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做到:“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培养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等培养途径”。
关键词:培养兴趣 质疑 初中 化学 教学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的创新和创新的教育便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作为自然学科教育之一的化学教育,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的条件一是要安全,二是心理自由。反映到课堂上,就是要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仍固守传统的观点过分强调教师的尊严和威信,要求学生对教师只是无条件的服从,教师采用专制式,一言堂,学生带着压抑的心情学习,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必将扼杀其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常注意自己的表情,教态和语言,面带笑容,用轻松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多鼓励和表扬,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去主动学习,从而诱发其创新的欲望和潜能。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引入“分子”概念,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赫然写下:50 50≠100,教室里迅即鸦雀无声,学生疑惑不解。然后,学生实验: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观察总体积数不等于100ml。学生疑惑不解,悬念又起,令学生口“悱”心“愤”。教师引入:“要问为什么,请随我到分子王国一游。”从而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分子”概念之中。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怀疑也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课堂上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要改变只是教师向学生问的形式,提倡学生向老师问,向其他同学问。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有时可以在解题中故意出错,然后请学生纠错,并有意让不爱发言的同学找错,对这部分学生哪怕有点滴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经过长期这种方式训练后,学生发言踊跃,思维活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模仿法,比较法,反向法,因果法,联想法等),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并明白怎样提出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3、创设学生质疑问难情境。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有了,但却苦于无质疑问难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某所学校明确要求每堂课必须留10至15分钟由学生向教师提问。这是课内要求,课外可通过电话,书写纸条等方式让学生质疑问难。
四、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的同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反应条件的研究中,得到光泽性好的块状金属铜是改进本实验的目的,其关键在于研究最佳反应条件。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木炭和氧化铜的量,做了几组实验,经比较分析,探索出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0~1:12为宜(而教材中提示为1:13.3)。同时反应物的总量也会影响实验效果,太多,太少均不好。用15×150(mm)的试管以1.6g为宜。反应物要颗粒状,混合均匀,适度压实,使颗粒间紧密接触,目的是增大反应的接触面,这样就可以制得块状金属铜。学生的这一发现多有价值,让老师感到学生确实有创新潜能。
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及方法,而且还能够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验证性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索性实验则是先做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增加对比实验,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比,不仅仅是为了求同,更重要的是求异过程。求异思维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讲“CO2实验室制法的原理”时,可以用CaCO3粉末和石灰石对比。取相同质量的CaCO3粉末和石灰石,再加入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结果CaCO3粉末和盐酸反应放出的CO2的速率比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速率快得多。然后从理论上予以解释,即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其原因,这样,长期采用这种方法能告诉学生用事实(实验)来说明问题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优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补充趣味实验,激发创新意识。在一次实验课完成后,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能把钥匙放在余下的CuSO4溶液里吗?”老师说,可以。然后他兴高采烈地把钥匙链放在CuSO4溶液中。大约2min~3min后,红色的金属铜明显被镀到钥匙链上。其他同学也要试一试。此时,老师把余下的CuSO4溶液稀释成不同浓度的三份,让几位同学同时把钥匙链放在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中,让他们观察镀层出现的快慢(速度),镀层的薄厚及致密程度等(并告诉他们要静置,不能振荡)。通过对比,观察,讨论,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还懂得了镀层的好坏与镀层溶液的浓度有关。通过一些趣味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化其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决不是短时间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现在做起,从每堂课做起,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创新意识才会深入人心,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兴趣 质疑 初中 化学 教学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的创新和创新的教育便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作为自然学科教育之一的化学教育,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的条件一是要安全,二是心理自由。反映到课堂上,就是要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仍固守传统的观点过分强调教师的尊严和威信,要求学生对教师只是无条件的服从,教师采用专制式,一言堂,学生带着压抑的心情学习,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必将扼杀其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常注意自己的表情,教态和语言,面带笑容,用轻松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多鼓励和表扬,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去主动学习,从而诱发其创新的欲望和潜能。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引入“分子”概念,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赫然写下:50 50≠100,教室里迅即鸦雀无声,学生疑惑不解。然后,学生实验: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观察总体积数不等于100ml。学生疑惑不解,悬念又起,令学生口“悱”心“愤”。教师引入:“要问为什么,请随我到分子王国一游。”从而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分子”概念之中。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怀疑也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课堂上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要改变只是教师向学生问的形式,提倡学生向老师问,向其他同学问。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有时可以在解题中故意出错,然后请学生纠错,并有意让不爱发言的同学找错,对这部分学生哪怕有点滴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经过长期这种方式训练后,学生发言踊跃,思维活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模仿法,比较法,反向法,因果法,联想法等),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并明白怎样提出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3、创设学生质疑问难情境。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有了,但却苦于无质疑问难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某所学校明确要求每堂课必须留10至15分钟由学生向教师提问。这是课内要求,课外可通过电话,书写纸条等方式让学生质疑问难。
四、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的同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反应条件的研究中,得到光泽性好的块状金属铜是改进本实验的目的,其关键在于研究最佳反应条件。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木炭和氧化铜的量,做了几组实验,经比较分析,探索出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0~1:12为宜(而教材中提示为1:13.3)。同时反应物的总量也会影响实验效果,太多,太少均不好。用15×150(mm)的试管以1.6g为宜。反应物要颗粒状,混合均匀,适度压实,使颗粒间紧密接触,目的是增大反应的接触面,这样就可以制得块状金属铜。学生的这一发现多有价值,让老师感到学生确实有创新潜能。
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及方法,而且还能够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验证性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索性实验则是先做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增加对比实验,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比,不仅仅是为了求同,更重要的是求异过程。求异思维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讲“CO2实验室制法的原理”时,可以用CaCO3粉末和石灰石对比。取相同质量的CaCO3粉末和石灰石,再加入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结果CaCO3粉末和盐酸反应放出的CO2的速率比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速率快得多。然后从理论上予以解释,即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其原因,这样,长期采用这种方法能告诉学生用事实(实验)来说明问题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优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补充趣味实验,激发创新意识。在一次实验课完成后,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能把钥匙放在余下的CuSO4溶液里吗?”老师说,可以。然后他兴高采烈地把钥匙链放在CuSO4溶液中。大约2min~3min后,红色的金属铜明显被镀到钥匙链上。其他同学也要试一试。此时,老师把余下的CuSO4溶液稀释成不同浓度的三份,让几位同学同时把钥匙链放在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中,让他们观察镀层出现的快慢(速度),镀层的薄厚及致密程度等(并告诉他们要静置,不能振荡)。通过对比,观察,讨论,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还懂得了镀层的好坏与镀层溶液的浓度有关。通过一些趣味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化其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决不是短时间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现在做起,从每堂课做起,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创新意识才会深入人心,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