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源起:对集体备课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的思考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是促成有效教学的保证。生成教学过程观告诉我们:“有备无患”的课堂已经不再可能。因此,备课真正目的不只是以一个教学设计及教案文本为课堂教学作准备,集体备课(以下简称集备)也不是把课前备课作简单的任务分解。以研促教,研中悟教应成为备课活动的目标追求。
不可否认,在推行集体备课的开始,教师还是注重相互交流的,但后来为了“省事”,集体备课渐渐演化成一种对备课内容的简单分工,把“资源共享”狭隘地理解为“一案多用”;把“集体备课”简单地操作成“任务分工”。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失去了集体备课的真正意义。低效的备课成了实现有效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有效集聚区域资源开展联动集体备课已成为教研部门研究的课题。
二、创设:区校联动集体备课机制
(1)就区域现状而言,学校规模的差异、学科教师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都给学校集体备课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造成学校的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种种现象不利于区域范围内学科教学均衡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因此着力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有必要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式来改变现有集体备课的现状,提升区本教研的有效性。
(2)就集备形式而言,区教研部门整体协调,基层学校积极配合,学科组具体落实的区校联动集体备课活动呈现以下特点:区本教研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网络教研与现场交流相得益彰;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有效互动;骨干教师资源的引领辐射效应得以显现。
(3)就集备成果而言,一是形成优质教学设计,为有效课堂教学作准备;二是在过程中让教师体验成功,提升素养,促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积聚动力。
三、生成:区校联动集体备课的实践操作
(1)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区备课管理系统,实现校际间、教师间的网络互动教研。通过系统功能实现备课资源上传、备课审核、资源发布、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二是建立学科专题网站,为全区各学科教师搭建学科建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2)优质教师资源整合。建立以区教研员为龙头,市区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学科中心组,引领全区学科教研;建立以学科中心组为核心的优秀教师团队,实现以团队的力量带动全区的学科教研。
(3)联动集备操作流程。整个集备可分为课前三备和课后再备两阶段,实行区校两级动态管理。
课前一备:由教研室统一布置,学科教研员具体协调,组织全区优秀教师进行集中备课。课前二备:即为教师个备,是教师在学习参考备课系统中优秀教案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对教材与学生的研究进行备课的过程,教师个备必须提前一周在校集体备课完成。二备由学校负责组织落实。课前三备:即为学校通过集备活动完成教师复备的过程。全区统一各校各科集备日,学校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主备主讲,集中讨论的方式完成对下周教学案的定稿。实践证明,课前三备基础上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班际、校际间学业水平趋向均衡。
课后再备:即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的研究与反思是密不可分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纳入常规检查;教研员充分利用学科专题组网站,组织全区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听课、评课等网上交流活动。
四、启示:我们可以这样提升区本教研
实现教学质量的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前提,也是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切入口。在优化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区本教研,我们认为:
(1)共享是基础。一要确立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意识,优秀教师不只属于一校,更属于全区;二要确立优质教研成果共享意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互动是关键。区校两级教研部门要积极创设教师教研的良好环境和有效的互动平台,让教师的思维得以碰撞,经验得以分享,思想得以交流,实现区本教研与校本教研有机整合。
(3)效率是根本。从教育均衡的意义上来看,教育公平才是效率。实施区校联动教研有助于实现学校班际间、区内校际间教学质量的相对均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开展区校联动教研,组织全区教师进行课前三备、课后再备的过程,就是教师以研促教、研中悟教的过程。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是促成有效教学的保证。生成教学过程观告诉我们:“有备无患”的课堂已经不再可能。因此,备课真正目的不只是以一个教学设计及教案文本为课堂教学作准备,集体备课(以下简称集备)也不是把课前备课作简单的任务分解。以研促教,研中悟教应成为备课活动的目标追求。
不可否认,在推行集体备课的开始,教师还是注重相互交流的,但后来为了“省事”,集体备课渐渐演化成一种对备课内容的简单分工,把“资源共享”狭隘地理解为“一案多用”;把“集体备课”简单地操作成“任务分工”。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失去了集体备课的真正意义。低效的备课成了实现有效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有效集聚区域资源开展联动集体备课已成为教研部门研究的课题。
二、创设:区校联动集体备课机制
(1)就区域现状而言,学校规模的差异、学科教师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都给学校集体备课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造成学校的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种种现象不利于区域范围内学科教学均衡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因此着力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有必要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式来改变现有集体备课的现状,提升区本教研的有效性。
(2)就集备形式而言,区教研部门整体协调,基层学校积极配合,学科组具体落实的区校联动集体备课活动呈现以下特点:区本教研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网络教研与现场交流相得益彰;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有效互动;骨干教师资源的引领辐射效应得以显现。
(3)就集备成果而言,一是形成优质教学设计,为有效课堂教学作准备;二是在过程中让教师体验成功,提升素养,促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积聚动力。
三、生成:区校联动集体备课的实践操作
(1)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区备课管理系统,实现校际间、教师间的网络互动教研。通过系统功能实现备课资源上传、备课审核、资源发布、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二是建立学科专题网站,为全区各学科教师搭建学科建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2)优质教师资源整合。建立以区教研员为龙头,市区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学科中心组,引领全区学科教研;建立以学科中心组为核心的优秀教师团队,实现以团队的力量带动全区的学科教研。
(3)联动集备操作流程。整个集备可分为课前三备和课后再备两阶段,实行区校两级动态管理。
课前一备:由教研室统一布置,学科教研员具体协调,组织全区优秀教师进行集中备课。课前二备:即为教师个备,是教师在学习参考备课系统中优秀教案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对教材与学生的研究进行备课的过程,教师个备必须提前一周在校集体备课完成。二备由学校负责组织落实。课前三备:即为学校通过集备活动完成教师复备的过程。全区统一各校各科集备日,学校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主备主讲,集中讨论的方式完成对下周教学案的定稿。实践证明,课前三备基础上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班际、校际间学业水平趋向均衡。
课后再备:即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的研究与反思是密不可分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纳入常规检查;教研员充分利用学科专题组网站,组织全区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听课、评课等网上交流活动。
四、启示:我们可以这样提升区本教研
实现教学质量的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前提,也是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切入口。在优化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区本教研,我们认为:
(1)共享是基础。一要确立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意识,优秀教师不只属于一校,更属于全区;二要确立优质教研成果共享意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互动是关键。区校两级教研部门要积极创设教师教研的良好环境和有效的互动平台,让教师的思维得以碰撞,经验得以分享,思想得以交流,实现区本教研与校本教研有机整合。
(3)效率是根本。从教育均衡的意义上来看,教育公平才是效率。实施区校联动教研有助于实现学校班际间、区内校际间教学质量的相对均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开展区校联动教研,组织全区教师进行课前三备、课后再备的过程,就是教师以研促教、研中悟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