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备考策略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过程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地理过程是近些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文章以 2018—2020 年高考全国卷关于地理过程类试题为例,从考查方式的多样化进行解析,并提出地理过程的备考策略:夯实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构建地理过程演变模型,把握不同尺度的要素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有效地应对地理过程类试题。
  关键词:地理演变过程;备考策略;关键能力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如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移、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等;另一方面,如交通、人口、文化的傳播等”[1]。地理过程的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但更侧重时间轴上的动态变化。袁孝亭教授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2](表1)。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演变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又可分为时间尺度较长的渐变型演变过程和时间尺度较短的骤变型演变过程。
  由于地理过程具有动态性、时空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当学生遇到过程类试题时,常出现因深度全面阐释现象形成原因的能力不足、辩证思维能力不足,而导致过程表述不完整、答题不全面,甚至语言逻辑混乱及无从下手等情况。
  一、试题分析
  从近三年全国卷看(图1、表2),地理过程类内容比重逐年增加,尤其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的考查特别突出。2018—2020年各套全国卷的37题(除19年高考全国Ⅱ卷)都有对地理形成过程的综合考查,从某一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时间过程、空间分布及影响,到各要素的综合演变过程及对未来发展变化的推理预测。该类型试题以考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及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为主,试题设问及考查方式类型多样。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对“地理过程”的考查,实现了对考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也关注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空间动态过程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等能力。
  地理过程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包括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探究地理事象的时空演变规律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而基本的任务。自然地理过程侧重考查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特别注重对过程自身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考查,始终贯穿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具有时序性、动态性、综合性和循环性等特点。“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图2)。2020年高考试题命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三份试卷的37题中均涉及了对地质地貌演化过程的考查,重点考查考生利用地理原理对地貌形成演变过程的推理解释,关注考生的过程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人文地理过程则重点考查人文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及趋势预测,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产业调整与转移等。由于人文地理要素(如市场、交通、科技、劳力、人口、政策、城市、商贸等)的多变性,人文地理过程类问题侧重考查某一时段内地理事物(或现象)变化的特点、原因以及发展趋势等。
  二、考查方式
  1.素养为基,能力立意
  高考试卷以核心素养为命题指向,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根植学科本质,检测考生在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借助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对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解析,探寻不利变化的控制措施和有利变化的实现途径。由于不同区域的要素特征不同,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也不相同。通过具体区域地理事象演变,从空间和时间综合多角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演变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深入挖掘地理要素间的联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3]。
  如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第37题以毛乌素沙地地理环境演变为背景,通过时间轴分析湖沼沉积与风沙沉积的变化规律,(2)、(3)小题的时间变化必然伴随着要素的变化,要求从要素的角度对地理现象做出解释,体现时空和要素的综合变化过程。(4)小题借助要素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对地理事物变化过程进行预测,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也很好地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2.创设情境,层层递进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空变化的特征,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关注地理事象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要求考生对地理过程进行描述阐释、论证推导,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试题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纵向考查。如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以美国内陆高山河宽度变化不明显为主题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对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深度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阐释。
  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围绕某一探究主题形成问题组或问题链,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7题“金沙江流域地质构造发育及沙金富集过程”,以金沙江流域的断裂构造为金矿石的形成提供条件为主题情境,从板块运动切入,以断裂发育—河流发育—金矿石出露—沙金形成过程为设问线索,将内外力地质作用、矿石形成条件、物质循环过程等相关内容连为一体,着力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考生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从时空演变的角度认识和解析真实的地理问题。
  3.图表简洁,设问新颖
  近几年,地理过程试题中的地理图像逐渐具备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特点,图表本身不太复杂,但往往蕴含深刻的现象。图像承载的地理信息丰富且互为因果,对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对敦化盆地实际地貌进行简化和模式化后,要求学生综合地质作用的内、外力因素,完成区域地形演化过程的重建,体现了地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的区域地貌特征只是地貌过程瞬间表现的理念[1]。   从设问角度而言,设问可分为直接设问和间接设问。直接设问的语句中一般含有“过程”两字,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7题(4)小题:“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间接设问具有隐蔽性,需要考生准确把握命题立意,破除思维定势,抓住问题的本质,从地理过程入手,常表述为分析(说明、解释、简述、推测等)某地理现象或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设问限定词较多,越来越精细化。考生要确定设问中心,明确答题方向。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7题(1)小题:“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2)小题:“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针对此类问题,考生可将过程分解,分点作答。
  三、备考策略
  1.夯實基础,提升能力
  (1)夯实必备知识。地理过程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包括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夯实地理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也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形成知识网络。
  (2)提升关键能力。地理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这些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日常教学中,其对地理过程类的解题仍然很重要。
  学生若要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需有效提取图文信息,强化区域认知,从时空特征入手分析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如2020年全国高考Ⅰ卷第37题,聚焦区域才能更好地从板块构造角度思考金矿由岩金到沙金的形成过程。同时,认清区域特征是为了认知区际联系。区域特征是由地理差异性造成的,但仅限于区域特征的认知,思维就会固化,难以解决地理问题。从地理整体性出发,将对区域差异的考虑提升到区域互补的层面,做出正确的区域决策。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思维可视化,将思维过程以书面方式呈现出来,更能有效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使地理过程一目了然,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帮助学生建立动态、联系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既帮助学生梳理了分析思路,又是组织答案的重要依据。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2)小题:“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将其思维可视化(图3)。二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相关联的简单问题,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1)小题:“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将以上问题分解为:①题目中涉及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②在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中,哪一个是引起其他要素变化的原因?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如何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④这些变化对里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包含运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如果要把一个问题论证清楚,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必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同一类问题,并用正确的地理语言加以阐述,利用已有要素特征探讨发展变化趋势的能力。
  2.构建演变模型
  地理过程包含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决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找准关键转折点,将大时间尺度上的地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小时间尺度,形成前后连贯的各环节。按照“时间轴”引导学生厘清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演化的原因和机制。通过地理特征反演地理过程,通过地理过程反演地理特征,可以正向推理,也可以逆向推理,按照思维逻辑构建事物的发展顺序,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推导结论所需要经历的过程[4]。 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构建了里海演变过程的动态思维模型(图4),对演变过程进行分阶段分析。
  3.把握不同尺度要素的关系
  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含有多个形成要素或形成角度,选择正确的分析要素或角度进行分析运用,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运用整体性原理推导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深入分析各要素的成因及过程。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7题(4)小题,需要学生抓住里海由海演变为湖的关键因素,即板块运动,并迁移运用到黑海、地中海未来变化的预测中。该题立足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既有长时间尺度的由海到湖的宏观演变,又包含较小时间尺度的湖水咸淡演化。从影响自然地理过程的因素分析,既有关键因素(板块运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又有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整体效应[5]。
  总之,应对地理过程类试题,需准确把握演变过程,以学生的能力立意,构建演变阶段过程模型,结合流程图,把握各环节的时间性、因果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还应把握不同时空尺度下的要素综合,发挥教师“引导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要素与尺度、物质与能量、整体与局部等多维度进行深度认知。
  参考文献:
  [1] 丁继昭,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必备知识的考查路径初探[J].中国考试,2020(06):14-18.
  [2] 袁孝亭,张志孝. “地理过程”知识及其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1996(01):12-13.
  [3] 黄妍,袁孝亭.地理空间视角及其培养[J].地理教学,2014(07):7-10.
  [4] 李树珂.地理过程综合题的分析与描述[J].地理教学,2015(11):55-58 35.
  [5] 廖振兴,李红勋.地理过程类问题常考点解读与突破 [J].试题与研究,2014(09):47-56.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课堂观察数据对“同课异构”的两节课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其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课堂提问变“师问生答”为“生问师答”;情境创设变“单一虚拟”为“多元开放”;思维培养变“单向思维”为“综合思维”;活动组织序列变“自然随意”为“遵循逻辑”。  关键词:课堂观察数据;教学行为诊断;改进策略;同课异构  一、引言  教学行为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
[摘要]新课标理论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设计目标应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使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维互动,运用讨论、辩论、科学设问、启发想像、创设情境等方式,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生成新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互动 交流 兴趣 讨论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学科,存在并运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语文的社会性表现为语文与社会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和语文学习。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新格局,使学
摘 要:机械重复、简单再现仍是当前多数课堂复习的通病。本文结合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层次理论,以“2021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7~8题为例,提出巧用高考试题创设情境的思维进阶复习策略,探索开展“素养性”复习方法,以期解决低效复习的通病。  关键词:高考试题;创设情境;思维进阶;复习策略  复习是临考前快速提升成绩的主要手段,历来为教师和学生所高度重视。但多数课堂复习策略单一,多以再现式、记忆性的知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来,全国地理教育工作者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和研究。为进一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时反映全国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地理新教材、教学新方法,以及对国际地理教育前沿的新研究和新形势下中学地理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路与举措等方面的新成果,《地理教育》杂志社特决定出版《新课标·新高考·新探索》专辑,具体事项说明如下。  一、专辑介绍  专辑系经重庆市文化委、国家新闻
在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学生常见的毛病归纳起来主要有:文不对题,漏写要点;文理不通,语无伦次;语法不通,拼写有误;书写马虎,卷面不洁。针对这些情况,在高三阶段笔者狠抓书面表达,全面提高英语成绩。    一、扩大词汇量,掌握英语惯用法    为了使学生扩大词汇量,能熟练地使用英语惯用法,就要加强阅读和背诵。我经常把课本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篇章找出来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其特点,激发他们背诵的欲望。还有,在他们
口语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而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这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另外,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农村大部分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广大农村的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解决好这一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应从实施素质教育入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同时兼顾学生的心理因素。本文主要就训练的
反思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爱上语文,使他们愿学语文,乐学语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呢?    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大多数的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为此目的而引发的学习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受
历览中国古代文学,多少文人墨客总是饮酒就想起了诗文,赋诗作文又想起了酒。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是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酒与诗文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总能从一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中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即使在语文课本中,我们也可初步领略一番酒香四溢的古诗文韵味。    一、借酒消愁。以解其忧    唐代散
[摘要]本文根据对我校在校生形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并参照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把握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并为培养素质高、身体好的优秀人才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身体素质 机能 发育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