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改变课堂教学被动状态,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统一,追求课堂教学和谐之美,教师首先必须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与分析,从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有机统一;和谐之美;教学方法;开放型;活泼型;创新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48-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2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教的本质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和总结评定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一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既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中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分析(新课程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3第一单元 金属晶体):
[案例1]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方式以及对应的晶胞类型的教学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晶体的概念及典型的物理性质,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晶胞的概念及金属晶体的三种晶胞类型。
教师向学生说:谁来说一说什么叫金属晶体?生1:通过金属键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晶体。生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属晶体的三种晶胞类型。
教师继续: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常见堆积方式有三种:六方堆积、面心立方堆积、体心立方堆积。对应的就有三种晶胞类型:六方晶胞、面心立方晶胞、体心立方晶胞。
紧接着教师拿出三个代表性的晶胞模型,介绍:这个是六方晶胞,很显然根据字面意思,它是一个六棱柱,上下都是正六边形构成的,在正六边形的顶点上各有一个原子,且两个正六边形的面心上各有一个原子,六棱柱的体内还有三个原子。
这个是面心立方晶胞,是个立方体,在8个顶点和6个面心上各有一个原子,所以叫面心立方晶胞。
这一个是体心立方晶胞,跟面心立方晶胞一样,也是个立方体,只不过是8个顶点和体心各有一个原子。
模型介绍完了,教师向学生说:大家要记住这三种晶胞类型,不要搞混淆了。
然后大家背诵、记忆这三种晶胞类型,最后巩固练习。
[案例2] 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方式以及对应的晶胞类型的教学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呢?生:是由于原子有规则的排列。
教师: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金属晶体是由能够反映晶体结构的基本重复单位——晶胞,在空间连续重复延伸而形成的。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如同砖块与墙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有关金属原子的空间排列问题。
学生活动探究:
(分组活动1):探究同一平面内原子的可能排列方式
利用17个大小相同的乒乓球,有序地排列在水平桌面上(在水槽中),要求小球之间紧密接触,有序排列。讨论可能有几种排列方式?每一种方式空间特征?
接着,同桌的两个学生开始自己动手排列,气氛热烈。
学生汇报:可能的几种排列方式。
生1:如果小球行列对齐的话,形成一种排列方式
生2:小球行列交错还可以形成一种排列方式
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排列结果,主要介绍以下两种方式:非密置层和密置层
分析:两种方式的特征。行列对齐,四球一空;行列交错,三球一空。
过渡:我们继续讨论,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首先讨论非密置层这种情况。
(分组活动2):
非密置层排列的金属原子,在空间内向上紧密堆积的可能的排列。汇总各类情况逐一讨论。
多媒体展示:如果是非密置层上层金属原子填入下层的金属原子形成的凹穴中,每层均照此堆积,形成ABAB堆积,叫做体心立方堆积。
(分组活动3):
在密置层排列的金属原子,在空间内向上紧密堆积的可能的排列。汇总各类情况逐一讨论。
学生汇报:可能的几种排列方式以及堆积特征。
多媒体展示:密置层的原子按紧密堆积方式堆积,会得到两种基本堆积方式。
第一种:按ABABABAB……的方式堆积,得到是叫六方堆积。
第二种:按ABCABCABC……的方式堆积,得到是叫面心立方堆积。
(分组活动4):再次体会两种堆积方式的特征。
展示:面心立方晶胞的抽取。
在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三种排列方式后,教师适时地进行归纳与小结:金属晶体常见的三种堆积方式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零散的知识得到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加深,学习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
最后教师课堂总结: 1.基础知识:金属晶体常见的三种堆积方式;
2.基本思路:得出金属晶体常见的三种堆积方式的一般思路和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一般方法。
同是一节化学课,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案例1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学完了知识,没有教出教学中内涵的知识,没有把教学目的体现出来;只是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只是一味的机械灌注,不看学科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抹煞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当然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是苏州新区一中吴光明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他让学生通过乒乓球这一实物来代替抽象的原子,自主探究自己堆砌出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来了解晶胞的三种堆砌方式,从而获取晶胞类型的知识。符合新课改倡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吴老师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既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勿庸伟言,现实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指导、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在课堂教学还是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使学生主动发展无从说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了空话。由此看来,要改变课堂教学被动状态,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统一,追求课堂教学和谐之美,教师首先必须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教学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很流行一种说法:“新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师若善教,则主要应体现在教学生学会学习上。用单一的知识来封杀学生的想象,是教学方法的落后。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一言堂”;教学内容教条死板,讲课过程枯燥乏味;学生根本没有一点提问、讨论学习、互动学习、汲取其他知识内容的空间,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扼杀学生“我要学习”的主动性,限制学生“我能学习”的能动性,替代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的体验性,堵住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路。教师要从全面的高度把握,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由僵硬型向活泼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练习复习知识来评价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检查学习结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明显僵硬,死气沉沉,学生学习不活泼、不主动、不生动。案例1教师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单一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案例2教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下去,学生对这门学科必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由保守型向创新型转变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着课堂教学方法转变的方向;教师的教育智慧决定着课堂教学方法转变的质量;教师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才能是实现课堂教学方法转变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钻研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富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情态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对枯燥的知识通过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释和其它科学领域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充满智慧的故事,以使他们活跃思路,丰富想象;尽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寻找结论,探索发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和要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探索讨论;掌握重点,抓住典型的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研究、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
在新课改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上传授学习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每一节课上获得学习方法,所以身为教师应勇于创造开放、活泼、具有创新性的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有机统一;和谐之美;教学方法;开放型;活泼型;创新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48-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2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教的本质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和总结评定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一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既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中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分析(新课程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3第一单元 金属晶体):
[案例1]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方式以及对应的晶胞类型的教学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晶体的概念及典型的物理性质,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晶胞的概念及金属晶体的三种晶胞类型。
教师向学生说:谁来说一说什么叫金属晶体?生1:通过金属键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晶体。生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属晶体的三种晶胞类型。
教师继续: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常见堆积方式有三种:六方堆积、面心立方堆积、体心立方堆积。对应的就有三种晶胞类型:六方晶胞、面心立方晶胞、体心立方晶胞。
紧接着教师拿出三个代表性的晶胞模型,介绍:这个是六方晶胞,很显然根据字面意思,它是一个六棱柱,上下都是正六边形构成的,在正六边形的顶点上各有一个原子,且两个正六边形的面心上各有一个原子,六棱柱的体内还有三个原子。
这个是面心立方晶胞,是个立方体,在8个顶点和6个面心上各有一个原子,所以叫面心立方晶胞。
这一个是体心立方晶胞,跟面心立方晶胞一样,也是个立方体,只不过是8个顶点和体心各有一个原子。
模型介绍完了,教师向学生说:大家要记住这三种晶胞类型,不要搞混淆了。
然后大家背诵、记忆这三种晶胞类型,最后巩固练习。
[案例2] 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方式以及对应的晶胞类型的教学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呢?生:是由于原子有规则的排列。
教师: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金属晶体是由能够反映晶体结构的基本重复单位——晶胞,在空间连续重复延伸而形成的。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如同砖块与墙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有关金属原子的空间排列问题。
学生活动探究:
(分组活动1):探究同一平面内原子的可能排列方式
利用17个大小相同的乒乓球,有序地排列在水平桌面上(在水槽中),要求小球之间紧密接触,有序排列。讨论可能有几种排列方式?每一种方式空间特征?
接着,同桌的两个学生开始自己动手排列,气氛热烈。
学生汇报:可能的几种排列方式。
生1:如果小球行列对齐的话,形成一种排列方式
生2:小球行列交错还可以形成一种排列方式
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排列结果,主要介绍以下两种方式:非密置层和密置层
分析:两种方式的特征。行列对齐,四球一空;行列交错,三球一空。
过渡:我们继续讨论,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首先讨论非密置层这种情况。
(分组活动2):
非密置层排列的金属原子,在空间内向上紧密堆积的可能的排列。汇总各类情况逐一讨论。
多媒体展示:如果是非密置层上层金属原子填入下层的金属原子形成的凹穴中,每层均照此堆积,形成ABAB堆积,叫做体心立方堆积。
(分组活动3):
在密置层排列的金属原子,在空间内向上紧密堆积的可能的排列。汇总各类情况逐一讨论。
学生汇报:可能的几种排列方式以及堆积特征。
多媒体展示:密置层的原子按紧密堆积方式堆积,会得到两种基本堆积方式。
第一种:按ABABABAB……的方式堆积,得到是叫六方堆积。
第二种:按ABCABCABC……的方式堆积,得到是叫面心立方堆积。
(分组活动4):再次体会两种堆积方式的特征。
展示:面心立方晶胞的抽取。
在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三种排列方式后,教师适时地进行归纳与小结:金属晶体常见的三种堆积方式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零散的知识得到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加深,学习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
最后教师课堂总结: 1.基础知识:金属晶体常见的三种堆积方式;
2.基本思路:得出金属晶体常见的三种堆积方式的一般思路和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一般方法。
同是一节化学课,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案例1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学完了知识,没有教出教学中内涵的知识,没有把教学目的体现出来;只是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只是一味的机械灌注,不看学科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抹煞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当然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是苏州新区一中吴光明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他让学生通过乒乓球这一实物来代替抽象的原子,自主探究自己堆砌出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来了解晶胞的三种堆砌方式,从而获取晶胞类型的知识。符合新课改倡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吴老师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既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勿庸伟言,现实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指导、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在课堂教学还是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使学生主动发展无从说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了空话。由此看来,要改变课堂教学被动状态,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统一,追求课堂教学和谐之美,教师首先必须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教学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很流行一种说法:“新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师若善教,则主要应体现在教学生学会学习上。用单一的知识来封杀学生的想象,是教学方法的落后。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一言堂”;教学内容教条死板,讲课过程枯燥乏味;学生根本没有一点提问、讨论学习、互动学习、汲取其他知识内容的空间,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扼杀学生“我要学习”的主动性,限制学生“我能学习”的能动性,替代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的体验性,堵住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路。教师要从全面的高度把握,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由僵硬型向活泼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练习复习知识来评价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检查学习结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明显僵硬,死气沉沉,学生学习不活泼、不主动、不生动。案例1教师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单一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案例2教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下去,学生对这门学科必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由保守型向创新型转变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着课堂教学方法转变的方向;教师的教育智慧决定着课堂教学方法转变的质量;教师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才能是实现课堂教学方法转变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钻研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富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情态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对枯燥的知识通过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释和其它科学领域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充满智慧的故事,以使他们活跃思路,丰富想象;尽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寻找结论,探索发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和要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探索讨论;掌握重点,抓住典型的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研究、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
在新课改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上传授学习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每一节课上获得学习方法,所以身为教师应勇于创造开放、活泼、具有创新性的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