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前,文学教育的核心——诗歌教学逐步引起人们重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力,而目前诗歌教学的公式化,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发掘与提升,这就需要对诗歌教学进行改革。如何让学生从诗歌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如何有效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从读诗中发挥自己独特的想像力和鲜明的个性,成了诗歌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我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等方针,本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学科教法与学法”的宗旨,设计了一套诗歌自读模式,即把诗歌教学的方方面面视为一个整体,多角度、多层次地全面透视、把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明确诗歌学习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合理调整学习方略,以获得全面、和谐、自由、持久的发展。下面我以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与步骤:
一、读正字音。刚接触到一首新的诗歌时,学生可根据课件的提示或运用工具书,查阅相关字词,准确读音,理解阋义,感知全诗。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上述基础上由学生讨论明确本涛的节奏或韵脚,听配乐录音(多媒体画面展示),启发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如何在感情上、语速、语调该如何把握。同时请学生个别朗读,让学生明确应怎样才能读出节奏,知道停顿分语意停顿和音节停顿两种,让学生尽量掌握好诗歌朗读的规律。然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乡愁》。
三、披文入情,读悟情感。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查阅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以及有关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文学作品来扩大视野,搜索古代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数首,互为参照,由此品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问题导引:①这四节诗,每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②诗中表达的情感是通过什么物象含蓄地表达出来的?③这些物象含蓄地表达了什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指什么?④诗节能调换吗?为什么?以上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四、创设氛围,联想想象,读入意境,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借助互联网丰富的音乐与图片储存量,以及电脑各式绘图编辑软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手段,如配乐、作画、编写MTV剧本等形式,自创诗歌意境,激发出自己对诗歌最真挚的情感,并激情诵读。在《乡愁》教学中,老师范读诗歌,并出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回答。学生还可以边听歌曲《乡愁四韵》,边用作画或者写MTV剧本的形式将诗歌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五、读理层次。引导学生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向诗歌结构的深处探寻,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感悟,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是学生个性宣言的弘扬,智慧火花的迸溅。教师可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功能,及时调取学生的学习心得进行点评。
六、品读语言。让学生细读诗歌,营造一种“茶馆式”教学的氛围。要求学生以“我发现__用得好(精美、贴切等),它好在(精美在,写出了)__”的句式品评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发布在BBS公告牌内,达到协作学习与竞争学习的效果。教师则可借助网络对话框,提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或者抓住诗歌中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赏析。
七、能力迁移。模仿这首诗的形式,写一首小诗。(提示: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这种教学诗歌的方法,我采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学生爱上了读诗,而且把读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的文学作品鉴赏上去。学生读诗的兴趣与日俱增,鉴赏诗歌的能力逐步渐强。其次,学生爱上了唱诗。学校在课间有一个唱歌休息时间,以前他们唱的都是一些没有多少内涵与价值的流行歌曲,而现在学生嘴上常唱的歌曲,多了《虞美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等,他们都说这些歌不仅旋律优美,意境更是打动人心。更难得的是部分学生开始尝试写诗,自发地用诗歌来宣泄自己的生活感悟。
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读正字音。刚接触到一首新的诗歌时,学生可根据课件的提示或运用工具书,查阅相关字词,准确读音,理解阋义,感知全诗。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上述基础上由学生讨论明确本涛的节奏或韵脚,听配乐录音(多媒体画面展示),启发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如何在感情上、语速、语调该如何把握。同时请学生个别朗读,让学生明确应怎样才能读出节奏,知道停顿分语意停顿和音节停顿两种,让学生尽量掌握好诗歌朗读的规律。然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乡愁》。
三、披文入情,读悟情感。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查阅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以及有关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文学作品来扩大视野,搜索古代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数首,互为参照,由此品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问题导引:①这四节诗,每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②诗中表达的情感是通过什么物象含蓄地表达出来的?③这些物象含蓄地表达了什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指什么?④诗节能调换吗?为什么?以上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四、创设氛围,联想想象,读入意境,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借助互联网丰富的音乐与图片储存量,以及电脑各式绘图编辑软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手段,如配乐、作画、编写MTV剧本等形式,自创诗歌意境,激发出自己对诗歌最真挚的情感,并激情诵读。在《乡愁》教学中,老师范读诗歌,并出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回答。学生还可以边听歌曲《乡愁四韵》,边用作画或者写MTV剧本的形式将诗歌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五、读理层次。引导学生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向诗歌结构的深处探寻,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感悟,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是学生个性宣言的弘扬,智慧火花的迸溅。教师可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功能,及时调取学生的学习心得进行点评。
六、品读语言。让学生细读诗歌,营造一种“茶馆式”教学的氛围。要求学生以“我发现__用得好(精美、贴切等),它好在(精美在,写出了)__”的句式品评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发布在BBS公告牌内,达到协作学习与竞争学习的效果。教师则可借助网络对话框,提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或者抓住诗歌中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赏析。
七、能力迁移。模仿这首诗的形式,写一首小诗。(提示: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这种教学诗歌的方法,我采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学生爱上了读诗,而且把读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的文学作品鉴赏上去。学生读诗的兴趣与日俱增,鉴赏诗歌的能力逐步渐强。其次,学生爱上了唱诗。学校在课间有一个唱歌休息时间,以前他们唱的都是一些没有多少内涵与价值的流行歌曲,而现在学生嘴上常唱的歌曲,多了《虞美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等,他们都说这些歌不仅旋律优美,意境更是打动人心。更难得的是部分学生开始尝试写诗,自发地用诗歌来宣泄自己的生活感悟。
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