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被纳入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虽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高考中始终不曾看到它的身影,但在江苏省2008年高考中已经将信息技术列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必修科目,必须考核合格才能参加高考。这也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一些便利。
下面我们就针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来进行一些探讨。
问题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只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我认为最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即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相信学生必然也能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问题二:教材与实际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很多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
问题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需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
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操作性内容兴趣很大,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再比如,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现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然而也有个别的学生在进学校学生机房之后才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可想而知是会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教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做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
另外,分组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这样可以分类进行辅导,有利于课外兴趣小组的建立。
又如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也就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自己实践完成过程中理解更加深刻。
问题四:教学内容的发展
与其他课程比较,信息技术课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涉及知识领域广。为了能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需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在不断创新。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问题五:课时的安排
教学时间一直是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教学内容较多,而我们的基本课时是一周两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课时,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
如何安排课时,事实上需要我们教师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是要把课时安排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什么时候该讲到什么地方,都要有详细的安排。另外,对于机房里面的实践,一般学生不可能全班一起来,那么我们要先来的先练习,事先布置好练习内容,并把相关的练习素材放到机器上,这样每节课都可以节省一些时间,那么长久之后节约的时间可想而知。
问题六: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而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信息技术并综合使用它。这里的多学科并不是多个学科的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某一要点,将有联系的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以科学概念或科学观点为组织核心进行综合,用能量这个概念来综合物理学中的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中的化学能、生物学中的生物能等一系列知识,形成一个能量知识体系。
当然,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仅仅是个开始。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责任编辑:朱 蒙)
下面我们就针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来进行一些探讨。
问题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只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我认为最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即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相信学生必然也能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问题二:教材与实际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很多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
问题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需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
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操作性内容兴趣很大,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再比如,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现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然而也有个别的学生在进学校学生机房之后才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可想而知是会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教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做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
另外,分组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这样可以分类进行辅导,有利于课外兴趣小组的建立。
又如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也就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自己实践完成过程中理解更加深刻。
问题四:教学内容的发展
与其他课程比较,信息技术课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涉及知识领域广。为了能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需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在不断创新。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问题五:课时的安排
教学时间一直是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教学内容较多,而我们的基本课时是一周两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课时,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
如何安排课时,事实上需要我们教师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是要把课时安排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什么时候该讲到什么地方,都要有详细的安排。另外,对于机房里面的实践,一般学生不可能全班一起来,那么我们要先来的先练习,事先布置好练习内容,并把相关的练习素材放到机器上,这样每节课都可以节省一些时间,那么长久之后节约的时间可想而知。
问题六: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而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信息技术并综合使用它。这里的多学科并不是多个学科的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某一要点,将有联系的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以科学概念或科学观点为组织核心进行综合,用能量这个概念来综合物理学中的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中的化学能、生物学中的生物能等一系列知识,形成一个能量知识体系。
当然,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仅仅是个开始。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责任编辑:朱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