天的形式,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相较于常见的导入形式,孙老师的导入既充满趣味,亲和自然,又紧扣课题,不离其宗,是凸显智慧和创新的课堂导入!
二、承之创新:一“咏”三“叹”,初读步步深入,紧扣目标
阅读教学重在读,尤其是第一课时,学生得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明白,教师才能进行更深层的阅读指导。“读书”,正是孙老师的课堂着力“咏叹”的对象。接第一环节引发学生对“落华生”这一名字的好奇,孙老师乘势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来继续对名字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满足自己的“好奇”,真是高招!一“叹”于此。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孙老师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告诉学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是在继续探究“落华生”这一名字的读书之旅中,孙老师紧跟着便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指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思的方式来自己答疑解惑。教给学生用读书来解决疑难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是实在!此为二“叹”。
为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带着思考来读书,都能在阅读的同时获得思维的锻炼,孙老师继而三“叹”:“有的同学会说:‘我一个问题也没有。’那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你确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全懂了,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全都由你来解答,好不好?”这一问看似随意,其实是孙老师对学生阅读指导的精心预设。这一问有意识地提前斩断了部分学生课堂读书时习惯文字入眼不入脑的惰性苗头,更是做到了与前面 “质疑问难”环节的呼应衔接。用精心的预设来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内在动力,让读书思考成为学生课堂里的自我需求,真是独具匠心!
围绕教学目标,孙老师一“咏”三“叹”,在指导学生深入读书过程中方式多样而有层次,在反复“咏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转之创新:“柳”暗“花”明,引导更进一步,激发思维
孙老师教学的创新之功更体现在他对学生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的直接指导和点拨上。初读之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是我们课堂中常见的环节,但也因为是惯用,所以也往往使自己的教学如遇暗“柳”般止于“质疑问难”环节,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设计。同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孙老师却不只是走走寻常路,而是在走完寻常路后更进一步,更上层楼,带着学生感受“花”明,体验读书思考的新收获。请看——
师:刚才就一个句子提出了六七个问题,这是什么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对一个句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
师: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考,抓住一点不放,多追问几个问题。 以上片段中,孙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小结,在教学环节看似完结处继续深入。这一过程恰如“柳”暗后的“花”明,引领学生的读与思进入另一个明亮豁然的天地。这一设计既是对学生“质疑”环节的肯定,更有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的自然渗透,看似无痕,实则刻意。在这一环节中,孙老师对学生向往的“创新能力”的诠释,本身就极具个性和创新!对于这一课,所谓“创新”,孙老师告诉学生就是“对一个句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诠释引领学生拓展了自己思维的广度;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所谓“创新”,孙老师告诉学生就是“抓住一點不放,多追问几个问题”,这样的诠释更是引领学生延展了自己思维的深度。
学生任何的学习、任何的发展都要以良好的思维品质来保障。孙老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等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无论是对于教学实际操作中教师向来重视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普遍教学现象而言,还是对于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打开了教与学的另一扇窗!
四、合之创新:余“音”绕“梁”,总结点燃希望,回归初心
教学时,引导学生读好书是重点也往往是难点,尤其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来说,我们经常不自觉地重讲轻读,或即使关注到了朗读,学生的读书水平也往往是在原地踏步。而在孙老师的课堂中,“读书”不仅始终一以贯之,而且步步深入,学生的读书能力以及对于读书的兴趣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请看以下环节——
师:今天我们学习许地山写的这篇文章《落花生》。学完之后,刚才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答了,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这篇文章。(以读开始新课的教学)
……
师:这一堂课不能把你们的水平都教成他那样,但是如果你们平时读书时都去这样仔细琢磨,能够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你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提高了,你就可以做播音员,做演员了!(又以读来结束第一课时)
从课始的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到最后的学生朗读水平的普遍提升,孙老师整堂课的设计既前后呼应,又突出重点;既对学生的读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点燃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希望,使学生在心里生发了对朗读的更高愿景,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真平等,真对话,真语文
——观孙双金《落花生》一课有感
文|樊玉绘
近日,重学了孙双金老师上的《落花生》一课,感慨良多。孙老师的课堂尊重差异,鼓励表达,碰撞智慧,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平等、有效对话。
一、走到学生中间去,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
孙老师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想者和实践者,他始终坚持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我们的课到底是上给谁听的?走到学生中间去,你就会找到答案。”这是他常说的话。在他的课堂上,或弯腰与学生对视,或抚摸学生的小脑袋,抑或在小组讨论时加入其中,这些无声的身体语言都是他平等对话思想的体现。
除了身体语言的近距离,对话过程中语言交流的零距离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孙老师的课堂都是用商量、鼓励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平等的氛围,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课中,时刻都有“不要慌,好不好”“你有什么想法”“大胆说,没关系,说错了表扬!”这样的对话有效推进着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放手让学生质疑,夯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跟我走”一直是语文课堂中的弊病,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控制”学生。然而,在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发现后,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对话才是高质量的对话。《落花生》课堂上,初读课文时,孙老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自主朗读,他提示学生,“读书要仔仔细细,字字入目”。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夯实了对话的基础。
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质疑问难无疑是有效途径。疑问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学生中来。学贵有疑,在孙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就“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连续提出了六七个问题。学生在质疑中思维逐步深入,最终发现了文章的核心问题,话题形成的过程就是展开深度对话的前提。
三、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提升课堂对话的深度
《落花生》是名家名篇,以往的课从来都只有一种解读——强调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讲体面,默默奉献。这固然是对的。然而面对时代的发展,对于做什么样的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堂课上“实话实说”的辩论环节,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的解读。学生在三轮辩论中,生生之间的对话有广度、有深度,实现了高质量的、充满活力的对话。
课终,孙老师并没有就辩论的结果给出结论,然而,不给学生答案恰恰是最好的答案。师生的平等对话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能共进齐飞。
责任编辑 郭艳红
《落花生》教学
第一课时
一、趣谈名字,导入新课
师:我姓孙,“孙悟空”的“孙”。(板书:孙)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
(生上黑板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安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是因为我爸爸是音乐爱好者,他希望我也喜欢音乐,所以给我取名叫安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
(师生继续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的姓名中都饱含着长辈们对你们的希望。如果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意思,今天孙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亲,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生:(齐)好。
(师将黑板上的名字擦去)
师:现在孙老师在黑板上也写上一个名字,你从这个名字中能想到什么?(板书:落华生)
生:(齐)落华生。
师:再读一遍。
生:(齐)落华生。
师:你看到这个名字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落华生”这个名字很像“落花生”,也许这个人想学习花生那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师:这是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取“落华生”这个名字,他一定和落花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师:好,“不解之缘”用得好。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落华生自然地想到落花生!(将“华”改为“花”)是呀,他为什么起名叫“落华生”?他的真名叫什么呢?你知道吗?
生:他的真名叫许地山。
師:(板书:许地山)是的,“落华生”只是他给自己取的名字。那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呢?
(生沉默)
二、初读评议,有的放矢
师:今天我们学习许地山写的这篇文章《落花生》。学完之后,刚才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答了。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这篇文章。
(生自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差不多都读完了一遍。要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这篇课文读好。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第1、2自然段,谁愿意读?
(一生读)
师:告诉孙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徐子慧。
师:徐子慧,我要表扬她。第一,她非常勇敢。第二,她口齿特别清楚,声音很响亮,读得非常流畅,真不简单!下面同学们要向她学习!你们对她刚才读的部分,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呢?
生:我觉得徐子慧同学的语速稍快了些。
师:哦!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发现她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大准?
生:徐子慧同学将“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位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同学们,这个字是很容易搞错的,读什么?
生:(齐)后园。
师:(板书:院)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区别吗?
(生沉默)
师:这个“园”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花园、公园。
生:游园。
师:还可以组成“菜园”。那么这个“院”可以组成什么?
生:庭院、医院。
师:还可以组成大学的——
生:(齐)学院。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纳闷,我们平时写的都是“后院”,这里为什么写成“后园”呢?
生:也许是后园的花草比较多。
师:你真会想!
生:因为刚才听别人组词“公园”,所以我想后园可能是比较大的。
师:你看书上写的,大到什么程度?
生:(齐)半亩空地。
师:是个很大的地方,文中说,园子里可以种什么?
生:(齐)花生。
师:可以种花生,像一个菜园子,是不是?
生:(齐)是的。
师:好的,那么谁愿意接下去读第3~9自然段?
(生读)
师:嗯,刚才朗读的这位同学,孙老师很佩服你,你的心理素质很好,在这么大的场合里,这么多人前,读得那么沉着,不慌不忙,真好!你们对他的朗读评价评价。
生:我觉得潘歆读书时声音很响亮,但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有点拖调。
师:好的,总体来说是不错的,能够读成这样,孙老师很高兴。接下去谁愿意读?
(生读)
师:孙老师想问你,刚才你读的“夜深”后来又改成“深夜”,你是怎么知道错的?
生:看见的。
师:说明刚开始读的时候,稍有点紧张,是不是?
(生点点头)
师: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读准确,要像刚才潘歆同学学习,不要慌。
师:刚才,我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了一下,孙老师很佩服你们,课文只读了一遍,就能读到这种程度,真不简单!请把书放下。
(生放下书)
三、放手质疑,渗透学法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了一遍,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孙老师就想到了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生皱眉)
师:不理解吧?我给你们解释一下:学习最可贵是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一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一定有大进步,下面我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
(生边读边标记号。师巡视。) 师:好多同学都发现问题了,发现一个问题就有一个进步,发现五个问题就有五个进步。有的同学会说:“我一个问题也没有。”那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你确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全懂了,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全都由你来解答,好不好?
(生点头同意)
师:有问题的举手!
生1:我不知道“爱慕”是什么
意思。
生2:因为喜欢而愿意接近。
师:(板书:爱慕)“慕”下面是个“小”字吗?
生:(齐)不是。
师:跟老师读:爱慕。
生:(齐)爱慕。
师:(对生2)刚才你讲的基本有道理,但孙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有一些词语,只要把它的每个字理解了,整个词就理解了。
师:“爱”是什么意思?
生:(齐)喜爱。
师:“慕”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羡慕。
师:那么连起来“爱慕”是什么意思?
生:(齐)喜爱、羡慕。
师:(在“爱慕”后板书:之心)“爱慕之心”?
生:喜爱、羡慕的心情。
师:(对生1)你听懂了吗?你有进步了吗?
生1:有。
师:在词语理解上有进步吧!还有问题吗?
生3:我的问题是第3自然段:“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很难得?
师:现在大问题来了,有了不得的进步了。我把这句话展示出来,一起来读一读。(出示。生齐读。)
师:就这句话,起码要提三个问题。你把第一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3:为什么父亲来了是很难得的?
师:对呀,父亲跟孩子在一起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很难得?第二个问题呢?
生4:为什么天色不好,父亲还要来呢?
师:了不起,了不起!第三个问题呢?
生5:晚上有什么天色好不好的?
师:你们说晚上天色有没有好和坏之分?
生:(齐)有。
师:月明星稀,那样的天色好不好?
生:(齐)好。
师:灰蒙蒙、阴沉沉的,一个星星都看不到,这样的天色好不好?
生:(齐)不好。
师:这是什么天?没——
生:(齐)没有月亮的天。
师:没有月亮的天,灰蒙蒙的,阴沉沉的,天色不好。
生6:为什么父亲偏偏在这次收获节来?
师:有四个了,还有吗?
生7: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师:你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把“实在”去掉,試试看,意思一样吗?
生:(齐)一样。
师:大家就抓住这个词来体味。
生8:一家人总是在一起的,那么父亲怎么会分开来住?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很自然,你们猜猜看!
生:他父亲可能在单位。
生:他父亲也有可能是搞抗日工作的。
师:还有可能父亲的工作单位离家很远,是不是?
生:(齐)是。
师:刚才就一个句子提出了六七个问题,这是什么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对一个句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把你们的问题再重复一下。(重复问题)
师:孙老师再提一个问题:父亲来和我们过收获节,就是来吃花生的吗?
生:(齐)不是。
师: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考,抓住一点不放,多追问几个问题。我们把刚才这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准确,听老师读一下。(示范读)
师:自己读读,试试看!
(生读)
师:小问题有小进步,大问题刚才我们思考了,你们感到有进步吗?
生:(齐)有!
师:读书的时候就要抓住一点不断地从多方面提问题,你思考问题必须深入,还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9:什么叫落花生?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目?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
值,书上有没有答案?齐读预习提示的一段话。(出示预习提示。生齐读。)
师:为什么叫它落花生?
生:我想应该是因为它的花落到地上,才会结果实,如果花不落就不会结果实。
师:你说说花生结果的过程。
生:开花,花落,花钻进土里,再在土底下结果。
师:是不是这样?
(生笑)
师:再读,是这样吗?
生:花生的花开花受精后,子房里开始迅速生长,首先是向上长的,然后向下弯曲,直到结出果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回家查字典的。
师:真会学习!他发现问题后就查资料,发现与书上不一样了。孙老师把这幅图显示出来。(出示花生生长、结果的图片,师边在图上示意边讲解花生结果的过程。)
师:你听了,有什么启示吗?
生:书上说的不一定全对。
师:孙老师讲的话全对吗?
生:(齐)不一定。
师:你们以后不要总相信我,好不好?
(生笑)
师:你讲得对,我听你的,书上也听你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0:第10自然段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这说明什么?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孙老师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你要相信自己,你一相信自己,说出来的话就理直气壮。你的声音那么小,像蚊子一样,你不相信自己,是不是?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你再把你的问题说一遍! (生重复)
师: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读。(出示。生齐读。)
师: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师:它们什么颜色?
生:(齐)鲜红嫩绿。
师:你仿佛听到苹果、桃子在讲些什么?
生:你们看,我多漂亮!
生:你们吃我一定很香。
师:它们在向人们干什么?
生:炫耀自己。
师:(板书:炫耀)看落花生是什么样。
生:而落花生却是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你觉得落花生怎么样?
生:它不会炫耀自己,它只是默默奉献。
师:你喜欢谁?
生:(齐)落花生。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一生读)
师:老师再读一次,你们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示范读)你们点评点评!
生:孙老师感情很深,那位同学读得平淡些。
师:孙老师就这个水平吗?感情深吗?我不要听笼统的,你说我好在哪儿?
生:孙老师读得意味深长。
生:孙老师把有些词重读了,将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的特点读出来了,形成了鲜明对比。
师:哪些词重读了?(再示范)
生:“高高地”重读了。
生:重读的是“很多”和“一样”。
师: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会引起别人注意。有时故意停顿一下,也会引起别人注意。(再示范)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好好体会它。我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生自读)
师:你们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推荐。一生读。)
师:好的,掌声!
(生鼓掌)
师:这一堂课不能把你们的水平都教成他那样,但是如果你们平时读书时都去这样仔细琢磨,能够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你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提高了,你就可以做播音员,做演员了!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语言,层层剥茧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孙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喜歡你们什么呢?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你看刚才有多少同学举手;二、会提问题;三、喜欢你们有自己的思想。这都是很好的品质,看来孙老师要向你们好好学习。刚才我们看了父亲的一段话,在父亲把落花生与苹果、石榴、桃子的对比当中,你们体会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
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
师:那么父亲仅仅是讲落花生吗?他们就是来吃吃落花生,来讲讲落花生的吗?
生:不是。
师:打开书,看看父亲接下去是怎么说的,从落花生又讲到了
什么?
师:(范读)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我”听懂父亲的话了吗?
生:懂了。
生:(读)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父亲从落花生讲到做人的道理,“我”懂了父亲的话,所以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的话同学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体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体面”是外表好看的意思。
师:“体面”就是外表的意思,那么“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讲究外表。
生:做表面文章。
师:“讲体面”通俗地说就是讲外表,那么我们要不要讲外表?(板书:讲)
生:要。
师:要讲外表。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就要求仪表要整洁。
师:(在“讲”前板书“只”)只讲体面,什么意思?
生:只讲究外表,不讲究别的。
师: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有没有见过只讲体面不讲别的的人?
生:没有。
师:我们见到的都是既讲体面,又讲行为的人。那么“我”是怎么说的?
生:(齐)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生:既讲外表,又要有真才实学的人。
师:“既……又……”用得好。
生:既讲体面,又要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生:不但要讲外表,而且要有贡献的人。
师:再读“我”的话。
(生再读)
师:(引读)“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读错了吗?
生: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
师:用“记在我的心上”不好吗?为什么?
生:“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心里。
生: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
师:(赞赏地)“永久的”,说得真好!把最后一段读一读。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
(生齐读)
师:再读,想一想,怎样体现“深”? (师范读,生再读,师评点。)
师:语速要慢点,注意停顿,才能有味。你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话陪伴“我”走过一生的呢?
生:我是从“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看出来的。
生:许地山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这说明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上了。
师:(板书“华”)把名字都改了,说明印得很深。
二、课堂辩论,漫溯深处
师:同学们,下面孙老师做一个栏目《实话实说》。怎么做呢?首先要说真话,说实话,你说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是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生讨论)
师:现在我来了解一下,想做苹果、石榴的举手。(生举手)我们欢迎他们上台。下面我们进行正方与反方的辩论。落花生为正方,苹果、石榴为反方。下面四人随意组合,讨论的时候既要热烈也
要注意纪律。上面的同学发言,下面的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驳倒
对方。
师:分三轮,第一轮:讲各自的好处。正方先发言。
生1:落花生的好处是默默无闻,不求虚名。
生2:落花生不求名利,使别人快乐。
生3:落花生像雷锋一样,默默地奉献。
生4: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师:反方发言。
生1:我们苹果颜色好看,还
能吃。
生2:我们有许多营养、水分。
生3:我们有药用价值。
生4:我们可美容,吃后回味
无穷。
师:现在进入第二轮,讲对方缺点。反方发言。
生1:中国产的水果可出口,可没有听说过花生出口。
生2:苹果洗洗就可以吃了。
生3:苹果可连皮一起吃,而花生却不行。
生4:花生与黄瓜一起吃,可能会中毒。
师:正方发言。
生1:水果上有农药。
生2:爬树摘苹果,不小心的话会掉下来的。
生3:有的苹果中有虫子。
师:现在进入第三轮。(现场指导。对反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做苹果这样的人?我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不做这样的人呢?我在社会上会怎样?为什么?只有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会怎么样?对正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
的人?)给1分钟时间,四人小组
讨论。
(生讨论)
师:好,现在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刚才同学发言时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现在老师要求大家要讲一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反方发言。
生1: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稍微精明一点,如果全部都像落花生一樣老实的话,迟早要被人骗的。
生2:在当代社会过于诚恳地去帮助人,会被人当作骗子误解的,如果稍微精明一点,在处理事情时会想得更周到一些。
生3: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的话,就不会被人发现,永远成不了才。
师:正方发言。
生1:如果社会上都是你们这种精明的人,而且只讲体面,没有真才实学,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
生2:当代社会上要凭实力,像你们只想炫耀自己,肯定不能为社会服务。
生3:做人应该做一半苹果人,做一半花生人,既不会被淘汰,也不会那么精明市侩。
师:(赞赏地)通过辩论,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得到提高,还是有可能的。
生:在座的听课的老师,你们到底想做苹果人还是花生人?
(学生与听课教师对话)
师:照理说讨论到现在,孙老师应该给大家一个答复。但今天,孙老师不给大家答复。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问问你的父母亲,希望大家搞一次社会调查,各行各业选一个代表去问一问。也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到中学、大学,以至一生中去思考,相信你们最后会给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细品慢赏】
情有“读”钟
——品析孙双金《落花生》
教学朗读指导
文|张红霞 陈秀萍
一、读中会倾听,书香才致远
对于倾听,2011年版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课堂上,孙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品质。这种培养基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生成性的。孙老师凭着他的一双“火眼金睛”和对语文课堂的超强调控能力,利用学生在课堂朗读环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顺应生成的问题展开教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倾听的品质。无论是从徐子慧同学读第1、2自然段时,对“园”和“院”字音上细微差别的发现,还是对学生在读第11~15自然段时,“刚才你读的‘深夜’后来又改成‘夜深’,你是怎么知道错的?”的追问,都集中体现了孙老师在课堂朗读环节中对学生倾听品质无处不在的培养。
其二,是预设性的。在课堂的结束部分,孙老师引读:“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在这里,孙老师在“印”和“记”之间做了预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品质;另一方面,从“记”和“印”的比较中,学生能明白父亲的话“永久地” “印得很深的”陪伴“我”走过一生,从而为感情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范读来助阵,课堂添魅力
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范读调动丰富的语言艺术,将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深邃内涵以及丰富的感情再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中,学生们都喜欢落花生,可是又无法通过朗读把这种喜爱崇敬之情读出来,于是,孙老师选择了范读。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孙老师的朗读做出了具体的点评。孙老师还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会引起别人注意……有了这样的范读、点拨,学生们的再次朗读便获得了满堂彩。 孙老师在学生朗读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利用自己绘声绘色的范读,给纸上的文字注入了生命力,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朗读,为作品增色。学生在孙老师用范读营造的这种氛围中接受着
艺术的熏陶,朗读水平怎会不提
高呢?
三、练读有层次,水到渠方成
孙老师在引导学生领会《落花生》一课的中心思想时,进行了三次引领读:
第一遍:听懂。孙老师先范读了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并随后设问:“我”听懂父亲的
话了吗?学生说听懂了,顺势读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沒有好处的人。”
第二遍:理解。孙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理解“我”的话。从“体面”,到“讲体面”,再到“只讲体面”,条分缕析,层层深入。继而话锋一转:那么“我”是怎么说的?生再次齐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次是带着理解来读。
第三遍:领悟。孙老师开始跳出课文谈做人: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迅速完成着从“我”(作者)到“我”(自我)的角色转换,于是,从内心深处读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孙老师正是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阅读教学分层推进,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最终由对课文的浅层理解进入深层
领悟。
四、朗读有评价,点石能成金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比如课堂中孙老师给徐子慧同学和潘歆同学的朗读评价,就充满智慧,充满激励,充满尊重,让学生树立了自信。
当然,孙老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绝不回避的:“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严师出高徒。诚如孙老师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所说:“如果你们平时读书时都去这样仔细琢磨,能够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你们的朗读水平就提高了,你就可以做播音员,做演员了!”看,孙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既有激励性也有指导性,从而使评价真正有效。
创新,尽在起承转合间
——重温孙双金《落花生》教学
文|宋玲华
一、起之创新:“指”名“道”姓,导入亲和自然,契合课题
课始,孙老师和同学们聊天谈话,从认识自己的“孙”姓开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名字的由来,进而说到“落华生”这个特殊的名字,揭示课题,自然导入新课。
语文是人文内涵特别丰富的学科,尤其是这样一篇略带“说教”意味的课文,在进行真正的教学前,让学生首先对文章产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再精心的教学设计都要以学生的阅读欲望为前提。孙老师以学生视角研读课文,以每个孩子自视独一无二的名字为切入口,通过聊天的形式,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相较于常见的导入形式,孙老师的导入既充满趣味,亲和自然,又紧扣课题,不离其宗,是凸显智慧和创新的课堂导入!
二、承之创新:一“咏”三“叹”,初读步步深入,紧扣目标
阅读教学重在读,尤其是第一课时,学生得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明白,教师才能进行更深层的阅读指导。“读书”,正是孙老师的课堂着力“咏叹”的对象。接第一环节引发学生对“落华生”这一名字的好奇,孙老师乘势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来继续对名字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满足自己的“好奇”,真是高招!一“叹”于此。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孙老师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告诉学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是在继续探究“落华生”这一名字的读书之旅中,孙老师紧跟着便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指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思的方式来自己答疑解惑。教给学生用读书来解决疑难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是实在!此为二“叹”。
为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带着思考来读书,都能在阅读的同时获得思维的锻炼,孙老师继而三“叹”:“有的同学会说:‘我一个问题也没有。’那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你确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全懂了,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全都由你来解答,好不好?”这一问看似随意,其实是孙老师对学生阅读指导的精心预设。这一问有意识地提前斩断了部分学生课堂读书时习惯文字入眼不入脑的惰性苗头,更是做到了与前面 “质疑问难”环节的呼应衔接。用精心的预设来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内在动力,让读书思考成为学生课堂里的自我需求,真是独具匠心!
围绕教学目标,孙老师一“咏”三“叹”,在指导学生深入读书过程中方式多样而有层次,在反复“咏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转之创新:“柳”暗“花”明,引导更进一步,激发思维
孙老师教学的创新之功更体现在他对学生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的直接指导和点拨上。初读之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是我们课堂中常见的环节,但也因为是惯用,所以也往往使自己的教学如遇暗“柳”般止于“质疑问难”环节,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设计。同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孙老师却不只是走走寻常路,而是在走完寻常路后更进一步,更上层楼,带着学生感受“花”明,体验读书思考的新收获。请看——
师:刚才就一个句子提出了六七个问题,这是什么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对一个句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
师: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考,抓住一点不放,多追问几个问题。 以上片段中,孙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小结,在教学环节看似完结处继续深入。这一过程恰如“柳”暗后的“花”明,引领学生的读与思进入另一个明亮豁然的天地。这一设计既是对学生“质疑”环节的肯定,更有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的自然渗透,看似无痕,实则刻意。在这一环节中,孙老师对学生向往的“创新能力”的诠释,本身就极具个性和创新!对于这一课,所谓“创新”,孙老师告诉学生就是“对一个句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诠释引领学生拓展了自己思维的广度;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所谓“创新”,孙老师告诉学生就是“抓住一點不放,多追问几个问题”,这样的诠释更是引领学生延展了自己思维的深度。
学生任何的学习、任何的发展都要以良好的思维品质来保障。孙老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等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无论是对于教学实际操作中教师向来重视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普遍教学现象而言,还是对于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打开了教与学的另一扇窗!
四、合之创新:余“音”绕“梁”,总结点燃希望,回归初心
教学时,引导学生读好书是重点也往往是难点,尤其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来说,我们经常不自觉地重讲轻读,或即使关注到了朗读,学生的读书水平也往往是在原地踏步。而在孙老师的课堂中,“读书”不仅始终一以贯之,而且步步深入,学生的读书能力以及对于读书的兴趣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请看以下环节——
师:今天我们学习许地山写的这篇文章《落花生》。学完之后,刚才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答了,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这篇文章。(以读开始新课的教学)
……
师:这一堂课不能把你们的水平都教成他那样,但是如果你们平时读书时都去这样仔细琢磨,能够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你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提高了,你就可以做播音员,做演员了!(又以读来结束第一课时)
从课始的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到最后的学生朗读水平的普遍提升,孙老师整堂课的设计既前后呼应,又突出重点;既对学生的读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点燃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希望,使学生在心里生发了对朗读的更高愿景,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真平等,真对话,真语文
——观孙双金《落花生》一课有感
文|樊玉绘
近日,重学了孙双金老师上的《落花生》一课,感慨良多。孙老师的课堂尊重差异,鼓励表达,碰撞智慧,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平等、有效对话。
一、走到学生中间去,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
孙老师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想者和实践者,他始终坚持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我们的课到底是上给谁听的?走到学生中间去,你就会找到答案。”这是他常说的话。在他的课堂上,或弯腰与学生对视,或抚摸学生的小脑袋,抑或在小组讨论时加入其中,这些无声的身体语言都是他平等对话思想的体现。
除了身体语言的近距离,对话过程中语言交流的零距离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孙老师的课堂都是用商量、鼓励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平等的氛围,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课中,时刻都有“不要慌,好不好”“你有什么想法”“大胆说,没关系,说错了表扬!”这样的对话有效推进着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放手让学生质疑,夯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跟我走”一直是语文课堂中的弊病,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控制”学生。然而,在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发现后,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对话才是高质量的对话。《落花生》课堂上,初读课文时,孙老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自主朗读,他提示学生,“读书要仔仔细细,字字入目”。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夯实了对话的基础。
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质疑问难无疑是有效途径。疑问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学生中来。学贵有疑,在孙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就“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连续提出了六七个问题。学生在质疑中思维逐步深入,最终发现了文章的核心问题,话题形成的过程就是展开深度对话的前提。
三、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提升课堂对话的深度
《落花生》是名家名篇,以往的课从来都只有一种解读——强调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讲体面,默默奉献。这固然是对的。然而面对时代的发展,对于做什么样的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堂课上“实话实说”的辩论环节,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的解读。学生在三轮辩论中,生生之间的对话有广度、有深度,实现了高质量的、充满活力的对话。
课终,孙老师并没有就辩论的结果给出结论,然而,不给学生答案恰恰是最好的答案。师生的平等对话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能共进齐飞。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