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这是教育界毋庸赘言的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每天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教养和教育,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课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学生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决定他们能否树立起科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否热爱知识和科学,是否尊重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课堂教学如此重要,以至周彬在《叩问课堂》一书中指出:“谁放弃这块阵地,就意味着谁将退出这场无声的战争,就意味着谁将是教学职业的失败者。”
决战课堂,有效教学是当下教育界的时尚话题,大家对此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尽管如此,我们不禁还是要追问:为什么要决战课堂?我们该如何决战课堂?决战的方向在哪里?需要进行哪些探索、克服哪些困难、做出哪些努力?本文想就决战课堂指什么、决战课堂为什么、决战课堂做什么三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就教于方家。
一、决战课堂指什么?
要真正做到决战课堂,有效教学,首先必须理解好决战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决战课堂指什么、有什么。内涵、外延清楚了,工作要求就明确了,努力方向就清晰了,检查评价就有了一个标准。
无疑,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决战课堂的应有之意。但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什么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有效、高效的内涵理解不同,引起的教育行为就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会不同,甚至南辕北辙!在现实中,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通常有三种理解,体现教育的三重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考出好的成绩,这是应试的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是学科的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是育人的境界。第一层境界是应试本位,第二层境界是学科知识本位,第三种境界则体现学生本位。三种理解,三重境界。在当下功利与浮躁甚嚣尘上的社会环境中,无可否认,不少教师往往停留在第一层境界的追求上,也最容易满足于第一层境界教学的“有效”性,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以“成就感”;而我们的教育评价也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学绩效的衡量指标,于是,社会,包括教育界形成一种较为普遍,但实则有害的评价误区——有效教学就是能使学生考出好的成绩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决战课堂,我们首先要端正教学效益观。笔者认为,决战课堂,有效教学,应该倡导、鼓励、并明确教师去追求教学的第三层境界,始终把育人摆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课堂教学的任务是给学生以“教养”和“教育”,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果把决战课堂,有效教学的目光仅仅盯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那这样的“决战”越努力,应试将越严重,教育就越异化。本文提出的所谓“眼光向上一厘米”,其根本旨趣在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要努力使自己的眼光向上,而非只盯着几个分数、少数学生、一些知识,要把育人置于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教育的本真,把眼光放大、放大、再放大一些,放远、放远、再放远一些!一句话,决战课堂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使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
决战课堂的外延包括哪些?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围绕课堂这个圆心(中心),至少有三种元素在做向心运动,由近及远,一是教师,二是学校,三是教育行政部门,不同的元素其向心运动的含义也就是决战课堂的内涵是不同的。
(一)教师个体层面
教师视课堂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主阵地,通过自己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到最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时间,发展个性。
(二)学校办学层面
学校以课堂为自己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以教学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管理人员配置、软硬件设施、文化制度建设、教师绩效评估等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行政管理层面
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学动态作为自己开展施政、管理、指导工作的主要立足点,关注教育政策措施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教学动态变化,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业务指导活动、学校办学评估的重点,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如此三种元素虽然立场、职能不同,但如能同心协力,共同作用于课堂,便能形成强大的向心之力和决战之势,将有力推进课堂教学向有效并高效方向不断深入发展。
二、决战课堂为什么?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日益繁重。在还无法无视或淡化考试成绩的当下,作为教师,减负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可以作出的选择是什么?那就是增效,增效方能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在同样的教学单位时间,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效。为了对学生负责,尤其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我们必须强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本的,是具有教育效率的。决战课堂,要杜绝负效,避免低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将学生的课业负担降到最低,坚决杜绝通过多发练习、重复训练、课外补课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无疑,那些在上课时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式方法得当、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师也更受学生欢迎。相反,那些搞题海战术、教学低效的课堂会使学生不堪重负,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这将是教育多大的悲哀!人们还需要这样的教育干什么?!虽然当前学生厌学成因复杂,但教育的责任要求我们: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可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课堂教学应有的追求。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追求功利和过度应试的环境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令人担忧,而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教师的眼睛仅仅盯在分数上,仅仅关注部分学生,那么教育不是在促进学生的发展,相反,它很可能就成为伤害甚至摧毁学生的利器!决战课堂,其中应有之义,便是教师要用心并善于建构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气氛,时时刻刻表现出教师应有的形象:和蔼可亲、温和友善、情绪稳定、诚恳信实,而且充满关怀照应的情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般,不只关心其学业的进步,更注意其人格的养成。也就是说,决战课堂,不能仅仅把教学和学习作为课堂的唯一任务,还应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四)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其前提是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发展空间,否则一切只能是一句空话。低效教学和题海战术已经夺走了学生太多的课余发展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补课和课外作业已经占去了学生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甚至严重侵占了学生的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现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到:学校教育不要说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就是起码的身心健康也难以保证。决战课堂,增效减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是当前教育极为紧迫的任务!
(五)引导教师幸福成长
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需要持续成长。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全部。周彬在《叩问课堂》中指出:就教师而言,课堂何尝不是教师展现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的主阵地,何尝不是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主渠道?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专业提升的平台。离开课堂,教师何以获得专业发展的依据?教师如欲独上教育的“高楼”,去欣赏那“灯火阑珊”的教育美景,须通过课堂这个阶梯,上下求索,步步登高。
另外,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而没有更高的人格追求和精神愉悦,那么,教师终将被成绩所困而难有职业幸福的体验。
(六)完成学校教育使命
学校当以学生为本,而固本必须强基。学生终身赖以发展的桩基打在哪里?课堂当是不二选址。学校基建,选址打桩恐怕没有校长不关心的,甚至可能一天要到工地转上几回。为学生发展奠基的课堂,我们是否同样用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他甚至认为,如果校长不定期去听课,或因忙于开会和其他事务性的工作而无法走进教室,去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他的其他一切工作都会失去意义,无论是开会还是干其他工作,都将毫无价值。课堂如此重要,以至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作出了一条规定:一天内必须听两节课。可是,我们的现状似乎并不如此。且不论听课,试问,一个学期,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会有几次是专题研究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大会有几次专门分析课堂教学问题?某地开学第一天局长进课堂听课,引起强烈反响,不正说明我们曾经离开课堂太久太久?局长进课堂听课,也引来好评如潮,这不正反映社会各界对教育回归本真的一种期待和渴望?决战课堂是对学校职责使命的回归,也是学校中心工作得以落实的体现。
三、决战课堂做什么?
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如此重大,有效教学也已然成为上下共识,人们改进课堂教学的努力似不曾停止,但无可否认,当下仍有不少课堂处变不惊,风景依旧——满堂灌、“贝多芬”、题海战,仍有一些教师手持旧船票登上了教育的新航船。决战课堂的问题与困难在哪里?我们似乎更愿意也更容易把原因归结为教育的外部环境,可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虽然对客观大环境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对于主观小环境我们还是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决战课堂之所以难以突围,笔者以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其中的关键有三:一是境界,二是爱心,三是反思。境界决定教育目标的高低,爱心关系教育行为的动力和行为表达方式,反思则影响教育智慧的形成。有效教学此三者当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需要崇高的教育境界、热烈的教育之爱、深刻的教育反思,唯如此,方能决战好课堂。
(一)崇高的教育境界
在教育用过度的应试追求去迎合功利社会的现状越演越烈时,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专业自觉与责任担当,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是随波逐流还是有所作为?“成绩”与“成长”的关系,“育人”与“育分”的关系,“做学问”与“做人”的教育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等,都是左右教师观念的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的宏大背景去反思当下教育,从教育哲学的高度认识教育本真,从教育视域审视当前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自觉,用现代教育观念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纠正教育教学偏差。
获得美国教育界最高荣誉“国家艺术奖”的教育工作者雷夫·埃斯奎斯提出并践行了一种教育理念——育才不如育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人格的花园。在当下这样一种并不乐观的外部环境中,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绝不做应试战车的挥鞭者,我们应理所当然、义无反顾去追求前文所述的教育的第三重境界,始终把育人摆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我们要坚守自己的精神阵地,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在课堂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营造秉持科学、泽被学生的小天地,要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践行现代教育观念,将育分与育人统一起来,想方设法给应试松绑,给封闭的课堂打开一扇窗户,让它呼吸更多自由的新空气。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课改实践者,用自己的课堂去编织教育理想,践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真诚的职业爱心
没有爱的教育是乏力和惨白的,它会导致职业倦怠和职业平庸,甚至会产生对教育的敌视和仇恨。在功利、世俗、浮躁的今天,教育的爱日益缺失,教师为收入而教、为成绩而教、为个人荣誉而教,独独没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生甚至沦为教师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曾经爱意浓浓的教育绿洲,在功利的疾风中日益沙漠化。教师的职业倦怠,课堂教学激情的匮乏,师德警钟的不断敲响,如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对教师实施爱的教育日益迫切!
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的热爱,就不可能出现执著追求的教育行为;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的热爱,也不可能有矢志不渝的教育梦想。有爱才有梦想,梦想是深藏于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更是给予人们无数热忱、信心以及激发人们生命中全部潜能,成就未来事业成功的原动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我们因为梦想而伟大。”梦想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便会拥有多彩的人生;梦想若能融入我们的专业成长,那么事业的成功就会指日可待。
当前,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至少有两点是不能不去思考和践行的:
1. 关注每个个体,特别是课堂中的弱势个体
关注个体是一个伦理道德中的人性关怀问题,也是一个准公民(中学生)进入社会前,对公正社会信心的树立问题。一个专家讲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假设:让50个品德高尚的人和5个品德极坏的人居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怎样呢?可能的结果只能是三种:50个人改造好另外5个人;5个坏人把另外50个好人给带坏;谁也影响不了谁。我们都知道真正可能性最大的是第二种。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就在这里,不能丢下一个,甚至不能忽视一个,更不能歧视一个。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使一个学生因教育问题使其形成敌视社会的可能,社会治安不好,绝不是多数人在犯罪,恰恰是少数人在犯罪,这少数人就是敌视社会的那些人。关注个体,就是对每个人负责,尽量消除危害社会的危险个体。美国的一个社会学家说:“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有住宅,希望每一个心灵都得到教育,每一个智慧都有表现的机会。”可以想象,当“每一个心灵都得到教育”的时候,尤其是受到很好及公平教育的时候,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合格的公民,这个社会能不美好吗?在此问题上,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更要认识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 2. 力争课堂教学评价上的人性化与多样化
我们知道,成绩也许是社会或教师最简单便捷有时可能是最有效的评价,但教学的教育性决定我们的评价存在很大的难度。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是无法改变制度性的学科评价体系的,我们无奈于高考的严酷、中考的无情,但我们也有“评价权力”,如果你还在咒骂社会评价没有人情味,那么你就不要再让你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人情味。学生获得的最直接的评价来源于你的语言、你的笔下。课堂上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语言,恰当的赞美胜过任何形式的责备,需知这赞美也是一种评价,一种能唤起持久学习动力的评价。我们用小环境去愉悦孩子们的心灵,激励他们前进。让我们的评价充满爱心,焕发教育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评价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和前行的力量!
(三)深刻的教学反思
决战课堂,难免有败仗,有不如意处,如果任其溃败,听之任之,那将遗患无穷,误人子弟;如果及时吸取教训,及时改正,也能举一反三,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是改进教学的起点,是决战课堂的利器,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教学技能必日胜一日。目前,及时的教学反思,普遍存在浅尝辄止或流于形式的问题,肤浅而不深刻。要做到深刻反思,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刨根究底,彻底反思
课堂低效的病根,往往并不在课堂教学本身,而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甚至在教师自己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与此相应,要解决课堂低效的问题,就必须反省整个过程,追究病根所在。要真正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教师跳出课堂看课堂。不管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教学设计的改进,还是对学情的把握、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学自信的树立,工夫都要下在课堂之外。如要想熟悉教学内容,还得多看课外书,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知识,需知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背景中的问题,而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瞎子摸象。教师对课文中某知识不理解或曲解,主要是由于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抓住知识的本质,纲举目张,才可能借用教材中的例文例题,还原一个真实的知识结构给学生。
2. 借助教育理论的力量
对于教育理论研究的失望,我们已经不用再掩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过度失望,又大大降低了其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期望值。尽管如此,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仍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研究。周彬在《叩问课堂》中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阵地,但简单地固守阵地的教师,最终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但要有固守阵地的意志,更要有守护阵地的智慧。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激情与魅力,而教师的激情与魅力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上。没有教育理性的教育激情很可能造就盲从,没有教育激情的教育理性很可能造就固执。脱离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教师的激情与魅力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作秀”。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样,“如何”才能这样,需要教师远离课堂教学,进行理论学习,需要教师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了解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思想来自对自己的经历的体验与感悟,更来自对他人教训的吸取与经验的吸收;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自自己的课堂经验,也来自向他人的学习与迁移。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智慧却是无限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深度。他说:“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他总是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面在总结自己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一面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决战课堂是一个不容置疑,且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口号,但如果我们不假思索,不先去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基本问题,而盲目投入其中,这样的决战会迷失教育的方向,非但不能育人,甚至会害人。决战课堂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眼光向上,秉持教育的育人本真,这也是决战课堂的要义和真谛所在!让我们用素质教育的价值观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用公民教育的目的性匡正我们的教育良知,尊重并相信学生,用科学与人性的教学手段,决战课堂,有效教学,用人文关怀唤出健康、上进、全面发展的一代公民。
决战课堂,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 周彬.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苏霍姆林斯基.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柴松方. 历史教育:人文价值观·公民意识[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2).
决战课堂,有效教学是当下教育界的时尚话题,大家对此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尽管如此,我们不禁还是要追问:为什么要决战课堂?我们该如何决战课堂?决战的方向在哪里?需要进行哪些探索、克服哪些困难、做出哪些努力?本文想就决战课堂指什么、决战课堂为什么、决战课堂做什么三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就教于方家。
一、决战课堂指什么?
要真正做到决战课堂,有效教学,首先必须理解好决战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决战课堂指什么、有什么。内涵、外延清楚了,工作要求就明确了,努力方向就清晰了,检查评价就有了一个标准。
无疑,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决战课堂的应有之意。但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什么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有效、高效的内涵理解不同,引起的教育行为就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会不同,甚至南辕北辙!在现实中,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通常有三种理解,体现教育的三重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考出好的成绩,这是应试的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是学科的境界;一种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是育人的境界。第一层境界是应试本位,第二层境界是学科知识本位,第三种境界则体现学生本位。三种理解,三重境界。在当下功利与浮躁甚嚣尘上的社会环境中,无可否认,不少教师往往停留在第一层境界的追求上,也最容易满足于第一层境界教学的“有效”性,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以“成就感”;而我们的教育评价也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学绩效的衡量指标,于是,社会,包括教育界形成一种较为普遍,但实则有害的评价误区——有效教学就是能使学生考出好的成绩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决战课堂,我们首先要端正教学效益观。笔者认为,决战课堂,有效教学,应该倡导、鼓励、并明确教师去追求教学的第三层境界,始终把育人摆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课堂教学的任务是给学生以“教养”和“教育”,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果把决战课堂,有效教学的目光仅仅盯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那这样的“决战”越努力,应试将越严重,教育就越异化。本文提出的所谓“眼光向上一厘米”,其根本旨趣在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要努力使自己的眼光向上,而非只盯着几个分数、少数学生、一些知识,要把育人置于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教育的本真,把眼光放大、放大、再放大一些,放远、放远、再放远一些!一句话,决战课堂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使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
决战课堂的外延包括哪些?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围绕课堂这个圆心(中心),至少有三种元素在做向心运动,由近及远,一是教师,二是学校,三是教育行政部门,不同的元素其向心运动的含义也就是决战课堂的内涵是不同的。
(一)教师个体层面
教师视课堂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主阵地,通过自己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到最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时间,发展个性。
(二)学校办学层面
学校以课堂为自己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以教学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管理人员配置、软硬件设施、文化制度建设、教师绩效评估等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行政管理层面
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学动态作为自己开展施政、管理、指导工作的主要立足点,关注教育政策措施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教学动态变化,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业务指导活动、学校办学评估的重点,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如此三种元素虽然立场、职能不同,但如能同心协力,共同作用于课堂,便能形成强大的向心之力和决战之势,将有力推进课堂教学向有效并高效方向不断深入发展。
二、决战课堂为什么?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日益繁重。在还无法无视或淡化考试成绩的当下,作为教师,减负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可以作出的选择是什么?那就是增效,增效方能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在同样的教学单位时间,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效。为了对学生负责,尤其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我们必须强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本的,是具有教育效率的。决战课堂,要杜绝负效,避免低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将学生的课业负担降到最低,坚决杜绝通过多发练习、重复训练、课外补课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无疑,那些在上课时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式方法得当、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师也更受学生欢迎。相反,那些搞题海战术、教学低效的课堂会使学生不堪重负,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这将是教育多大的悲哀!人们还需要这样的教育干什么?!虽然当前学生厌学成因复杂,但教育的责任要求我们: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可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课堂教学应有的追求。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追求功利和过度应试的环境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令人担忧,而且,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教师的眼睛仅仅盯在分数上,仅仅关注部分学生,那么教育不是在促进学生的发展,相反,它很可能就成为伤害甚至摧毁学生的利器!决战课堂,其中应有之义,便是教师要用心并善于建构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气氛,时时刻刻表现出教师应有的形象:和蔼可亲、温和友善、情绪稳定、诚恳信实,而且充满关怀照应的情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般,不只关心其学业的进步,更注意其人格的养成。也就是说,决战课堂,不能仅仅把教学和学习作为课堂的唯一任务,还应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四)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其前提是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发展空间,否则一切只能是一句空话。低效教学和题海战术已经夺走了学生太多的课余发展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补课和课外作业已经占去了学生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甚至严重侵占了学生的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现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到:学校教育不要说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就是起码的身心健康也难以保证。决战课堂,增效减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是当前教育极为紧迫的任务!
(五)引导教师幸福成长
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需要持续成长。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全部。周彬在《叩问课堂》中指出:就教师而言,课堂何尝不是教师展现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的主阵地,何尝不是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主渠道?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专业提升的平台。离开课堂,教师何以获得专业发展的依据?教师如欲独上教育的“高楼”,去欣赏那“灯火阑珊”的教育美景,须通过课堂这个阶梯,上下求索,步步登高。
另外,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而没有更高的人格追求和精神愉悦,那么,教师终将被成绩所困而难有职业幸福的体验。
(六)完成学校教育使命
学校当以学生为本,而固本必须强基。学生终身赖以发展的桩基打在哪里?课堂当是不二选址。学校基建,选址打桩恐怕没有校长不关心的,甚至可能一天要到工地转上几回。为学生发展奠基的课堂,我们是否同样用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他甚至认为,如果校长不定期去听课,或因忙于开会和其他事务性的工作而无法走进教室,去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他的其他一切工作都会失去意义,无论是开会还是干其他工作,都将毫无价值。课堂如此重要,以至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作出了一条规定:一天内必须听两节课。可是,我们的现状似乎并不如此。且不论听课,试问,一个学期,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会有几次是专题研究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大会有几次专门分析课堂教学问题?某地开学第一天局长进课堂听课,引起强烈反响,不正说明我们曾经离开课堂太久太久?局长进课堂听课,也引来好评如潮,这不正反映社会各界对教育回归本真的一种期待和渴望?决战课堂是对学校职责使命的回归,也是学校中心工作得以落实的体现。
三、决战课堂做什么?
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如此重大,有效教学也已然成为上下共识,人们改进课堂教学的努力似不曾停止,但无可否认,当下仍有不少课堂处变不惊,风景依旧——满堂灌、“贝多芬”、题海战,仍有一些教师手持旧船票登上了教育的新航船。决战课堂的问题与困难在哪里?我们似乎更愿意也更容易把原因归结为教育的外部环境,可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虽然对客观大环境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对于主观小环境我们还是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决战课堂之所以难以突围,笔者以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其中的关键有三:一是境界,二是爱心,三是反思。境界决定教育目标的高低,爱心关系教育行为的动力和行为表达方式,反思则影响教育智慧的形成。有效教学此三者当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需要崇高的教育境界、热烈的教育之爱、深刻的教育反思,唯如此,方能决战好课堂。
(一)崇高的教育境界
在教育用过度的应试追求去迎合功利社会的现状越演越烈时,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专业自觉与责任担当,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是随波逐流还是有所作为?“成绩”与“成长”的关系,“育人”与“育分”的关系,“做学问”与“做人”的教育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等,都是左右教师观念的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的宏大背景去反思当下教育,从教育哲学的高度认识教育本真,从教育视域审视当前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自觉,用现代教育观念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纠正教育教学偏差。
获得美国教育界最高荣誉“国家艺术奖”的教育工作者雷夫·埃斯奎斯提出并践行了一种教育理念——育才不如育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人格的花园。在当下这样一种并不乐观的外部环境中,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绝不做应试战车的挥鞭者,我们应理所当然、义无反顾去追求前文所述的教育的第三重境界,始终把育人摆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我们要坚守自己的精神阵地,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在课堂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营造秉持科学、泽被学生的小天地,要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践行现代教育观念,将育分与育人统一起来,想方设法给应试松绑,给封闭的课堂打开一扇窗户,让它呼吸更多自由的新空气。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课改实践者,用自己的课堂去编织教育理想,践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真诚的职业爱心
没有爱的教育是乏力和惨白的,它会导致职业倦怠和职业平庸,甚至会产生对教育的敌视和仇恨。在功利、世俗、浮躁的今天,教育的爱日益缺失,教师为收入而教、为成绩而教、为个人荣誉而教,独独没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生甚至沦为教师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曾经爱意浓浓的教育绿洲,在功利的疾风中日益沙漠化。教师的职业倦怠,课堂教学激情的匮乏,师德警钟的不断敲响,如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对教师实施爱的教育日益迫切!
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的热爱,就不可能出现执著追求的教育行为;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的热爱,也不可能有矢志不渝的教育梦想。有爱才有梦想,梦想是深藏于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更是给予人们无数热忱、信心以及激发人们生命中全部潜能,成就未来事业成功的原动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我们因为梦想而伟大。”梦想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便会拥有多彩的人生;梦想若能融入我们的专业成长,那么事业的成功就会指日可待。
当前,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至少有两点是不能不去思考和践行的:
1. 关注每个个体,特别是课堂中的弱势个体
关注个体是一个伦理道德中的人性关怀问题,也是一个准公民(中学生)进入社会前,对公正社会信心的树立问题。一个专家讲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假设:让50个品德高尚的人和5个品德极坏的人居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会怎样呢?可能的结果只能是三种:50个人改造好另外5个人;5个坏人把另外50个好人给带坏;谁也影响不了谁。我们都知道真正可能性最大的是第二种。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就在这里,不能丢下一个,甚至不能忽视一个,更不能歧视一个。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使一个学生因教育问题使其形成敌视社会的可能,社会治安不好,绝不是多数人在犯罪,恰恰是少数人在犯罪,这少数人就是敌视社会的那些人。关注个体,就是对每个人负责,尽量消除危害社会的危险个体。美国的一个社会学家说:“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有住宅,希望每一个心灵都得到教育,每一个智慧都有表现的机会。”可以想象,当“每一个心灵都得到教育”的时候,尤其是受到很好及公平教育的时候,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合格的公民,这个社会能不美好吗?在此问题上,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更要认识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 2. 力争课堂教学评价上的人性化与多样化
我们知道,成绩也许是社会或教师最简单便捷有时可能是最有效的评价,但教学的教育性决定我们的评价存在很大的难度。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是无法改变制度性的学科评价体系的,我们无奈于高考的严酷、中考的无情,但我们也有“评价权力”,如果你还在咒骂社会评价没有人情味,那么你就不要再让你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人情味。学生获得的最直接的评价来源于你的语言、你的笔下。课堂上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语言,恰当的赞美胜过任何形式的责备,需知这赞美也是一种评价,一种能唤起持久学习动力的评价。我们用小环境去愉悦孩子们的心灵,激励他们前进。让我们的评价充满爱心,焕发教育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评价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和前行的力量!
(三)深刻的教学反思
决战课堂,难免有败仗,有不如意处,如果任其溃败,听之任之,那将遗患无穷,误人子弟;如果及时吸取教训,及时改正,也能举一反三,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是改进教学的起点,是决战课堂的利器,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教学技能必日胜一日。目前,及时的教学反思,普遍存在浅尝辄止或流于形式的问题,肤浅而不深刻。要做到深刻反思,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刨根究底,彻底反思
课堂低效的病根,往往并不在课堂教学本身,而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甚至在教师自己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与此相应,要解决课堂低效的问题,就必须反省整个过程,追究病根所在。要真正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教师跳出课堂看课堂。不管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教学设计的改进,还是对学情的把握、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学自信的树立,工夫都要下在课堂之外。如要想熟悉教学内容,还得多看课外书,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知识,需知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背景中的问题,而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瞎子摸象。教师对课文中某知识不理解或曲解,主要是由于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抓住知识的本质,纲举目张,才可能借用教材中的例文例题,还原一个真实的知识结构给学生。
2. 借助教育理论的力量
对于教育理论研究的失望,我们已经不用再掩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过度失望,又大大降低了其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期望值。尽管如此,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仍不能脱离教育理论研究。周彬在《叩问课堂》中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阵地,但简单地固守阵地的教师,最终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但要有固守阵地的意志,更要有守护阵地的智慧。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激情与魅力,而教师的激情与魅力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上。没有教育理性的教育激情很可能造就盲从,没有教育激情的教育理性很可能造就固执。脱离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教师的激情与魅力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作秀”。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样,“如何”才能这样,需要教师远离课堂教学,进行理论学习,需要教师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了解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思想来自对自己的经历的体验与感悟,更来自对他人教训的吸取与经验的吸收;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自自己的课堂经验,也来自向他人的学习与迁移。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智慧却是无限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深度。他说:“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他总是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面在总结自己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一面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决战课堂是一个不容置疑,且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口号,但如果我们不假思索,不先去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基本问题,而盲目投入其中,这样的决战会迷失教育的方向,非但不能育人,甚至会害人。决战课堂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眼光向上,秉持教育的育人本真,这也是决战课堂的要义和真谛所在!让我们用素质教育的价值观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用公民教育的目的性匡正我们的教育良知,尊重并相信学生,用科学与人性的教学手段,决战课堂,有效教学,用人文关怀唤出健康、上进、全面发展的一代公民。
决战课堂,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 周彬.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苏霍姆林斯基.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柴松方. 历史教育:人文价值观·公民意识[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