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自觉、及时、经常地结合语文学科对留守等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用课题研究的意识,秉承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对学生特别是留守等特殊儿童进行理想教育、幸福感教育,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心理疏导;幸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66-1
少年儿童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类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点。留守等特殊儿童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的喜悦,需求别人的理解,更需求对生活的正向思想指导。所以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更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自觉、及时、经常地结合语文学科对留守等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教《陋室铭》一课时,我作了以下思考与尝试来实现教学目的。
一、理念提升,作好课前调查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人格状况,以鼓励、表扬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性化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
教学《陋室铭》这一课,除学习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外,还可以创新设计教案,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听小故事、改写文句、为陋室起名等方式探究领悟作者的人生志趣,挖掘出作者思想上的一个优点——虽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等情操,更提炼成“会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的事情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内化成一种理念,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播放轻音乐舒缓气氛,配以“一图两看”奇幻图片导入,讨论交流引申出本课的研究主题——生活中有不少事情,如果把看问题的角度变换一下,结果也许会不一样。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本课学习的探究欲望,使之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在进行课文朗读训练时,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多媒体展示优美山水画面,配以轻柔的古筝乐曲,让陋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模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朗诵激情,通过反复诵读,让他们融入课文,掌握文言句读停顿、体会韵律。在朗读训练中,尽力向留守等特殊儿童倾斜,以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在鼓励、表扬、同学互评互助中,培养他们自信心,体验成功感,感受铭文语言的韵味和读书带来的愉悦。
三、启发感悟,迁移审美情趣
在赏读环节,我抛出了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刘禹锡被贬和州创作《陋室铭》的经历,巧妙地将铭文是刻在石头等器物上的一种文体点出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
此时此景此诗此情,一目了然,恰到好处的背景点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更让学生对作品背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留守等特殊儿童心灵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这时大家在再次朗读课文披情入文时对作者虽处逆境而不屈服、坚毅乐观的钦佩之情油然而升,为进一步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打下基础。
四、创新设计,升华学习情感
布置前置性作业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课文学习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课前教者将其归纳整理成了三个主问题,在研读课文阶段进行了出示,分成了三类:问形象——陋室陋在何处;问主题——刘禹锡为什么认为陋室不简陋;问写法——作者为何从山水写起、又提及诸葛庐和子云亭、又引用孔子的话。三个主问题由于归纳得当,又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当宣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之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爆发开了,四人小组里的讨论学习热情高涨,班级里充满着“自信”、“积极”、“乐观”的因素。
在讨论这三个主问题时我还安排了两个小插曲:1.仿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改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句式相同。2.模仿“诸葛庐、子云亭”为“陋室”起雅号。大家在简短的思考之后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积极大胆地参与了进来。大家说出了“室不在美,有德则馨”等句式,并美其名曰——禹锡室、梦得居……如此教学设计引导着学生触类旁通、同中求异,利用这小小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陋室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更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体验创作成功的喜悦之情。
五、引导迁延,提升幸福意识
经过前面课堂学习的一系列铺垫,学生们已深刻领悟到本文“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刘禹锡所居“陋室”之所以不陋,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居之人安贫乐道、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给看似简陋的屋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我由此安排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孩子们思考深刻,形成了许多好的见解。
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启示,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接着,笔者又从留守儿童幸福感缺失的角度设计了两道“口语交际”题,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合理开导,帮助题中人物“寻找幸福”。
片刻之后的交流中,一位同学说“物质上匮乏一点不要紧,我们要在精神上做个富人”,另一位同学颇有深意地说“做人要知足而满,知人而交,知恩而报,有时我们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珍惜,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可贵”……有句话说得好,幸福不是比家有多大,而是比家里有没有笑声。大家的开导表达融入了感悟、融入了真情,在这心理疏导过程中,对学生尤其是留守等特殊儿童生活上的正向思想指导落到了实处,大家的幸福意识得到了提升,而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完美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心理疏导;幸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66-1
少年儿童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类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点。留守等特殊儿童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的喜悦,需求别人的理解,更需求对生活的正向思想指导。所以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更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自觉、及时、经常地结合语文学科对留守等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教《陋室铭》一课时,我作了以下思考与尝试来实现教学目的。
一、理念提升,作好课前调查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人格状况,以鼓励、表扬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性化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
教学《陋室铭》这一课,除学习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外,还可以创新设计教案,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听小故事、改写文句、为陋室起名等方式探究领悟作者的人生志趣,挖掘出作者思想上的一个优点——虽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等情操,更提炼成“会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的事情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内化成一种理念,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播放轻音乐舒缓气氛,配以“一图两看”奇幻图片导入,讨论交流引申出本课的研究主题——生活中有不少事情,如果把看问题的角度变换一下,结果也许会不一样。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本课学习的探究欲望,使之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在进行课文朗读训练时,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多媒体展示优美山水画面,配以轻柔的古筝乐曲,让陋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模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朗诵激情,通过反复诵读,让他们融入课文,掌握文言句读停顿、体会韵律。在朗读训练中,尽力向留守等特殊儿童倾斜,以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在鼓励、表扬、同学互评互助中,培养他们自信心,体验成功感,感受铭文语言的韵味和读书带来的愉悦。
三、启发感悟,迁移审美情趣
在赏读环节,我抛出了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刘禹锡被贬和州创作《陋室铭》的经历,巧妙地将铭文是刻在石头等器物上的一种文体点出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
此时此景此诗此情,一目了然,恰到好处的背景点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更让学生对作品背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留守等特殊儿童心灵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这时大家在再次朗读课文披情入文时对作者虽处逆境而不屈服、坚毅乐观的钦佩之情油然而升,为进一步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打下基础。
四、创新设计,升华学习情感
布置前置性作业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课文学习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课前教者将其归纳整理成了三个主问题,在研读课文阶段进行了出示,分成了三类:问形象——陋室陋在何处;问主题——刘禹锡为什么认为陋室不简陋;问写法——作者为何从山水写起、又提及诸葛庐和子云亭、又引用孔子的话。三个主问题由于归纳得当,又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当宣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之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爆发开了,四人小组里的讨论学习热情高涨,班级里充满着“自信”、“积极”、“乐观”的因素。
在讨论这三个主问题时我还安排了两个小插曲:1.仿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改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句式相同。2.模仿“诸葛庐、子云亭”为“陋室”起雅号。大家在简短的思考之后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积极大胆地参与了进来。大家说出了“室不在美,有德则馨”等句式,并美其名曰——禹锡室、梦得居……如此教学设计引导着学生触类旁通、同中求异,利用这小小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陋室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更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体验创作成功的喜悦之情。
五、引导迁延,提升幸福意识
经过前面课堂学习的一系列铺垫,学生们已深刻领悟到本文“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刘禹锡所居“陋室”之所以不陋,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居之人安贫乐道、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给看似简陋的屋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我由此安排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孩子们思考深刻,形成了许多好的见解。
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启示,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接着,笔者又从留守儿童幸福感缺失的角度设计了两道“口语交际”题,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合理开导,帮助题中人物“寻找幸福”。
片刻之后的交流中,一位同学说“物质上匮乏一点不要紧,我们要在精神上做个富人”,另一位同学颇有深意地说“做人要知足而满,知人而交,知恩而报,有时我们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珍惜,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可贵”……有句话说得好,幸福不是比家有多大,而是比家里有没有笑声。大家的开导表达融入了感悟、融入了真情,在这心理疏导过程中,对学生尤其是留守等特殊儿童生活上的正向思想指导落到了实处,大家的幸福意识得到了提升,而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