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不是泛泛而问,而是要讲究艺术,要懂得“善问”.怎样的“提问”才是“善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
一、问题要有针对性
为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实施有效教学,获取最大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有侧重点、针对性.
1.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驱动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2.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目标要求分析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沿着教材设定的思路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问题设计,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物质的分类,从教材的特点来看属于理论型.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设计成“讨论与交流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空气、乙醇、水、硫酸铜、铜、碘酒、氧气、石墨,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并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3.针对生产生活实际
要让学生能调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迅速提取和加工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综合性地深入思考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或紧扣时事热点.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例如,由空气质量播报内容引出SO2的污染、酸雨问题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由苯酚软膏的说明书引出苯酚具有哪些性质;由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煤矿矿井爆炸事件引出爆炸的原因及预防爆炸的措施.
二、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化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再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组:
(1)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2)以制O2、H2、CO2为例,分析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
(3)从反应原理分析,能否直接选用制O2、H2、CO2的装置?为什么?
(4)分析教材上的氯气发生装置有何优点.
(5)制取氯气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杂质?如何除去?除杂顺序怎样?制取装置如何改进更好一些?
创设这样的问题组,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学习知识.
三、问题要有一定的可续性
设计的问题要有可续性、启发性,要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要把教师的“善问”发展为学生的“善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会学习的人.
例如,一瓶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某同学为了除去杂质碳酸钠,向溶液里倒入稀盐酸,他的操作可取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一般会主动生成以下问题:
(1)他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2)如何用实验验证是哪种可能呢?
(3)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碳酸钠,正确试剂操作是怎样的呢?
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启发学生从操作方面想,又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以上问题都是课堂生成的,学生提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也许比预设的“完美”的课堂教学更有价值.
四、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适时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如“导入性”问题在课前使用,“小结性”问题一般在结束课程教学前提出,递进式的几个问题应该接连着提出,不要被其他问题间开,才能使问题连贯、紧凑,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某个知识点或实验操作、现象进行情感教育也要及时提出才有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精心设计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并能适时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这就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性,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问题要有针对性
为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实施有效教学,获取最大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有侧重点、针对性.
1.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驱动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2.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目标要求分析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沿着教材设定的思路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问题设计,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物质的分类,从教材的特点来看属于理论型.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设计成“讨论与交流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空气、乙醇、水、硫酸铜、铜、碘酒、氧气、石墨,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并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3.针对生产生活实际
要让学生能调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迅速提取和加工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综合性地深入思考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或紧扣时事热点.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例如,由空气质量播报内容引出SO2的污染、酸雨问题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由苯酚软膏的说明书引出苯酚具有哪些性质;由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煤矿矿井爆炸事件引出爆炸的原因及预防爆炸的措施.
二、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化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再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组:
(1)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2)以制O2、H2、CO2为例,分析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
(3)从反应原理分析,能否直接选用制O2、H2、CO2的装置?为什么?
(4)分析教材上的氯气发生装置有何优点.
(5)制取氯气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杂质?如何除去?除杂顺序怎样?制取装置如何改进更好一些?
创设这样的问题组,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学习知识.
三、问题要有一定的可续性
设计的问题要有可续性、启发性,要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要把教师的“善问”发展为学生的“善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会学习的人.
例如,一瓶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某同学为了除去杂质碳酸钠,向溶液里倒入稀盐酸,他的操作可取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一般会主动生成以下问题:
(1)他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2)如何用实验验证是哪种可能呢?
(3)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碳酸钠,正确试剂操作是怎样的呢?
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启发学生从操作方面想,又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以上问题都是课堂生成的,学生提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也许比预设的“完美”的课堂教学更有价值.
四、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适时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如“导入性”问题在课前使用,“小结性”问题一般在结束课程教学前提出,递进式的几个问题应该接连着提出,不要被其他问题间开,才能使问题连贯、紧凑,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某个知识点或实验操作、现象进行情感教育也要及时提出才有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精心设计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并能适时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这就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性,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