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有意义的交流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要成功地完成这个过程,就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差。开展有效的含有“信息差”的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流,真正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然而在教师们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绞尽脑汁在自己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努力设置信息差,试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交际的时候,殊不知往往走进了信息差设置的“误区”,从而使所谓的“信息差”只停留于表面或仅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误区一]“蜻蜓点水”,忽视信息差的有效性,学生不想说。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4A Unit 9What’s the matter?一课时,为了设置“信息差”导人新课:What’s the matter?I’m tired,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T:Let’s do some exercise,0k?
  Ss:OK。
  T:Boys and girls,can you do like thistwenty times?(教师做了一个高抬腿动作)
  Ss:Yes,We can,(学生兴奋地回答)
  T:One’two’start
  Ss:(学生开始做高抬腿的动作,一会儿工夫就结束了。)
  T:(教师感觉时机已到)What’s the matter?(连续问了两遍,学生猜测不出老师在问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教师有点着急,然后自己装作疲倦状)I’m tired,Are youtired9
  Ss:(这时有几位学生领悟到老师想让自己说什么,所以配合老师说道)Yes.
  T:(教师感觉自己似乎启发成功了,便开始了:What’s the matter?I’m tired,的教学,领学生读和操练新句型。)
  案例1中,授课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做运动,使学生感觉累了,从而形成信息差,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切身体验。而教师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就做了二十下高抬腿,有些学生动作又不标准,所以根本不感觉累,这只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强加给学生的感受,教师设置的“信息差”只是“蜻蜓点水”,所以学生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表达的欲望呢?还怎么来传递信息呢?虽然最后在教师的一再启发下,学生领悟到老师想让自己说什么,而且竭力地去附和老师,但这是学生自己真的想表达的感受吗?
  [案例刷新1]听完案例1这节课后,刚好我也要上同一课,也许是旁观者清吧,我这样设计了我的课堂。
  T:Let’s do some exercise,Ok?
  Ss:OK
  T:Boys and girls,can you do like this twenty times?(我做了一个标准的高抬腿动作)
  Ss:Yes,Wc can,(学生兴奋地回答)
  T:One,two,start,(要求学生动作要标准。)
  S。:(学生开始做高抬腿的动作,一会儿工夫就结束了。)
  T:Shah Wc do like this again?Can you?
  Ss:Of course,(学生继续做了二十下标准的高抬腿)
  T:(直到发现学生累了为止,但还是故意为难学生)ShMl Wc do it again?
  Ss:(学生连忙说)No,No,No,
  T:(我发现时机已到,便假装疑惑地问道)What’。the matter?
  Ss:I’m very very tired,(学生很快心领神会地知道我问的是什么,而且争着回答我的问题,表达自己此时的感受。)
  案例刷新1看上去和案例l的教学过程非常相似,但区别就在于教师舍得花时间,不断让学生做运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疲惫的感觉,而教师自己却假装意识不到,继续“为难”学生,这时反而是学生迫不及待地说累了,以提醒老师别再继续了。教师抓住这个契机抛出本课新句型:What’s the matter?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的意思,并急切地告诉老师:I’m tired,这样的教学如行云流水,真实自然。这才是学生通过体验真正想说的。
  [反思广英语教学最重要的还不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准确性,而是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了解别人的信息。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要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其实以上两位教师都意识到了这点,并都知道制造信息差来提高学生交流的兴趣和需要。但案例1中教师没能把设置信息差落到实处,只是走过场而已,蜻蜓点水。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设置信息差的意识和环节,还要考虑到信息差设置的有效性。
  [误区二广无的放矢”,忽视信息差的目标性,学生不会说。
  [案例2]借用以上案例,在3BUnit2Yes or no的公开教学中,执教者是这样制造“信息差”来进行教学的:
  T:Boys and girls,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Ss:Great!(学生非常开心)
  T:Can you guess what’s in my bag?You should askmc:Is that a…?Ok?
  SS:Ok!
  S1:Is that a pencil?
  T:No,it isn’t,
  S2:Is that a ruler?
  Ss:(几位学生都没猜对,几乎没人举手了)
  T:(教师也开始着急起来了,但只是在不断地重复)What’s in my hand?What’s in my hand?
  案例2中教师也知道要设置信息差来和学生开展真实的语言交流,所以带来了一个装水果的包,用猜谜的方法来制造信息差,从而避免明知故问的现象,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事与愿违,学生本来得知要做游戏是非常开心的,课堂的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可是学生在漫无目的的猜测中,层层受阻,根本不知道从哪方面去猜,兴趣也渐渐减退了,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沉闷下来。这主要是教师在设置信息差的时候没能把握住“度”,所以让学生有无的放矢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去猜,不会猜。
  [案例刷新2]对于案例2中的教学内容,笔者做了这样的调整和尝试:
  T:Boys and girls,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Ss:Great!(学生非常开心)
  T:Can you guess what’s in my bag?You can usethis sentence to ask:Is that a…?Ok?
  Ss:Ok!
  T:They’rc something to eat。
  S1:Is that a cake?
  T:No,it isn’t,
  S2:Is that a pie?
  T:No,it isn’t,
  T:(在学生猜测不出来的时候)They’rc something on the tree。
  S2:(学生顿时又活跃起来)Is that an orange?
  T:No,it isn’t。
  S3:Is that a pear?
  T:No,it isn’t。(教师提示)It’s yeHow。
  S4:Is that a banana?(学生把握十足地猜到。)
  T:Yes,it is。
  在案例刷新2中,教师让学生猜包里有什么的时候,比案例2多加了一句提示:They’re something to eat,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使学生有了猜测的范围,不会感到像在大海里捞针,不知从何猜起。而案例2中没给任何提示,学生不知道是吃的、用的、玩的,还是其他什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不是学生不想说,而是学生不会说。在教师给予学生“吃的”范围之后,学生猜了很多食品类的单词,都没能猜对,在学生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教师又给了一句提示:They’‘re something on the tree,学生立刻又有了信心,猜是桔子,梨……教师又给予颜色的提示,学生一下子跳起来就猜到了。在反反复复的由兴奋到沮丧、再到兴奋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来之不易的成功感。其实,教师在不断缩小范围的同时,也是跟学生在进行一个很好的交际过程,体现了语言的交际作用,而且给予范围的猜,有时也起到一个复习的针对性作用。比如在教学4AWhat’s the matter?一课时,需要对食物类、服装类词汇等进行复习,如果也采用这种猜谜的游戏来制造信息差的话,就要给予一定的猜测范围,因为复习是要为本课的教学服务的,你不给予范围的话,学生就有可能猜到其余各个领域,猜测过程中使用的词汇与本课的内容完全脱节,起不到针对性的复习作用。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信息差的设置,这本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借助信息差引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内驱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真实、有意义而又富有情趣,使英语学习表现出真实性、生动性和创造性。但如果像案例2中的教师那样,这样的“信息差”实在“差”得也太多了。学生在这样的信息差下,交际的内驱力也会慢慢消耗殆尽。只有“轻轻一跃而后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充满悬念和挑战,使学生乐于尝试并有机会在其中体验成功。也就是说,在设置信息差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只有把握好了信息差的“度”,才能使我们设置的活动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误区三广故弄玄虚”,忽视信息差的真实性,学生不爱说。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4A Unit3 A purse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T:(把自己的录音磁带当着学生的面放到英语书里)Boys and girls,lc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Ok?
  SS:Ok。
  T:(假装找不到磁带)Where’s my tape?I can’t findmy tape。
  Ss:It’s on your desk,
  T:Oh,lct me see,Yes。Here it is,Thank you。
  S1:Not at址l。
  T:(教师让学生二人用同样的方法,把自己的物品当着同桌的面拿了放到别处,再进行以上句型的操练)
  S。:(学生立刻机械性地操练起来)
  在此案例中,教师也知道要设置信息差来进行英语交际,但他却没意识到这样的设置方法只是“故弄玄虚”,缺少了一种真实性,是没有意义的交流,满以为自己把磁带放到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好像就是设置了信息差,这样的一问一答就是真实的。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就是当着学生的面把磁带藏起来再去问,从而使信息差如同虚设,走过场而已。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高,只是例行公事一样回答老师的问题,一点都没有内心的好奇:老师的磁带到底在哪里呢?
  [案例刷新3]对于案例3,我们不妨这样改进。
  T:(教师课前就把磁带放在英语书里)Boys andgirls,1c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Ok?
  Ss:Ok,
  T:(假装找不到磁带)Where’s my tape?I can’t findmy tape,
  S。:(学生立刻好奇地站起来朝教师的桌上看)
  S1:It’s in your desk。
  T:Let me see,No,it isn’t,Thank you。
  S2:It’s in your bag。
  T:Let me see,No,it isn’t,Thank you,Where’s mytape?(不断重复这句话,并假装继续在找)Boys andgirls,eaR you help me?
  S。:(学生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要上来帮教师找)
  T:Zhang zhen,please。
  S3:(快步跑上讲台帮教师找)Oh,it’s i。yourEnglish book,(学生找到了,异常兴奋)
  T:Thank you very much。
  S3:Not at all。
  以上两个案例看来非常相似,都是把物品先藏起来,再教学新句型:Where’。my……?n’。……区别就在于藏物品的时间。案例3是当着学生面藏的,而案例刷新3中是在课前就把物品藏好了,看似小小的一个区别,却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3“故弄玄虚”,实质上还是明知故问,而案例刷新3中是学生在信息差真正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真实交际,是学生带有感情色彩的交流。学生非常爱说,而不是机械的一问一答,完成任务而已。
  [反思]教师在设置信息差的过程中要避免“故弄玄虚”,使信息差的设置失真,重新回到“明知故问”的老路上去,继而影响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欲望,使整个交际失去了生命力。课堂缺乏真实交际往往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导致学生逐渐对语言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设置信息差的同时要注意交际的真实性。
其他文献
随着江苏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启动和实施,2007年的秋天,我离开了生活和工作了十年有余的苏中小镇,来到了苏北的一所农村小学,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充分感觉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质朴和纯真的同时,更感觉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绝大多数的语文课,教学内容几近等同于教材的内容,而教学的流程,仅限于文本文字表面的窄带滑行,普遍缺乏基于文本细读基础上,文本意蕴的深刻发掘和重点字、词、句、段的
智斗  我们的小区  蓝球小子  美好生活  家里一角  蝶恋花  行色行动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是北塘区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斥巨资而倾力打造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也将是北塘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育信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  学校坚持走质量立校之路。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教师的科研品质,全面提升学校的“海拔”,学校逐步建立健全了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积极和有关高校及省教科院合作,成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聘请有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按理说,它应该是我们每位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拥有并且要非常熟悉的工具书。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上的偏差,总有老师将其束之高阁,置于教学之外,导致“虚、偏、杂”的问题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能承受之痛。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牢记标准、贯彻标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
本文结合《牛津小学英语4A》(译林版)Unit 8 In class一课的F板块Listen and repeat和G板块Say a rhyme教学片断,谈谈我校教师的语音教学实践。  一、语音教学语境化  【片段一】G部分歌谣导入教学  1.由单元主题结合师生真实经历,自由问答,引出歌谣  T:Let’s talk about Mike.Look at the screen.It’s time
做校长多年,我爱思考一个问题:怎样使学校成为教师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想不通,烦,我给自己放个假,约上一帮好友谈谈心,喝喝茶,叙叙旧。  朋友中,有企业家,书法家,作家,以及政界精英。和他们在一起,总能获得很多在校园里、教育圈里,看不到、听不到、学不到的精彩。朋友们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他们认为,破除等级观念,发扬平等精神,实行民主管理,关键是,领导不要老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
本刊记者:“每一所村校都美丽”,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愿景。请您说说“美丽”的内涵,宝应将“每一所村校都美丽”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的内在动因是什么?  蔡祥云:“美丽”首先是指校园美。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四季飘香,亭台轩榭、宣传画廊、艺术小品,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二是设施好。各种教学设施设备齐全,一条网线能串联起城乡课堂,打开世界之窗;一堂实验能为学生打开奇妙的科学之门;一本书籍能成为学
酝酿这样一期策划,源于如下一个追问:  当下,我们的老师除了教考、比升学率还有什么?  每次脚步走进校园,看到老师们一身疲惫,一脸茫然,我们的心就非常纠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跟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一样也成了可怜的“半个人”?当我们的教育生活堕落到只剩下考试成绩可以掂量的时候,只剩下升学率可以把玩的时候,只剩下世俗功利可以满足的时候,还有什么意义和乐趣可言?  先哲张潮云:才之一字,粉饰乾坤;情之一字,扶
摘要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分析习题的视角集中在习题功能、算法、教学设计上,而且囿于课前分析,极少课后反思。也就是在习题分析中预成式思维占主导地位,缺乏系统分析的应有视角。为此,本文从习题的预成武、生成武、反思式分析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与做法。   关键词 习题分析,预成式,生成式,反恩式    一、预成式分析    教学之前,教师对上课内容中的习题进行分析,称之为预成式分析。这种分析一般是通过查
教师到底该确立怎样的习作指导观?自然界的几个物种的自然选择,也许隐喻着习作教学的真谛——  “爬山虎”:只要有植根的地方,只要有一面墙壁,只要有阳光和水分,它就会使劲向上爬,直到秋风萧瑟。习作教学到底该教给儿童什么?爬山虎似乎给我们带来启发——教给儿童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再给儿童一个开阔的写作空间,静静等待,潜心感受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攀登,稍加时日,他们就会给你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美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