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卑、胆怯、嫉妒、逆反、偏激心理等心理方面;造成残疾大学生消极体育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残疾、自身、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其对体育认识理解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 体育心理特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80-03
目前,我国有残疾人约60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身患残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日渐增多。虽然,残疾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比身体正常的大学生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由于身体残疾,身体素质欠佳,因而往往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影响到其心理健康,进而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残疾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其在体育心理特征方面所具有的特殊的内在特点和体育行为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改革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服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咸阳师范学院、西藏民族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院校33名残疾大学生(聋1人,肢残32人)。其中男14人,女19人(不包含高校特殊学院学生)。
2、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法
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影响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原因分析调查表”,并向学生发放调查表。发放33份,收回32份,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6.97%。
2.2访谈法
与西安市和咸阳市所在高校的8名残疾大学生进行了面谈,并听取了他们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以及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2.3文献资料法
收集并查阅与本论文研究有关大量的书籍、期刊资料和影视、网络文献资源,为本论文研究任务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析与讨论
1、概念的界定
1.1残疾人的定义
我国关于残疾人的定义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一定义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是一致的。
我国高校残疾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深造的残疾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如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录取残疾学生共计4148人,到2007年,录取残疾学生达到5234人,主要包括盲,聋和肢残残疾人。肢残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006年约占录取残疾学生比例的82.7%,2007年为83.8%。
1.2残疾大学生体育人口概念的界定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根据上述体育人口的定义,我们把残疾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概念界定为: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残疾大学生群体,其判断标准遵循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本研究所涉及的残疾大学生特指的是残疾大学生体育人口。
2、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2.1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表现形式
通过对西安市、咸阳市高校残疾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特征调查分析和总结,认为其体育心理特征主要有自卑心理、胆怯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偏激心理等不良体育心理特征和顽强、乐观等健康良好的体育心理特征,并且在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过程中有明显的外在表现特点。如下表所示:
生理的残缺使他们渴望得到其它方面的成功以弥补自己的残缺。他们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上进心理。在体育课上他们态度积极认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自觉性高,与他人相处融洽。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残疾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存在着自卑、胆怯、嫉妒、等复杂的不良的体育心理状态.当然,还有部分残疾大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在具有顽强的心理。他们喜欢体育,上课态度积极、认真;体育认知水平高,心态正常;对由于自身肢体残疾无法完成标准动作或对动作技术感到不全面的情况,他们并没有沮丧或者感到失败,而是积极的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改进练习中的错误与不足,力争达到动作规范。事实上,针对残疾大学生个体来说,其心理特点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和研究。
2.2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不良体育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
2.2.1生理缺陷是导致残疾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残疾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告别原来熟悉的生活空间而进入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残疾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他们交往的群体是相当熟悉和了解的,对于周围环境的偏见和歧视也已经习惯,但进入大学后,他们又不得不重新面对一个新的交往群体进行人际关系重构,又不得不面对周围异样的眼光和评价。当然,这对残疾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痛苦而无奈的适应过程,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生理缺陷导致心理失衡。在调查中发现,在体育锻炼及体育课堂上,新生的心理失衡表现相对来说更为明显。
2.2.2残疾大学生自身因素
许多残疾大学生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生理缺陷使残疾大学生群体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心理空间和行为空间,因此,自卑、胆怯、嫉妒等心理严重,他们没有勇气冲出“残疾人”的传统观念,不能够自信、乐观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的残疾大学生由于肢残对动作技术的体会不全面,或身体素质差,对体育缺乏信心。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比较孤僻胆怯害羞,在练习时对动作表象不清楚,对动作要领不理解。有的不愿与大家一起练习,害怕同学嘲笑讥讽。
2.2.3社会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残疾人存有一种偏见和歧视观念,并且这种偏见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以消除,因此,对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在社会意识与观念上还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由于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歧视没有根本消除,残疾人往往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残疾大学生也同样不得不生活在孤立、封闭的环境当中。许多大学生对残疾大学生都有一种偏见,不愿意和残疾大学生交往,甚至认为和他们在一起有失身份。因此,更加剧了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2.4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
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建立在同情的基础之上,对他们在经济或活动安排方面进行一定帮助,而对其思想、心理状况了解、关注甚少。残疾大学生之所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就在于他们比正常人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更需要给予心理沟通和引导。除此之外,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由于学校不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低,在体育教学中思想不端正,教学方法粗暴,练习强度不合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使学生失去体育兴趣,从而使学校体育不能为提高残疾大学生健康水平服务。
3、针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3.1提高残疾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激发其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
残疾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因此,老师应帮助残疾大学生提高体育认知水平,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多运用激励性和鼓励性语言与行为去感染学生。另外,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景来磨练学生的意志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同时,老师要用生动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并深入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提高其体育认识水平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
3.2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老师应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加强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同时,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及锻炼的引导,用精湛的业务和良好的行为来感化残疾大学生,使他们热爱体育运动,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锻炼方法,并通过体育运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
3.3对残疾大学生要真情相待,加倍关心,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要对残疾大学生付以真情,加倍关心,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中关心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增强向师性,进而以正常的心态投入体育课的学习。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艺术,注重语言的表述和行为的感染,多应用鼓励性语言、耐心地示范与帮助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4针对残疾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不同的残疾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因此,对不同的残疾大学生应有不同的教法,不能千篇一律。对身体素质差的应适当的降低联系难度和要求,使其能够品尝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信心和兴趣。对于胆小的,可用生动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采用保护与帮助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情。总之,帮助他们制定和实现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他们逐步改变自我认识,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5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残疾大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
对残疾大学生不能歧视,不能排斥和冷漠。体育老师不仅要做到,而且要教育全体学生都能正确的接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放手,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愿意做而又能做好的事情。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不仅要珍惜而且要表扬,不是时机的给以鼓励,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通过集体的力量,使残疾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进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自卑、胆怯、嫉妒、偏激、逆反等不良体育心理。其身体外在表现有上课磨磨蹭蹭,慢慢悠悠,纪律涣散,自卑,为难沮丧,萎靡不振,瞻前顾后,容易紧张等表现形式。
1.2造成残疾大学生消极体育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残疾、自身、社会及家庭以及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即:由于身体残疾或者体弱多病因而产生自卑、胆怯、嫉妒等不良心理状态;残疾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出现偏差也会导致不良心理;社会上存在的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以及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或不足,也会导致残疾大学生消极心理的产生。这些不良心理与体育教育中学生心理状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了残疾大学生所特有的体育心理。
2、建议
针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和改进创新,做到有的放失,进而不断提高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1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用精湛的业务和良好的行为感化残疾大学生。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残疾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激发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2教师要针对残疾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其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残疾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其相应的教学计划,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残疾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3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残疾大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鼓励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让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愿意做而又做得好的事情,教育所有学生不能歧视、不能排斥残疾大学生,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团结友爱的和谐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服务频道DB/OL].2003.11.3
[2]方永武,董莎,等.四个维度分析武汉高校残疾大学生权益保护状况[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5): 63-66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9-113,236-24
[4]胡亚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J].中国学校体育,2003(5):13
[5]甘开鹏,刘洪.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7):14-15
[6]李华平.论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6,4(22):94
Sports Psychological Analyses and Teaching Tactics Research Of Deformity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WANG—JianliGONG-Jian
(P.E.and Sport department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annxi,712000)
Abstract:Deformity students colony is a special colon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ause it has the special psychology character of P.E..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investigation;logic analyses,the present paper has diagnosed the psychology character of P.E.of the deformity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shows:many deformity undergraduates have self-abasement;timidity;jealousness etc.Psychology characters of P.E..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for negative psychological of P.E.:physical disability; community and home;self-cognition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refore,we must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tactics on the deformity students learning in P.E.in order to enhance the healthy of deformity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Deformity students;Psychological character of P.E.;Teaching- tactics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 体育心理特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080-03
目前,我国有残疾人约60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身患残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日渐增多。虽然,残疾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比身体正常的大学生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由于身体残疾,身体素质欠佳,因而往往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影响到其心理健康,进而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残疾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其在体育心理特征方面所具有的特殊的内在特点和体育行为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改革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服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咸阳师范学院、西藏民族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院校33名残疾大学生(聋1人,肢残32人)。其中男14人,女19人(不包含高校特殊学院学生)。
2、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法
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影响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原因分析调查表”,并向学生发放调查表。发放33份,收回32份,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6.97%。
2.2访谈法
与西安市和咸阳市所在高校的8名残疾大学生进行了面谈,并听取了他们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以及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2.3文献资料法
收集并查阅与本论文研究有关大量的书籍、期刊资料和影视、网络文献资源,为本论文研究任务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析与讨论
1、概念的界定
1.1残疾人的定义
我国关于残疾人的定义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一定义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是一致的。
我国高校残疾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深造的残疾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如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录取残疾学生共计4148人,到2007年,录取残疾学生达到5234人,主要包括盲,聋和肢残残疾人。肢残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006年约占录取残疾学生比例的82.7%,2007年为83.8%。
1.2残疾大学生体育人口概念的界定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根据上述体育人口的定义,我们把残疾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概念界定为: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残疾大学生群体,其判断标准遵循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本研究所涉及的残疾大学生特指的是残疾大学生体育人口。
2、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2.1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表现形式
通过对西安市、咸阳市高校残疾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特征调查分析和总结,认为其体育心理特征主要有自卑心理、胆怯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偏激心理等不良体育心理特征和顽强、乐观等健康良好的体育心理特征,并且在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过程中有明显的外在表现特点。如下表所示:
生理的残缺使他们渴望得到其它方面的成功以弥补自己的残缺。他们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上进心理。在体育课上他们态度积极认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自觉性高,与他人相处融洽。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残疾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存在着自卑、胆怯、嫉妒、等复杂的不良的体育心理状态.当然,还有部分残疾大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在具有顽强的心理。他们喜欢体育,上课态度积极、认真;体育认知水平高,心态正常;对由于自身肢体残疾无法完成标准动作或对动作技术感到不全面的情况,他们并没有沮丧或者感到失败,而是积极的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改进练习中的错误与不足,力争达到动作规范。事实上,针对残疾大学生个体来说,其心理特点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和研究。
2.2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不良体育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
2.2.1生理缺陷是导致残疾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残疾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告别原来熟悉的生活空间而进入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残疾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他们交往的群体是相当熟悉和了解的,对于周围环境的偏见和歧视也已经习惯,但进入大学后,他们又不得不重新面对一个新的交往群体进行人际关系重构,又不得不面对周围异样的眼光和评价。当然,这对残疾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痛苦而无奈的适应过程,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生理缺陷导致心理失衡。在调查中发现,在体育锻炼及体育课堂上,新生的心理失衡表现相对来说更为明显。
2.2.2残疾大学生自身因素
许多残疾大学生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生理缺陷使残疾大学生群体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心理空间和行为空间,因此,自卑、胆怯、嫉妒等心理严重,他们没有勇气冲出“残疾人”的传统观念,不能够自信、乐观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的残疾大学生由于肢残对动作技术的体会不全面,或身体素质差,对体育缺乏信心。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比较孤僻胆怯害羞,在练习时对动作表象不清楚,对动作要领不理解。有的不愿与大家一起练习,害怕同学嘲笑讥讽。
2.2.3社会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残疾人存有一种偏见和歧视观念,并且这种偏见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以消除,因此,对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在社会意识与观念上还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由于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歧视没有根本消除,残疾人往往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残疾大学生也同样不得不生活在孤立、封闭的环境当中。许多大学生对残疾大学生都有一种偏见,不愿意和残疾大学生交往,甚至认为和他们在一起有失身份。因此,更加剧了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2.4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
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建立在同情的基础之上,对他们在经济或活动安排方面进行一定帮助,而对其思想、心理状况了解、关注甚少。残疾大学生之所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就在于他们比正常人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更需要给予心理沟通和引导。除此之外,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由于学校不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低,在体育教学中思想不端正,教学方法粗暴,练习强度不合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使学生失去体育兴趣,从而使学校体育不能为提高残疾大学生健康水平服务。
3、针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3.1提高残疾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激发其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
残疾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因此,老师应帮助残疾大学生提高体育认知水平,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多运用激励性和鼓励性语言与行为去感染学生。另外,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景来磨练学生的意志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同时,老师要用生动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并深入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提高其体育认识水平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
3.2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老师应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加强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同时,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及锻炼的引导,用精湛的业务和良好的行为来感化残疾大学生,使他们热爱体育运动,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锻炼方法,并通过体育运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
3.3对残疾大学生要真情相待,加倍关心,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要对残疾大学生付以真情,加倍关心,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中关心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增强向师性,进而以正常的心态投入体育课的学习。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艺术,注重语言的表述和行为的感染,多应用鼓励性语言、耐心地示范与帮助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4针对残疾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不同的残疾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因此,对不同的残疾大学生应有不同的教法,不能千篇一律。对身体素质差的应适当的降低联系难度和要求,使其能够品尝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信心和兴趣。对于胆小的,可用生动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采用保护与帮助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情。总之,帮助他们制定和实现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他们逐步改变自我认识,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3.5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残疾大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
对残疾大学生不能歧视,不能排斥和冷漠。体育老师不仅要做到,而且要教育全体学生都能正确的接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放手,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愿意做而又能做好的事情。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不仅要珍惜而且要表扬,不是时机的给以鼓励,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通过集体的力量,使残疾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进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自卑、胆怯、嫉妒、偏激、逆反等不良体育心理。其身体外在表现有上课磨磨蹭蹭,慢慢悠悠,纪律涣散,自卑,为难沮丧,萎靡不振,瞻前顾后,容易紧张等表现形式。
1.2造成残疾大学生消极体育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残疾、自身、社会及家庭以及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即:由于身体残疾或者体弱多病因而产生自卑、胆怯、嫉妒等不良心理状态;残疾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出现偏差也会导致不良心理;社会上存在的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以及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或不足,也会导致残疾大学生消极心理的产生。这些不良心理与体育教育中学生心理状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了残疾大学生所特有的体育心理。
2、建议
针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和改进创新,做到有的放失,进而不断提高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1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用精湛的业务和良好的行为感化残疾大学生。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残疾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激发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2教师要针对残疾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其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残疾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其相应的教学计划,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残疾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3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残疾大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鼓励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让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愿意做而又做得好的事情,教育所有学生不能歧视、不能排斥残疾大学生,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团结友爱的和谐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服务频道DB/OL].2003.11.3
[2]方永武,董莎,等.四个维度分析武汉高校残疾大学生权益保护状况[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5): 63-66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9-113,236-24
[4]胡亚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J].中国学校体育,2003(5):13
[5]甘开鹏,刘洪.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7):14-15
[6]李华平.论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6,4(22):94
Sports Psychological Analyses and Teaching Tactics Research Of Deformity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WANG—JianliGONG-Jian
(P.E.and Sport department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annxi,712000)
Abstract:Deformity students colony is a special colon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ause it has the special psychology character of P.E..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investigation;logic analyses,the present paper has diagnosed the psychology character of P.E.of the deformity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shows:many deformity undergraduates have self-abasement;timidity;jealousness etc.Psychology characters of P.E..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for negative psychological of P.E.:physical disability; community and home;self-cognition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refore,we must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tactics on the deformity students learning in P.E.in order to enhance the healthy of deformity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Deformity students;Psychological character of P.E.;Teaching- tac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