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互美,世界大同”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孝通在谈论中西文明交流摄取时说:“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互美,世界大同。”大致意思是说:“以他人的文化为美,以自己的文化为美,两种美相互交流融合,世界就会融合。”我们姑且把它套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本体是美的,而教学方式也有一万种美的可能,两种美相互融合,整个古典诗词教学课堂才会类似美的大花园,真正熏陶学生,实现美育价值。
  关于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可以使其与古典诗词蕴含的美相对应。例如,声律之美可以运用朗诵或吟诵这样的教学方式;意境之美可以运用悟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见诗人之所见,分析理解意象,进行再创造;情感之美可以采用亲身练习实践的方式进行,可以开展古典诗词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或为学生播放古典诗词大家讲座视频,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一、以美的诵读承载古典诗词美的声律
  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而这得天独厚的鲜明特性,又是作者情感表达的一个途径。换句话说,节奏具有传情的效果,这一点,朱光潜已经给出科学的解释:“节奏是情感传达最有力且最直接的途径,因为,节奏自身就是情绪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诵读,将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文本“兑换”成声音体,感受古典诗词美的声律的同时,也能在反复诵读时感受到古典诗词所蕴含的多种美。为了与古典诗词美的声律相匹配,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中所散发的声律魅力,教师也要找到恰当且美的诵读教学方式。
  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教师可以以教读的方式开启学生对该诗的诵读之旅,在这里,教师可以进行配乐朗诵。当然,为了追求教读的美感,表现古典诗词本身的声律之美,教师在配乐的选择上要用心,最好选择古乐或为之量身制作的音乐。如《广陵散》《平沙落雁》《高山流水》等,使所选音乐与该诗的感情基调、所绘意境达到一致或接近。朗诵配乐最忌音乐与古典诗词格调存在差异,这不但会破坏古典诗词本身蕴含的美感,还会误导学生的审美感知。
  另外就是学生的诵读,教师可以在对其进行字音、韵律更正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将目光转向多媒体。多媒体会将该古典诗词的画面呈现出来,画面会滚动出字幕,学生目视前方,又被大气磅礴的画面感染,激发出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就能富有激情地朗读。整堂课音乐与画面的珠联璧合,完美地搭建了诵读的桥梁,使诵读得以以美的形式承载古典诗词美的声律。
  二、以美的感悟品味古典诗词美的意境
  古典诗词崇尚意境的创造,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以艺术的手法交融在一起,构成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我们感悟古典诗词,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意境便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形象。读者通过阅读、感悟,可以见诗人之所见,达到共鸣,由此延伸,进行自我的观照。换句话说,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不仅蕴藏在诗词的平面中,也蕴藏在诗人以及读者的内心中,学生通过感悟与品味,能受到感染,同时唤起内心的想象与情感。因此,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分析、体悟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于美的古典诗词意境,要对应美的感悟方式,才能激活学生的善感之心,使其体悟到每一个意境中每一意象单元的美之所在。
  由于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最小单元,且带有强烈的诗人个人的气质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诗人风格、思想、情感的折射。因此,教师可以从意象切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分析所描绘的画面,把握意象,体悟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空间。
  还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这首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桀骜不驯、孤高自傲、放荡不羁的性格。整首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这些都是通过意象的运用、对意境的营造实现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对意象的揣摩向对美的意境的体悟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美的感悟方式进行体会。
  例如,诗篇开端诗人写出的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上句描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的壮阔景象,仿佛从天而降,一泻千里,诗人内心的大气磅礴可见一斑。如果说,前一句排比是关乎空间概念的一种夸张,那么第二句就是时间概念的夸张,表达对人生短促的悲叹。这两句,都是借助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使其交织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人生易逝的感慨。“黄河之水”“天上”“海”“白发”“青丝”“雪”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的人生瞬变之景。学生通过对画面的想象、联想以及描述,会达成对古典诗词意境的把握,而且,还会获得美的感受。
  三、以美的练习拓展古典诗词美的情感
  语文承担着美育与德育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看到语文教材篇章艺术魅力的传承,还要挖掘其内涵之中的德育内容,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古典诗词是美的,这种美显现在声律、意境上,也显现在情感上。情感这一层面,它既包含诗人的情感,也包含读者在读过之后,将其与生活、社会接壤而延伸、拓展出的情感。这种阅读所获得的情感是美的,也是具有警醒作用的,需要学生以美的练习方式去领悟、呈现。在这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動,如古典诗词交流大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各自的读诗心得、所生发的现实情感等。在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借鉴,补充自己在认识上的不足,还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组织安排一些讲座,营造一种研究古典诗词的学术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并由美育向德育过渡,让学生针对古典诗词的情感进行拓展,感悟到人生哲理性的东西。
  还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处处闪现他的人生价值观,有些值得学生去深入领悟。为了深刻地研读,实现情感的拓展,教师可以围绕这首诗,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所青睐的句子,以及原因。有学生提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是李白对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感悟,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你不留我,我自有用武之地,千金不足惜,将它们散尽,我还是会赚回来的”。人生的际遇人人相似,这几句也可作为座右铭,让学生用在生活中,激励自己。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将进酒》的讲座视频。当然,所有情感是要归还给生活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说、听之后,进行写的练习,把自己零散的感受、想法整理、构架出来,写一篇读后感。
  古典诗词的美,需要一种美的教学形式去承载、去表现,美美的合力,才能真正将古典诗词的本体之美呈现出来。换句话说,内容与教学形式总是统一呼应的。
其他文献
时下的高中生作文,多是空话连篇、读之无味的套作,或是无病呻吟、肤浅造作的虚假之作;那些思想深刻或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敏感的心灵与细腻的感受?当然不是!我相信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最纯最真的土壤,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肥沃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做的只是循着学生的本性,给他们心灵的滋养和情感表达的指引。因此,当学生写作在空洞、僵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缺乏真情、不会抒发真
期刊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是指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偏离或反常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创作手法。“陌生化”能重新唤起人对事物的兴趣,持续激发人对周遭的探索,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自读文本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理解文本,完成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多元视角拓宽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同时激发其质疑和探究的
期刊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培养对象,二是培养方法。因此,培养学生“发展素养”是基本途径,落实“立德育人”才是根本任务,怎样把这个根本任务具体化系统化,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的多向性转化为指向性,其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既是新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又是散文文体教学的追求,通过解读散文之美——语言美、场景美和哲思美,把握文本的
期刊
白居易是中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诗篇,《琵琶行》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叙事诗。在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诗主要叙述了一位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段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因为有众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而精妙绝伦。《琵琶行》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在抒情艺术上的高超技艺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身
期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学生又一次诵读起《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盖全唐”的绝世名篇时,这首诗中所渗透的美便让我浮想联翩,不能自持。记不清是第几次教这首诗,也不知道多少次吟诵它,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美感享受,我会把我的这些体验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和我一起涵泳,一起感動。《春江花月夜》就像一颗硕大的夜明珠,璀璨的光芒散发出的美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一、
期刊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的确,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生活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然而,这些年,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阅读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阅读量太小,阅读时间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有些学生平时几乎不看课外书。二是阅读面狭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久以来,传统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并未从根本上得以变革。普遍存在的现状是,语文教师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反倒成为被动接受的客体。阅读课上,教师往往会根据考点,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学生做完习题后,教师会将参考书或答案上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从字、词、句的理解到文本结构特点、内容要素、语言风格等——转授给学生,学生根据答案记笔记或更正练习。阅读
期刊
《长江三峡》中有丰富的描写内容,作者抓住三峡特点,引经据典,生动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景色描写赏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特色时,能够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接受更深刻的教育,提升语言赏析品位,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理清写景方向,初步感知文本意境  《长江三峡》第一段是标准的总领,具有设悬用意,“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给读者带来遐想,跟随
期刊
《直面苦难》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其特点当然是哲理性、思辨性、逻辑性。但高中生思维较为欠缺、能力较为薄弱,甚至因为其艰深、晦涩的语言而对阅读兴趣不大。笔者认为,学习哲理散文当然应该理解作者的哲思,但思想是通过语言体现的,哲理散文要上出语文味。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进入语言的内核,在对语言的辨析中领会思想。  一、以形象的事例理解抽象的哲理  记叙类的文章大多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件、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
期刊
文艺有文艺的土壤,教学有教学的根基。如今,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网游文化土壤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语文知识形态。当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在品读诵咏美文散文中培养学生对待母语的思维态度,在古诗文中契合时代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从文艺作品中审视祖国语言似乎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变革。语文工作者应以怎样的情怀去坚守语文教育的真谛、延续母语生命的责任意识,下面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阐释。  一、语文教育离不开政治情怀  
期刊