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多媒体辅助演示的工具,而应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融入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新问题、协作讨论、解决新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
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信息技术作为课程,进行自身知识的整合,包括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当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创新、应用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强化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内在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回顾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它是从多媒体CAI辅助教学发展起来的,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傳递式教学方式,只是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一些情况下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相比较,实现了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在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只能有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不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的功能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环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的学习来自于个人的探究,这个理论为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任务情境”或“新问题情境”的创设扫清障碍。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新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启动教学,满足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还有利于将设计的新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便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例如在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像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理解多边形的定义,并能够联系实际,改进认知策略,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在调控策略方面,可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在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数据库和文件、和学伴进行在线交流、进行在线咨询、获得在线支持。学习者通过新问题的解决,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逐渐把握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评价、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让学生感受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育,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开展教学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信息技术作为课程,进行自身知识的整合,包括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当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创新、应用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强化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内在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回顾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它是从多媒体CAI辅助教学发展起来的,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傳递式教学方式,只是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一些情况下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相比较,实现了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在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只能有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不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的功能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环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的学习来自于个人的探究,这个理论为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任务情境”或“新问题情境”的创设扫清障碍。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新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启动教学,满足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还有利于将设计的新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便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例如在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像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理解多边形的定义,并能够联系实际,改进认知策略,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在调控策略方面,可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在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数据库和文件、和学伴进行在线交流、进行在线咨询、获得在线支持。学习者通过新问题的解决,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逐渐把握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评价、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让学生感受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育,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开展教学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