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所必不可少的,它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社会形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被淡化、被弱化的现象日益显现,致使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难以发挥。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指明了方向。
《意见》的核心内涵
首先,在核心理念上,《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功能、价值进行了定位:“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同时对劳动教育的育人路径也进行了规定:“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从这些表述我们能够发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只是附属于德育或者智育,而是成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类型和层次上,一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与各育之间的横向融合。《意见》要求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这提示我们应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从而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的整体育人价值体系和落实机制。《意见》同时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做出要求:“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注重学生在个人生活中的劳动自立意识、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劳动基本技能,也结合时代特点,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推进各学段劳动教育的纵向进阶,《意见》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低年级定位为劳动教育的意识启蒙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定位为劳动教育的习惯塑造阶段,中学定位为劳动教育的拓展探索与职业体验阶段并开展相应的教育。
再次,构建全方位协同劳育体系。《意见》指出:“拓展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首要场所,在劳动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家务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自立的基础,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对学生劳动意识、习惯等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学校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劳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对劳动教育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沟通家庭与社会,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社会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劳动教育中起着支持作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使学生有机会走出家庭和学校的空间范围,形成对社会的初步认知。仅仅依靠某一种场域无法完全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建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
中小学可以如何落实劳动教育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尽管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仍然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在中小学具体实施中存在着随意化、形式化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体”“脑”分离、重“技”轻“德”、有“劳”无“育”等。在中小学如何基于劳动育人的目的落实劳动教育?首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必须要有相应课程设置加以保障。
一方面按照《意见》要求设立专门的必修课,将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作为重要渠道,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规范、有序、常态化实施,另一方面其他课程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对于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探索适宜的劳动教育策略。例如涉农学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制订相应的参与养殖、农业生产劳动计划;城区学校可开设以“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商场、酒店等相关工作;住读学校可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生活小管家”系列劳动教育课程。
其次,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有目的地操作性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与项目式学习十分契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有目的的劳动实践活动,经历探究学习、实践体验、交流分享、拓展创新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养成劳动习惯,体验创造乐趣。学校要开发多样化的项目主题,不同的项目主题蕴含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使劳动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多样化项目主题可包括自我服务类、生活交往类、自然生态类、人文科技类等等。对于项目的不同阶段,也需要设计不同的劳动活动。如在劳动项目的准备阶段,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劳动技能学习和问题调查活动;在劳动项目的实施阶段设计与主题相关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或职业体验等深度体验活动;在劳动项目的总结阶段设计成果展示、维修维护等劳动活动,把活动成果通过创意的方式物化。
再次是构建协同劳育体系,挖掘适宜的社会资源,拓展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载体,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物质保障,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劳动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作用,鼓励家长放手为孩子提供更多劳动机会。同时家长应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带领孩子进行各种劳动。学校可设计多样化的劳动项目学习,将劳动教育扩展到家庭中。如开展“家庭中的环境”项目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环境观念。通过解决家庭中存在的水、电、纸张等能源浪费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环节,并能够动手设计解决方案、合理使用工具解决浪费问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物品装饰生活环境……将学生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融入劳动教育当中,形成劳动教育和学生劳动行为的常态化,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意见》的核心内涵
首先,在核心理念上,《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功能、价值进行了定位:“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同时对劳动教育的育人路径也进行了规定:“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从这些表述我们能够发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只是附属于德育或者智育,而是成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类型和层次上,一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与各育之间的横向融合。《意见》要求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这提示我们应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从而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的整体育人价值体系和落实机制。《意见》同时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做出要求:“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注重学生在个人生活中的劳动自立意识、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劳动基本技能,也结合时代特点,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推进各学段劳动教育的纵向进阶,《意见》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低年级定位为劳动教育的意识启蒙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定位为劳动教育的习惯塑造阶段,中学定位为劳动教育的拓展探索与职业体验阶段并开展相应的教育。
再次,构建全方位协同劳育体系。《意见》指出:“拓展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首要场所,在劳动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家务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自立的基础,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对学生劳动意识、习惯等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学校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劳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对劳动教育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沟通家庭与社会,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社会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劳动教育中起着支持作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使学生有机会走出家庭和学校的空间范围,形成对社会的初步认知。仅仅依靠某一种场域无法完全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建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
中小学可以如何落实劳动教育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尽管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仍然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在中小学具体实施中存在着随意化、形式化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体”“脑”分离、重“技”轻“德”、有“劳”无“育”等。在中小学如何基于劳动育人的目的落实劳动教育?首先,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必须要有相应课程设置加以保障。
一方面按照《意见》要求设立专门的必修课,将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作为重要渠道,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规范、有序、常态化实施,另一方面其他课程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对于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探索适宜的劳动教育策略。例如涉农学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制订相应的参与养殖、农业生产劳动计划;城区学校可开设以“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商场、酒店等相关工作;住读学校可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生活小管家”系列劳动教育课程。
其次,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有目的地操作性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与项目式学习十分契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有目的的劳动实践活动,经历探究学习、实践体验、交流分享、拓展创新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养成劳动习惯,体验创造乐趣。学校要开发多样化的项目主题,不同的项目主题蕴含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使劳动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多样化项目主题可包括自我服务类、生活交往类、自然生态类、人文科技类等等。对于项目的不同阶段,也需要设计不同的劳动活动。如在劳动项目的准备阶段,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劳动技能学习和问题调查活动;在劳动项目的实施阶段设计与主题相关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或职业体验等深度体验活动;在劳动项目的总结阶段设计成果展示、维修维护等劳动活动,把活动成果通过创意的方式物化。
再次是构建协同劳育体系,挖掘适宜的社会资源,拓展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载体,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物质保障,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劳动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作用,鼓励家长放手为孩子提供更多劳动机会。同时家长应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带领孩子进行各种劳动。学校可设计多样化的劳动项目学习,将劳动教育扩展到家庭中。如开展“家庭中的环境”项目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环境观念。通过解决家庭中存在的水、电、纸张等能源浪费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环节,并能够动手设计解决方案、合理使用工具解决浪费问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物品装饰生活环境……将学生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融入劳动教育当中,形成劳动教育和学生劳动行为的常态化,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